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科学高峰演讲稿(致敬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新高峰)
科技界至暗时刻 致敬!勇攀科学高峰的你们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
首批140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发布
光明日报北京5月30日电(记者詹媛)30日,我国迎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上午,以“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为主题,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在京举行。
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活动中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的倡议》。《倡议》号召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发展联合行动,关心青年科技人才所思所想,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强化组织建设和平台支撑,拓宽国际视野,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不竭动力。
5月30日,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唐克摄/光明图片
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还联合发布了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浙江钱学森故居、“两弹一星”纪念馆、广西贵港市黄大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140个单位首批入选。据了解,这140个单位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涵盖科技馆、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等,电子导图同期上线。
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共同组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也正式成立,将开展“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等活动。
科技工作者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也正式开通。热线聚焦科技工作者职业和群体特点,重点针对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子教育等问题导致的不适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心理热线咨询、心理健康自评、心理课堂等心理保障与服务,助力科技工作者的阳光心态建设,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保障体系。
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毛新平,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测总体部部长耿言,中国天眼总工姜鹏等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还共同宣读了《关于涵养优良学风的倡议》,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知责行责、报国为民,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奖掖后学、铺路育人,坚守底线、引领先风,以爱国奋斗的精神风貌书写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华章。
听听这些“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心声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建设科技强国建言献策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以小我微光,聚星河万顷。一个科技工作者最美的样子,就是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融入到国家发展需求中,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创新争先,自立自强。5月30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座谈会,多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直抒“创新争先自立自强”的心声,为科技强国建言献策。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燃料组件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在做实验。新华社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赵巍胜
依赖进口科学仪器就是空中建楼阁
我特别想提出大力推进科学仪器自主可控,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建议。我国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法,多次强调科学仪器的自主可控,对此我体会很深。
2018年,由于进口科学仪器无法顺利采购,我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实验室停滞超过半年以上,每天都有进口设备订单被取消,试验设备被卡在各国海关,供应商漫天要价等问题,使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科学仪器自主可控,才能实现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强。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我们争分夺秒,终于自主研制成功了对我们最重要的、被卡得最严重的磁光克尔仪器,现在不但我们在使用这个仪器,还给其他科研院所供货,帮他们解决仪器问题。
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有一个倡议把国产设备使用率作为申请国家项目的一个核心申请指标。这是因为,今天我们依赖进口设备其实就是在空中建楼阁,随时都可能坍塌。我建议,以全社会力量推进国产科研仪器的使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
创新很难,但中国人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心
创新就是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对难题寻找新的解决途径或方案,这是非常艰难艰苦的工作。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我最初学地质,毕业后想去找矿,学校却要我做苏联专家副博士研究生,我是 员,服从国家分配。可是我的苏联导师要回国,我只能参加副博士研究生考试,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录取。我那时研究铁矿、铜矿,可所长说“你跟我一块搞核子地质吧。”但我没有任何基础,不懂得原子核。从本科的基础课学起,两年以后我回到地质研究所,马上又被安排去找适合做地下 爆炸的地方。
我当时心里真没底“这个没干过呀!”但一位领导说“中国没人干过,你们年轻人就不知道边干边学,把它完成吗?”好像有一股热流冲进我的脑袋,一股强劲的动力在推动我。我立即带着16个人出野外,历尽艰难,成功完成了任务。
1957年之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宣布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到来。我相信这是人类共同的目标,我们中国也一定会实现,我们要造火箭、导弹、飞船、卫星。到月亮干什么,有什么问题值得去研究,火星呢?这些没人搞。
“那我来搞!”从研究各种陨石开始,我慢慢培养了一支队伍,建立了实验室。在月球探测领域,我们一共做了35年基础准备,又通过10年论证,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探月计划,我担任首席科学家。
创新很难,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有坚强的信心,哪怕耗费五六十年,我们也一定要加快速度,创新争先,去完成这个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价值观多元化更要传承弘扬家国情怀
在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想谈一点对科学家精神的认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是我感受到的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灵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一批科技工作者、工人、 ,成就了“两弹一星”事业,由此我们凝练了10个字“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这个脊梁并不是哪一个人,也不是哪一些武器,而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其中最核心的是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凝聚了大家,成为了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支柱,成为了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21世纪,这种精神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弘扬。实际上,正在成为科技界主力的中青年一代已经做出创新的成果,践行了新一代的家国情怀。例如,位于青海,海拔近4000米的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基地的气象团队,他们不仅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中国贡献,而且以几十年的坚持,显示了科学精神的基准。
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离科技强国的目标还有距离。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使中国的科技水平真正走在世界前列,实现科技强国的历史性目标,并且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陆宴辉
闯劲和动力来自农田和棉农
我主要从事棉花害虫防控研究。团队的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难,追求真理,从20世纪50年代起,连续60多年扎根华北农村,先后攻克了棉花害虫化学防控、棉铃虫综合治理等核心技术,为保障我国不期棉花种植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他们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用实践回答了农业科研为了谁,他们的谆谆教诲使我从研究生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更让我建立起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破解产业科技瓶颈、支撑农业持续发展的初心使命。
进入21世纪,随着棉花种植布局的战略调整,新疆逐步成为我国棉花产业的主战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我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北京实验室,带领团队和学生奔赴天山南北,成功突破了新疆棉花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瓶颈,有效助力全疆棉花绿色高质量发展。12年来,我对新疆由陌生到熟悉,虽然经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每当面对广袤的农田和勤劳的棉农,油生的是责任与担当,坚强与坚韧,还有源源不断的闯劲和动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之一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洪波
一定高标准从严要求自己
作为一名航天工程师,在航天领域,我们要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战线上,我们要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航天领域我们有“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传承,我们这一代航天青年也是在这样的使命感召下成长起来的。
科技创新现在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我们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这不仅需要践行科学家精神,还需要我们一起精心培育,努力维护科学家精神。能有机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以高标准从严要求自己,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创新争先,自立自强。传承好、发扬好、传播好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40位科学家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光明日报北京5月30日电(记者张亚雄)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30日在京举行,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仪式在大会开幕式上举行。我国杰出的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朱高峰院士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王玉明、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39位科学家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朱高峰长期从事电信科研工作,曾参与主持多个通信载波传输系统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并作出重要贡献。担任中国工程院领导职务期间,对中国工程院凝聚院士队伍,扩大社会及国际影响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中国工程院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表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党中央的号召、人民的需要,更是中国工程院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广大院士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践行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勇攀高峰。
光华工程科技奖由中国工程院发起,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管理,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一项重要奖项,旨在对工程科技和管理领域取得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师、科学家给予奖励,激励他们从事工程科技研究、发展、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光华工程科技奖每两年颁发一次,自1996年首届颁发以来,不同工程学科领域的300余位工程科技专家和1个团体先后获奖。
本次院士大会的开幕式在北京设主会场,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大连、青岛、深圳3个计划单列市设30个分会场。
朱高峰深研工业发展 躬身传道授业
光明日报北京5月30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亚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我国杰出的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今年已是8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依旧胸怀家国,用毕生的学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不仅深研工业发展,多年笔耕不辍,而且心系人才培养,躬身传道授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5月30日,朱高峰又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朱院士获此殊荣乃实至名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来自中国工程院不同学部的院士们都表达了他们的心声。自1996年该奖项设立以来,仅有张光斗、师昌绪、朱光亚、潘家铮、钱正英、钟南山、徐匡迪、彭士禄八位工程科技专家获此殊荣。
自强不息,打破国外通信技术封锁
1951年至1952年,朱高峰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求学,后被选派至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就读。1958年,他毕业回国,此后长期从事电信科研工作。
当时,我国通信设备正从全部进口转向自己研制,全国邮电部门掀起大造载波机的热潮。从3路、12路到60路载波机,朱高峰全程参与了有关工作,特别是电缆60路载波系统的线路传输系统设计研制工作。
起初,因为国产设备系统性能与指标要求差距较大,朱高峰就带领技术人员,在北京—石家庄300km线路上前后试验近5年时间,夜以继日地围在机器旁边测边改。
经过努力,朱高峰和科研人员终于弄清楚了长距离通信系统的一些基本问题,并归纳出线对间串音、系统噪声的叠加规律,线路均衡偏差及其叠加规律。随后,通信设备得到改进,各项指标都达到要求并成功投入使用。
自1969年起,朱高峰担任我国之一套中同轴1800路载波机的研制总体设计组组长。经过艰苦攻关,朱高峰和团队在四川眉山做出了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系统试验设备。试验样机于1975年鉴定定型,各种指标都能达到要求。
“这是在60路对称电缆系统基础上向上跨越的巨大的一步,与当时发达国家大量实用装备的水平大体相当。”朱高峰说,该设备此后又在北京—武汉—广州的干线上安装使用,成为我国光缆大规模使用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长途通信网中的主干线路。
在完成中同轴1800路载波机的研制后,他又投身于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机的研制工作。这一系统要求每隔3公里要设一个无人增音站,频带宽,技术难度大。为此,负责总体设计的朱高峰带领团队,采用预均衡预调节等先进技术,部分技术达到国外万路载波系统水平,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的通信技术封锁,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1985年该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因当时朱高峰任原邮电部副部长,故在评奖时并未列名。
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引领科研学术方向
20世纪80年代,我国 普及率还很低。朱高峰倡议并组织建设全国长途自动 网,提出 运行可靠性总体设想,大力推动通信 理论发展。90年代时,他又组织制定了我国长途 规划,使其在“八五”计划期间我国建设22条光缆主干线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担任原邮电部副部长期间,朱高峰分管电信、邮政、外事、财务和计划等工作,在推动我国电信经济和 学科发展,电信全国自动 网建设、邮政中心局体制 建设、电信维护体制改革、经济核算制度建立等方面有独特建树,为我国通信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朱高峰当选为首批院士,并担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在工程院工作期间,面对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朱高峰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组织院士对航空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等行业进行考察。朱高峰常说,要弄清情况,实事求是分析研究后再形成自己的意见。围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问题,他还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重大决策咨询项目——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
当时,国内外部分专家提出中国可以跳过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后工业社会,反对中国发展制造业。这在当时引发了广泛讨论。朱高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主持开展上述咨询项目,紧密联系实际,指出对信息的作用要有全面清醒的认识,要充分重视,但也不能过于夸大。物质生产是社会的基础,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生产并非“夕阳产业”,尤其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中国更是如此,中国还远未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工业化阶段只能加速但不能跨越。在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并得到肯定的,朱高峰还通过各种方式到各地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对我国制定正确的工业发展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道授业,始终关注工程人才培养
1998年至2002年,朱高峰担任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之一任主任委员,并牵头主持有关中国工程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课题。他坚持调查研究,对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引起广泛重视。,他还参与主持了多个工程院的教育咨询项目。近年来,他多次发表工程教育相关文章,对工程教育进行探讨。
朱高峰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要不断取得成功,培养出大批满足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除了观念的清晰,理念的端正,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之外,还要有各利益相关方在特定法律规范的制约下实现责权利的合理制衡和积极有效的协同参与。
在朱高峰看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管理问题,而是一个整合教育系统内外因素共同参与的大学治理问题。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赖于长期不懈的坚持,有赖于正确的宏观决策和切实推进的大学治理。
不久前的5月19日,朱高峰还在光明日报刊发署名文章,就新发展阶段的工程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言辞恳切,饱含深情。他写道“在向现代化强国奋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工程师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必须提出树立、宣扬、推广工程师精神,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工程师队伍,与其他各类人才共同向既定目标奋进。”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致敬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新高峰 勇攀科学高峰肩负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