中国科技更高的院士(中国培养出来的科学家最多的大学)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到底怎么样。 最“牛”的985高校之一走出100多位两院院士,还成功发射自己的卫星!
一城江水半城山,素有“江城”美名的武汉,亦不乏绵延山脉。在大江之阴、东湖之南,便有一座珞珈山,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蜚声一时,知名学府武汉大学就坐落于此。登高逢佳景,山上风光无限好,值此春和景明之际,心血管健康网小编就带你登高望远,一起去探索珞珈“山”上的故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提起如今的武汉大学,人们难免被其雄厚的实力与响亮的名号震撼。但谁能想到,在百余年前,武大也不过是一颗弱小的种子,起于微末,却依然咬定青山,以坚韧决心站稳脚跟,逐渐从弱小走向强大。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这是武汉大学的起点。192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先生提出“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的办校理念。在此后的近百年岁月中,武大始终怀自强之志,秉崇高理想,不断向一流水准大学的目标奋进。四度变迁的校门牌坊,就一路见证了武汉大学砥砺前行的百年征程。
“学大汉武立国”,激励抗美援朝1931年,一座四柱三间歇山式木制牌坊设立,可惜不久便毁于风灾。复建后的新牌坊于1933年建成,正面楷书“国立武汉大学”六字,背面小篆体“文法理工农医”六字。1938年武汉形势危急,武大被迫西迁乐山。1946年,武汉大学复员珞珈,六大学院并驾齐驱,跻身民国五大名校,实现了校门牌坊背面六个大字所表达的办学理想。1950年,在武汉大学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大会上,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将“国立武汉大学”倒读为“学大汉,武立国”,勉励武大师生保家卫国,传为一段佳话。
百年华诞日,双牌坊隔街屹立上世纪80年代,武大校门后移,曾经的老校门牌坊不再承担武大校门功能,但依然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地标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93年,学校百岁华诞之际,武大校友筹款,以老牌坊为蓝本,“复制”了一座新的校门牌坊。7年后,也就是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武汉大学。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为中国高校合并的成功范例。站在新起点上,这所百年名校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一个百年的到来。
新老牌坊形制延续,以示文脉传承2012年,由于建设需要,1993年版牌坊被拆除。2013年,新校门牌坊落成,“形制一仍其旧,以示学统绍续,文脉传承”。
……
从风雨飘摇中走来,武大始终稳步走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2017年,武汉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首任校长王世杰的志向言犹在耳,激励着每一个武大人。尽管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但武大人的理想不会改变,珞珈师生将以强大的决心和毅力,迎接新挑战,续写“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传奇。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人为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顶风光殊绝,然攀山不易。尽管如此,百余年来,一批批武大人,依旧以人为峰,以卓绝的毅力,向更高处进发。他们可能是鼎鼎有名的院士,声名显赫的企业家,也可能是每一个平凡的武大人。身份不同,领域不同,但攀登的脚步同样坚定。
心怀强军梦,他向更高处攀登,他是毛明,是武大1983届校友,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科学家、99A坦克总设计师。“为战士提供能打仗、打胜仗的武器装备,是我的职责。唯有矢志不渝、不断创新,才能不辱使命。”这是毛明的信念。从青春年华到两鬓霜白,他始终怀揣“献身国防”的赤子之心,全身心投入国防科技工业,以推动我国坦克装甲车辆事业进步为己任,让国外“卡脖子”掣肘成为昨日,让新时代“陆战之王”威震四方。坎坷中奋起,他向更高处攀登,他是阮立平,武汉大学1984届校友、公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他以匠心打造民族品牌,让“公牛”成为国内民用电工行业的领导者。卖过猪肝,卖过桃树,种过草莓,他的创业故事并非一帆风顺,后凭借两万元贷款起家,从家庭作坊走向行业大天地,“公牛”也连续多年入选“中国500更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向艰苦挑战,他们向更高处攀登,他们是珠峰上的武大人。“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传家宝,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这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为国测一大队的颁奖词。测量珠峰、推进测绘科技进步,一代又一代“武大人”走进国测一大队接力奋斗,1975年首测珠峰亲历者、武大1956级校友张志林,2005年复测珠峰的现场总指挥、武大大地测量专业1986级校友岳建利,国测一大队“90”后年轻队员、测绘学院2009级校友王忠仁,还有郭春喜、杨宏山、陈军、王忠仁……薪火相传,武大测绘遥感“世界之一学科”与珠峰测量“世界屋脊精神”之间始终血脉相连。张志林在进行野外测绘
“90后”测绘青年王忠仁
挺身担重任,他们向更高处攀登,他们是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此前,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在联合国网站发布了全球青年和青年组织参与抗疫的榜样故事,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和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王琇琨双双上榜。疫情期间,武汉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者,协助超市工作,组织车队接送医护人员、运送物资。22岁的武大学子王琇琨就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员,她和团队动员大家通过线上方式为一线医务人员子女提供帮扶。年龄虽小,志气却高,危难之中,他们用稚嫩的臂膀担起重任,展示了中国青年的担当。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郑欣怡在超市协助工作
王琇琨在联合国召开的研讨会上分享抗疫经验
……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建校以来,珞珈山上走出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各行各业的武大人留下一串串奋斗的足迹,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迎难而上、矢志不渝,就没有翻不过的山,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后来的每一位武大人奋发向上,永不止步。
群【山】竞秀千岩矗,会聚造峰开新篇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科建设如百花齐放,千峰竞秀。
文科根深叶茂,底蕴深厚。哲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A类学科名列前茅。
理科基础扎实,实力强劲。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理科学等学科,在湖北高校中均名列之一。
工科优势鲜明,极富创新。遥感科学与技术世界之一,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传输等优势学科稳居前列,“新工科建设”更恰逢其时,前景光明。
医科迅速崛起,发展迅猛。QS世界大学医学学科内地高校排名第8,疫情期间,武汉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共居科技贡献榜前三名。
一串串傲人数据,更是见证着武大学科高质量建设发展之路——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位列全国之一;据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届中国学科评级结果,武大总上榜学科数位列全国第五、全省之一;据2020软科中国更好学科排名,武大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个学科位列中国高校之一;在QS第十一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武大图书馆及信息管理、牙科学位列中国内地高校之一;18个学科进入ESI前1%,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坐拥10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作为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有着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学术研究创新的源泉之一,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武大排名世界之一的遥感技术学科,就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等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2018年,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01星发射入轨,闪耀星空。近日,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还透露,“珞珈三号02星,争取明年底按期发射!它是我们自主设计、制造、集成、测试的首颗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
2018年6月2日,武汉大学珞珈一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学校还组建了高等研究院、医学研究院、工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等多个交叉学科研究机构。
2020年,学校更是推出工科试验班一流学科群招生,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联合招生,打破院系间壁垒,相当于拿到1份通知书,可选15个专业方向。
……
学科建设作为大学发展的核心,对于高校发展至关重要。一流大学之所以能称为一流大学,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拥有一流的学科。下一步,武大将继续加强学科建设,为建设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心怀祖国担使命,【山】头吹响冲锋号
加快科技创新,是大学的使命和责任。武大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峡枢纽工程,是目前世界更大水利枢纽工程。自1986年国家启动三峡工程论证伊始,武汉大学张瑞瑾和谢鉴衡两位教授就分别作为泥沙专家组的顾问和副组长参与到三峡工程的建设中。武大水利水电学院更是有一大批学者参与了导流、截流、高陡边坡、压力管道、地下厂房、船闸、度汛、蓄水、优化调度等多项重大关键技术方案研究工作,为三峡工程全面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全景图
1984年至今,中国共进行37次南极科学考察。从1984年中国南极考察,武大教授、后被称为“中国极地测绘之父”的鄂栋臣入选科考队伍,到2020年11月10日,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019级博士生麻源源随科考队搭乘“雪龙2”船从上海出发。37次冰雪征途,武汉大学没有一次缺席,是全国高校大学生参加南极科考时间最早、人数最多、成果最丰硕的高校。1989年1月,鄂栋臣站在他建立的中山站大地原点旁
麻源源
红莲型杂交水稻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为领军人物的科研团队培育出来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是国际公认的杂交水稻三大细胞质类型之一,累计推广亿亩。2013年7月, 总书记视察武汉大学鄂州红莲型杂交水稻试验基地时,作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的重要指示;2018年4月12日, 总书记在海南接见杂交水稻一线专家时,专门询问了“院士团队”成员之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仁山有关红莲型杂交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表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大科技工作者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一批武大人登上人民大会堂,接受 中央、国务院表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检验科党支部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检验科党支部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党支部”;胡克、余锂镭、徐海波、夏剑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余锂镭、夏剑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 员”。从左至右依次为余锂镭、院长王高华、胡克
从左至右分别为徐海波、夏剑、检验科党支部书记胡汉宁
……
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载人航天、两极科考……武大人从未缺席。服务国家发展、助力社会进步,珞珈山上红旗正鲜艳。“十四五”崭新篇章已经开启,新时代科技“冲锋号”已吹响,武大人将再接再厉,继续用科技奏响爱国“最强音”!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登高观景,流风甚美。山川的自然风光与武大浓厚的人文气息交相辉映,成就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珞珈学子,也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武大故事。珞珈山的传奇还在继续,武大也正在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昂首阔步,这里的精彩未来,期待与你共同见证,武汉大学欢迎你!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武汉大学官微、软科官微、武汉大学、武大浙江校友会官微、齐鲁壹点、测绘学报官微、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官微、武大新闻网、武大招办官微、楚天都市报、中新网、湖北新闻长江日报官微、荆楚网
中国培养出来的科学家最多的大学 我国四大顶尖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