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艺术性举例(以文学的手法进行文学批评,比文学作品“
举例批评一个艺术作品 以文学的手法进行文学批评,比文学作品“更文学”的文论作品集
书籍《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作者黄子平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以为是一本散文集。再看看作者黄子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提出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标志性人物。原来这是一本比文学作品“更文学”的文论作品集,也就是文学评论集。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这本文学评论集,包含了《深刻的片面》《从云到火》《“沉思的老树的精灵”》等20篇作品,作品写于1985年之前。其中既有对各个作家作品的微观研究,如对林斤澜创作的综合考察,对作品《绿化树》《你别无选择》《山上山下》等的独到见解,也有关注诗歌时空意识的研究、对短篇小说“结构—功能”模式的开拓,对文学语言学的探讨……
老实说这些作家的作品我都没有读过,唯一熟悉一点的只有艾青,阅读起来很慢。也正因为这种慢阅读,反而像是在品一壶茶,从耐心的等水沸,到恰到火候的浸泡,再到入口的涩,喝完以后的回甘。对应了我看这本书的状态。起初很心急,恨不得看完自序就了解整本书的内容,不求甚解看完一篇,感觉作者讲了很多,自己什么都没抓住。于是就慢慢地像品一壶功夫茶,沉浸在文字里,真正体会到品茗闻书香。忽略那些没看过的文学作品本身,仅仅把文学评论当作全新的作品来看。
正如作者所说“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照着“文学概论”写作。他们往往“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自铸伟辞。”
“既然历史在这里沉思,我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作者在说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曾说因为对“沉思”一词的执迷,取作家林斤澜的小说《头像》中的意向“沉思的老树的精灵”作书名。也正是因为执迷“沉思”才能让他的作品篇篇精品,字字玑珠吧。
如果说文学评论让阅读有一定的门槛,那作者的“附关于癞蛤蟆先生和蜈蚣 的一些传闻”能让读者感受思辨的乐趣。这篇以小说的形式写成的议论文实际是《艺术创造和艺术理论》的延续篇,前者像一篇学术论文,后者能感受作者语言的诙谐,降低了阅读的门槛。
作者在结尾写到“这些传闻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互相矛盾,漏洞百出。唉,它们动物界的事,谁搞得清楚!”
我不禁笑出声来,黄子平老师真的太可爱了,我很想把这个结尾改成“你们艺术界的事,谁搞得清楚!”也许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文学评论这个小众领域的独特魅力。
“谁知道呢,也许历史又到了一个驻足沉思的关键时刻,也许这些褪色的青涩文字还能提供一些参考(在文学评论这样一个狭窄的领域里),对生命、对艺术、对想象力的热爱能够夷然渡劫,毅然前行。”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学批评流派大全 一般常见的文学批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