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密州(苏轼的密州三绝)

生活常识 2023-05-15 19:37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苏轼上任密州,收受礼品,引起州城百姓哗然 苏轼密州一首经典写实词,倾尽感慨,寓意却很少有人知晓

声明这篇文章是作者言者青青原创首发。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是在密州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不过,他来到密州之后所写的之一首词却是写实的,没有豪放的影子。,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思索,其寓意很少有人知晓。

苏轼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罢杭州通判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十月三日到达密州正式上任。

苏轼( 图片)

苏轼到达密州之后,并没有马上写诗作词。为什么?当他踏进密州大地,瞭入眼帘的是密州那贫瘠而荒芜的土地,以及四处流浪乞讨的农家人。在这种凄惨荒凉而寂寞的环境下,使刚到任又举目无亲的苏轼怎么能不顿感寂寥,而有心情坐下来写诗作词呢?

第二年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参加密州元宵夜,才开始创作了他在密州之一首词《蝶恋花?密州上元》。

1、 触景生情

东坡先生迎来了密州之一个元宵节。

杭州的上元,笙歌聒耳,仕女如云,花团锦簇,喷兰吐麝,到处是宝光花影,一片灯的海洋,真个火树银花,争看琉璃垂到地;莺啼燕语,舞落银蟾不肯归。

而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几声锣鼓,远处犬吠,如深山闻豹,恍如置身太古洪荒时代,质朴而单调。此刻,苏轼心境有些落寞,独自出园登台,但见四野昏昏,零落的灯火,孤寂冷峭,一轮金月。像蒙着面纱的贵妇,倦态朦胧,徜徉在空旷的天宇上。

苏轼探头窗外,望见密州百姓村民正在击鼓吹箫而行。苏轼立刻出门迈步跟随,只见这些人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前,在那儿举行社祭祈祷仪式。那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哀嚎声,和着乞求的箫鼓声,那场面使苏轼顿感悲恸,忧伤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这一切,难以离去。这场景勾起了他在南方过元宵节的欢快与繁华,对比了北方密州元宵节的寂寂与凄凉,使他黯然神伤,为密州人的来年生存而担忧。

他似乎有某种失落的意蕴,生发出万般感慨。直到夜深,他才迈着蹒跚的步子昏昏然地回到家里。他望着窗外那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心生悲怆。他再也按奈不住自己情感,顺手取过花筏,空寂落寞的心情,从笔端流到纸上,挥毫写下了他在密州上任的之一篇写实词《蝶恋花?密州上元》。

元宵夜( 图片)

苏轼提笔先写了上阙“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突兀远处隐隐传来唢呐伴着锣鼓的声,他搁笔叹息,意会中觉得自己老了许多,侧耳谛听,这声愈加悠远飘渺,似乎是到城南门外又去祭祀神农嫘祖了。苏轼转念对着上阙写下了“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咋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先生是一边写,一边思索,一边感慨这荒凉的州城,什么时候才能变的像钱塘(杭州)一样繁华呢?地有南北,人有贫富,难道这是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吗?一缕淡淡的寂寞惆怅幽怨的思绪,在心中升腾,像影子一样,怎么也拂拭不掉,似乎有个志向的影子和希望在那里晃动。

苏轼在写作( 图片)

这是苏轼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为数不多的经典写实词。这首词写了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接着写了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这首词留给读者许许多多的情感之谜。为什么苏轼来密州三月之久才写这首词呢?难道在这之前苏轼不知道密州的民风和灾情以及密州人的生活困境吗?

2、 郁积迸发

苏轼写这首《蝶恋花?密州上元》词不是偶然的。这是苏轼参加密州元宵节之前所见所闻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几个月来郁积在胸的憋闷,在此刻的冲动而爆发。

苏轼由江南来到北国,又时值秋末初冬。呈现在他面前的是寒风遍野,风沙遍地,荒村萧索,田野萧条,一片破败的惨景。

来密州后,苏轼得知密州蝗旱严重,夏粮绝产,秋粮不收,大麦小麦还未曾播种,来年的旱情将会更加严重。面对这一切,想干点事儿的,刚刚上任的苏轼怎么能不心急如焚呢?

苏轼找来书办,查明赋税征收情况。苏轼得知盐税拖欠四十万贯,田赋征收尚不足十分之一。就在这种现状下,转运使司又来檄催缴纳。此时,距岁末仅有月余,如不按时缴纳,州长官会受到罚俸警戒,甚至降职处分。

苏轼在眺望( 图片)

下雨偏遇连阴天。正在此刻,典狱长来报,州监狱只能容纳二百人,现在却关了五百多人。并说,昨天田员外送来了七个欠租佃户,还绑在露天里。犯人患病的天天增加,饮食又短缺。典狱长请示新上任的州官苏轼该如何处置?

面对严酷的现实,苏轼决定立刻给皇上写奏本,如实反映灾情,减免或缓缴拖欠的税款,,请求适当给以救济。

苏轼心里明白,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在冒风险。在地方官一派“蝗不为灾”的鼓噪声中,自己却独唱反调,万一龙颜发怒,轻则丢官,重则有生命之危。

苏轼此刻想的是如何解救密州的灾荒,减轻密州人负担。他想这灾荒能使多少密州老弱病残者被填于沟壑,多少青壮年相聚成盗被投入监狱。那幅农夫烧埋蝗虫,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身影和画面,又浮现在苏轼眼前,他再怎么拂拭还是晃来晃去。

苏轼决定打破新官上任的礼仪应酬习俗。幕僚参谒从简了;乡绅宴请婉谢了;馈赠金银退还了。接着例行公事,给皇上谢表《密州谢上表》《密州到任谢执政启》;给执政大臣谢启《谢监司荐举启》。

办完这事之后,苏轼集中精力开始奏书朝廷。反映京东和河北两路的灾情,因为受灾的不仅仅是密州。为完成此事,苏轼谢绝一切应酬,公事暂由通判厅代行,日以继夜地赶写《论河北京东盗贼状》。

写好后又征求多方幕僚意见以补充完善,长篇大论,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书,及时呈奏皇上。令人不解的是,朝廷并没有批准赋税减免缓,而是依照祖宗成法,遵循惯例,派出钦差大臣亲临密州监视执行。

苏轼就是这样来到密州忧国忧民,日理万机,奔走相告,尽心尽力,没有闲暇顾及诗词。,却没得到皇上理解,反而不被信任。苏轼面对这一切怎么能不郁闷而憋屈呢?在这旷野凄冷的密州他又能对谁说呢?

苏轼几个月的心中郁积、憋屈与愤懑,借助密州元宵节之夜迸发了!苏轼挥毫写下了《蝶恋花?密州上元》词。难道这首词仅仅是倾诉情感,抒发感慨,发泄郁积、憋屈与愤懑吗?

3、寓意希望。

苏轼在饮酒作词( 图片)

用写人与景的实词来抒发感慨与情绪,在苏轼词作中是不多见的。尤其是把自己的寓意

融和进词中,这的确需要词作者的创作思想与艺术功底,需要艺术天赋与技巧。

《蝶恋花?密州上元》词运用了转折、反衬、对比等艺术技巧与结构手法,把寓意置于词中,给读者留以范阔的遐想。

这首词运用粗线条的勾勒手法进行了创作。苏轼看准杭州、密州的地貌,气候与风俗等各自特点,绘制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的两幅情景图。从中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孤寂心情。

这首词独出新裁。题记为“密州上元”,却从钱塘(杭州)的上元夜切入写起,上阙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接着写“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把杭州元宵夜的特点写的活灵活现。下阕笔锋却一转,开句就是密州元宵夜 “寂寞山城人老也” 的凄凉。用下阕首句“寂寞山城人老也”,对比上阙首句“钱塘钱塘三五夜”,用这种方式形成反衬和鲜明的对比,密州上元的冷清寂寞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记。

苏轼运用了转折、反衬与对比等艺术技巧,体现出了自己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用这种转折,反衬与对比的写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苏轼写实词中是不多见的。这样既能真实地反映当时南北元宵节的习俗不同,又能折射出密州民风的社会现状。此刻的苏轼怎么能不感到密州的空旷苍凉?怎么能不心潮彭拜,心生忧国忧民之情绪呢?

这首词的思想境界还是比较高的。只有忧国忧民之心之情的诗人,才能写出如此强烈对比的词。这首词不仅仅倾诉了作者的真实感受,感慨,而且,还抒发了苏轼对民生的担忧,更重要的是词中蕴含着苏轼的志向和希望。

苏轼写这首词的寓意就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希望。苏轼下决心要为国为民,要改变密州现状,要把寂寞的“人老也”密州转化为“三五夜”杭州。词中那强烈的转折,反衬与对比的词句深切地告诉读者密州的将来要比杭州会更美好!

虽然《蝶恋花?密州上元》这首词没有直接的说出这一志向和希望,,任何文学作品的立意,都是在情与景的意境中展现的,苏轼写杭州和密州上元不同的情境,足以证明作者的寓意就是要表达自己的志向与希望。

这就是苏轼之所以写这首词而运用转折,反衬与对比所达到的必然的思想与艺术效果。

苏轼文集( 图片)

苏轼来到密州之后,创作了约14首词。而他的之一首词是《蝶恋花·密州上元》,还是一首写实词,是苏轼来到密州三个多月之后才写的。这首词,对于研究苏轼在密州的活动,无论是政绩还是文学成就,特别是对豪放词的贡献,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苏轼的密州三绝 苏轼被贬密州时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