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明明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

生活常识 2023-05-15 15:36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妯娌的问答 古代明明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为啥大家闺秀却都读书识字?

在现今古装影视作品中,不管是历史正剧还是古装言情剧、宫斗剧,“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频繁出现。

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古代女子不需要有什么才学智慧,只要遵从“三从四德”的行为规范,就是世人眼里的贤妻良母。

但从正史中的记载来说,并非所有女子都没文化、没见识。

历史上有蔡文姬、李清照这样的才女,也有一代女皇武则天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她们的才学见识胜过许多男子。

而她们无一例外都出身世家大族,那么,既然古人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何这些大家闺秀还要读书明理?

武则天

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明说

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由来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明代陈继儒的《安得长者言》,全篇洋洋洒洒一千多字,需要注意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前一句是“男子有的便是才”。

这是一篇讲述为人处世的醒世良言,作者的本意是想说不管男女,才能都需要良好的品德辅助,并没说女人不需要才干。

儒家文化重视德行,“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德”的重要性甚至排在才能前面。

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广为流传,要归功于清朝的张岱。

他的《公祭祁夫人文》,歌颂了一位伟大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培养出两个有出息的儿子,五个女儿在她的教导下也知书达理。

他的本意是赞扬祁夫人有才能却不显露,安心相夫教子。

但在封建男权社会下,女性“在家从夫,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

晚清女子形象

尤其是随着南宋时期理学兴起,“存天理,灭人欲”,人性被压抑,“三从四德”这个枷锁牢牢套在广大女性头上。

明清时期中国女性地位降到了更低点,“女子无才便是德”就被有心人过度解读女性不需要才干,只要安心在家里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就是更大的德行。

如果说缠足这种畸形审美,是为了在生理上让女性失去自由活动能力,将她们束缚在家庭生活中,那么“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是压迫女性的精神枷锁。

古代男子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提升社会地位。

但女子却一直都没有参与科举考试的权利,大家不要被戏曲、影视作品欺骗,女状元根本不存在,再有才的如上官婉儿,也只能在皇宫里当个女官。

在古代男权社会,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古人认为女人如果太有才学,不仅破坏家庭的和睦,严重的能祸国殃民。

古代才子佳人画像

历朝历代都严格限制后宫干政,但在历史长河中也有例外西汉的吕太后专权,唐代的武则天直接夺了李家的江山。

这些女强人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反面典型,就是因为她们太有智慧才干了,危害了男权社会秩序。

这种能登上权力巅峰的女性毕竟是少数,普通女人读写书也没什么危害啊,但古人可不这么想。

古人认为,女人读了太多书有了思想,就会生出“淫心”,不会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当个贞女烈妇。

古人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红楼梦》、《西厢记》这种歌颂自由恋爱、有情人私奔的,严重冲击封建礼教。

所以古代只有少数女性能接受教育,而且学习的内容还有限制。

那么,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红楼梦画像作品

古代女性受教育的几种途径

古代穷人没有经济条件读书,而女子因为上述原因受教育机会比男子更少,古代女性要读书只有以下几种途径

1.宫廷教育

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就有专门机构,负责宗室女性的教育。

到了汉朝,宫廷上层女性不仅要接受礼仪道德教育,还要学习女红、音乐舞蹈。

之后随着不断发展,宫廷女性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所学内容大同小异,教材主要有《烈女传》、《女戒》等。

接受教育的除了宗室女性,还有部分高级女官。这个群体占人口比例极小,但她们接受的教育也是更好的。

2.寺庙、道观教育

古代一些女子或因贫穷或是看破红尘,选择遁入空门。

她们清心寡欲,与青灯古佛为伴,为了能诵读经文、参禅悟道,在尼姑/道姑的带领下读书识字。

这个群体的人数在大多数时期也不多,而且因为佛、道两教讲究出世,也就是不参与世俗事务,即使有个别人才华出众也不会引起太大反响。

3.青楼教育

沦落风尘的女子中,不乏美丽聪慧之辈,高级妓院会挑选她们中的佼佼者,聘请名师教授琴棋书画。

“扬州瘦马”就是典型的代表,她们温柔体贴、容貌俏丽、能歌善舞,又能吟诗作赋。

这些色艺双绝的女子,受到文人骚客和富商巨贾的追捧,个别幸运的会被纳为小妾。身世悲惨的她们接受到的教育,也不过是为了迎合权贵们的喜好。

4.家庭教育

世家大族、知识分子家庭的女性,在家中由聘请的老师或者父亲兄长亲自授课。

细数历史上的才女不难发现,她们都是出身于家学渊源的世家大族,在深厚家风熏陶下才造就她们非凡的才华。

东汉的班昭,全家都是学霸,姑婆是古代后妃中罕见的才女班婕妤,也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典故的原型。

古籍女性教育书影

她的父亲班彪是著名历史学家,她本人帮助哥哥班固一起完成《汉书》的编撰。

东汉末年的大才女蔡文姬,父亲是大文学家蔡邕。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从小在大文学家父亲李格非教导下学习。

大家闺秀们的学习生活不是只有诗情画意,更多的是女红、女德。

大家闺秀们都学些什么

女红,也就是女性针线、刺绣、纺织、缝纫等手艺。

古代小农社会男耕女织,女红是女性家庭分工中必须掌握的技能。

上层社会的女性在家吃喝不愁,嫁的人家门当户对,也不需要她们靠双手干活养家。

之所以要学女红,是因为古代社会男性择偶标准中有“德、言、容、工”四方面,其中工就是女红。

贵妇人不用纺纱织布,但如果有一手描龙绣凤的刺绣手艺,在夫家眼里绝对是个加分项。

从上文可见,古代社会女性没机会参与科举考试,不能从政、经商,所以她们读书要学得不需要太多,只要能识文断字、明事理就行。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女德教育书籍逐渐定型,大家闺秀们要读的书主要是女四书《女诫》、《女训》、《女论语》、《女范捷录》,作者都是女性,她们一生被男权压迫,还著书立说告诫女同胞要顺从封建礼教,也是可悲。

《女诫》作者是前文提到的东汉大才女班昭,在诸多光环之下,她的个人生活其实很凄苦。

她年纪轻轻就守寡,含辛茹苦养育儿子、照顾婆家老人、小姑子。

当时家族中有不少未出嫁的女孩子,为了让她们出嫁后不辱没家族,结合自己心得体验,写出了《女诫》。

该书告诫女性要卑弱、敬顺,以及在婆家要怎么处理姑嫂、婆媳、叔嫂之间的关系。

《内训》则是明成祖的皇后徐妙云所著,采集古代先贤关于女性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诲。

《女论语》作者是唐代宋若梓、宋若昭姐妹,她们从小钻研学问,终生未嫁。

该书以问答形式,详细规定了古代女性的言行举止和待人处事规范,从娘家到夫家、从结婚到守寡,涵盖女性一生的各个阶段。

《女范捷录》是明末学者王相的母亲所著,宣扬古代“贞妇烈女”和贤妻良母的事迹,阐述封建社会对女性道德伦理要求。

还有《烈女》、《贤媛集》等读物,内容大同小异,都是要求女性的行为要卑弱、恭敬,要合乎封建社会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定位。

四、大家闺秀读书是为了什么

前面讲了古代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也细数了女性教材,其中不少思想在今天看来都是糟粕。

古代女性接受的教育,基本都是为了约束她们的行为,禁锢她们的思想,让她们成为男性的附庸。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直接不让她们读书不是更能釜底抽薪?为何还要她们读书?

家族脸面

前面说到的班昭,她创作《女诫》的初衷就是为了教导家中未出嫁的女子。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要遵守三从四德,行为要合乎礼教。

古代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婚前都不认识,对彼此的性格、生活习惯不熟悉,婚后难免有摩擦。

如果出嫁以后,在婆家处理不好夫妻、婆媳、妯娌、姑嫂关系,言行举止不符合贤妻良母的标准,会遭受婆家嫌弃。

在古装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爱女徽柔公主,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也助长了她刁蛮任性的作风。

嫁给李玮之后,看相貌丑陋的丈夫不满,嫌弃婆婆文化涵养低,一直不和丈夫同房,与婆家人关系紧张。

宋仁宗为了维护皇室脸面,不断劝说女儿要遵守妇德,不过公主和驸马一家实在合不来,双方关系越来越差。

最终公主精神失常,双方只能和平离婚,公主此后没有再嫁,在深宫中郁郁而终,这让宋仁宗觉得皇室颜面扫地。

徽柔公主是金枝玉叶,跟婆家合不来可以和平离婚,其他寻常百姓家就没这么幸运了。

那些言行举止不合婆家心意的普通女子,要么被休妻,要么在婆家遭虐待忧郁而死。

这些女人遭婆家白眼,她们娘家人不但不同情,反而觉得自己教女无法 ,觉得女儿败坏了家族声誉。

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但在那个男女不平的的时代,就是班昭这样有思想有才学的女性,也觉得女人要遵守三从四德、逆来顺受,不然她也不会编写《女诫》。

2、从家族前途考虑

古代男子读书可以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实现阶层跨越,光耀门楣。

而女性读书却没有用武之地,女人的前途只能依附于丈夫和儿子。

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男性择偶标准有“德、言、容、工”四方面。

德是品德,言是言行举止,容是容貌,工是女红。

在现代婚姻市场上,身家背景相当的情况下,那些高学历、谈吐举止得体的女性显然更受欢迎。

当今各种收费高昂的淑女、贵妇培训班,也是抓住了女性嫁入豪门心理。

古代也是如此,世家大族为了能找个好亲家,实现家族强强联合,就会从女儿的教育入手,把她们培养得符合封建社会贤妻良母标准。

他们从小给女儿请老师,教授琴棋书画,学习《女四书》等女德教育书籍,学习刺绣,把她们培养成名门淑女。

这样等她们到了出阁的年纪,因为条件优秀,就可以嫁入高门大户。

男人都热衷于娶这样的女子,因为她们恪守封建礼教,孝敬公婆,能管理好家庭事务,又有点文化能管教好子女,让男人在外打拼能无后顾之忧。

所以,大家闺秀们能读书明理,根本上说是他们所在家族的需要通过联姻,保障家族长盛不衰。

在古代因为经济原因,女性能接受教育的基本只有大家闺秀。

因为女性地位低下,受封建礼教束缚,她们所能学习的东西也很有限,基本都是《女四书》这类女德教育书籍。

而家族让她们读书明理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把她们塑造成遵守“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辅佐男性、保障家族利益。

在学到一定知识的,思想上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古代为什么推崇女子无才是德 古代提倡女子无才是德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