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能派咏春拳基础教学(咏春入粤两大宗派之一:广州岑能咏春落户
国家为什么禁止学咏春拳 咏春入粤两大宗派之一广州岑能咏春落户恩宁路回归西关
■3月5日,在永庆坊举办的活动“非遗保护从青少年做起”上,六名咏春学徒以广州咏春独有的“十二散式”揭开了序幕。
■岑能的弟子遍布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他与叶问同宗同辈,有广州咏春之父之称,其传人在永庆坊创办传承基地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莫冠婷 何姗
当你走进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那些与你擦身而过的人里,也许就有一位深藏不露的咏春高手。
岑兆伟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广州咏春主要流派“岑能咏春”传承者、岑能的儿子。如果不是他最近在永庆坊开了“广州岑能咏春拳传承基地”,咏春拳术在广州一脉的起源也许不会显山露水。
作为广州市之一个微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历经十年拆迁、烂尾的恩宁路永庆片区,经一年修缮改造,去年9月被打造为“创客小镇”。
永庆坊内绿树成荫的中庭花园里,一个房子门前挂着“广州咏春荟”的牌匾,院子里摆放着木人桩,过道墙上贴着武术电影海报,穿过过道就来到永庆一巷13号李小龙祖居……一下子把往来此地的人们拉进了一个“武林江湖”。
与《叶问》电影和李小龙引发的佛山咏春热相比,广州咏春这颗沧海遗珠虽为武林津津乐道,但一直鲜为外人知。“广州岑能咏春拳传承基地”高调入驻恩宁路老街,不但一尝岑兆伟“在西关推广广州咏春功夫文化”的心愿,,赋予改造后的恩宁路老街文化内涵,让其不是徒有复古的空壳,正如岑兆伟所寄望:“我系西关仔,11岁就在这里练武,依家初心不改,情感回归是最重要的,也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多场咏春交流,武林泰斗咏春少年云集
“广州岑能咏春拳传承基地”落户永庆坊后,刮起了一阵强劲的武术旋风。
1月19日,多位岭南武术界的泰斗、专家和广州咏春元老级族群济济一堂,一场“武林大会”——广州咏春与广州武术非遗发展座谈会——在恩宁路永庆坊上演。
“讲起西关情结,我都好深。”在龙津东路出生的广东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主任董德强娓娓道来:“西关本身是武术文化、民俗基础相当之厚。广州市是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作为文化大市,目前非遗保护项目远远不够多。西关是发展广州武术文化一个好好的基地。我们要打造好西关武术文化品牌,擦亮广州文化名片。”
大会上,多位专家学者论道咏春文化与西关渊源。,数名青年咏春学徒的压轴表演架势十足。
岑能(1926-2002)是广州咏春拳宗师,师承佛山咏春名师张保、阮奇山。岑兆伟介绍,岑能与叶问都是咏春宗师梁博涛入粤传授咏春拳的两大宗派传人。
1946年,岑能到广州闯荡谋生,先在大德路开设医武馆20载,其后30年在西关多宝路多宝街24号之一授拳行医。其弟子遍布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岑能实际上和叶问同辈,但和叶问这一支无交接。不能说谁才是正宗,就好似一个阿爷生了两个仔……”
出于弘扬广州咏春功夫和西关老街文化的初心,岑兆伟与广州万科、广东善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袂举办了这次活动。
3月5日,在永庆坊举办的另一场大型活动“非遗保护从青少年做起”上,六名咏春学徒以广州咏春独有的“十二散式”揭开了序幕。
随后,黄埔深井小学及小洲村的十几位学生集体亮相,扎马步、出拳,有板有眼地打起了小念头、沉桥、标指,劲气含蓄凌厉,姿势内敛威猛。
功夫表演过后,岑兆伟与一位教授压轴登场,向公众讲授《文化咏春与生命科学》。
扎根西关,开训练场,进校园
岑兆伟这些年一直在思考:“怎样长期推广广州咏春?”
岑能1989年在省市武术界领导关怀下,创立的《广州市武术协会咏春拳会》,目的是传承推广优秀的咏春拳技艺,团结广大咏春爱好者及友人。将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岑兆伟及其兄弟岑迪斯依然在不懈为此而努力着。
“这里会变成一个训练场,但唔系叫武馆。我们会做推广活动,在这里传播咏春文化。”
“推广武术文化,传播好重要。现在倡导武术进校园,有的从三年级就开始教。我们去小学教,一报名就有80人。开班目的是让人防身自卫,强大体魄和自信心。”
他补充说:“咏春除了技击角度,还有文化哲理。比如拳理中要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喻意要练就强大的自身知觉,要做到操控能力超能量,必然要有舍已随人的客体正能容量,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制敌意识格局。,还可以锻炼儿童左右手的平衡能力,岑能咏春的特点呢,是左右手,阴阳平衡能力好强。有西关“快手能,铁臂能”的称号,实质就是左手快如闪电,超乎常人,遇强出奇制胜的能力体现。他可以右手吃饭,另一只手执笔、拿刀,出神入化。通过锻炼,这对儿童智力,大脑潜能开发很有帮助啊。”
上月,荔湾区委书记危伟汉到永庆坊视察咏春传承基地后,寄望:“活化李小龙祖居的本土咏春文化,如开班培训、办讲座、特色展览……”
■身世源流
岑能与叶问, 都是咏春宗师梁博涛的传人
岑兆伟介绍,咏春名师岑能与叶问,都是咏春宗师梁博涛的传人,两人辈分相同。
据《广州市志》,咏春拳相传明末少林女尼伍枚大师所创。后传至福建严咏春及其夫梁博涛。取名为咏春拳,后他们到广东南雄、高要设馆授徒。
据“广州咏春荟”资料:“从严咏春、梁博涛、陆锦、高佬忠、冯少青到阮奇山、张保、岑能支系繁衍路线大体为广州一佛山一广州一国内外。另一支则从严咏春、梁博涛、黄华宝梁二娣、梁赞到陈华顺、叶问支系繁衍路线则为广州—佛山—中国香港—海外。”
《咏春拳术》提到,除了佛山是咏春拳流传较广的地区,广州是仅次于佛山流传咏春拳最广的地区。
岑兆伟说:“在广州咏春界,从1946年岑能到广州,直到2002年他离世前,岑能咏春都是强势,有始于冯少青,盛于岑能之说。”
“和其他拳种相比,咏春一向属于小众。多数在富家子弟族群中传播,有称为贵族拳。讲究一对一闭门教授,法度深严,知觉道训,简单实用,易学难精。自我防身为主,不主张舞台比武、开武馆那种。先贤祖训云:”咏春不可不传,不可乱传”。‘相逢不是忠良辈,他有千金也不传。若得咏春真妙法,纵然废石变金砖。’”
广州咏春与西关
半个世纪前,“广州咏春之父”在此招徒授拳30载
恩宁路永庆坊北面河涌边,多宝街24号之一
从恩宁路永庆坊跨过粤剧博物馆北面的河涌,走入多宝街,绿树掩映下的西关老街如今静谧安详,承平日久但在半个世纪前,比武、挑战、学拳此起彼伏。
这段快意江湖的历史隐藏在多宝街,广州咏春宗师岑能自1966年起在多宝街24号之一授拳行医,引来全国各地学武人士慕名前来追逐“武林”梦。
雁过留痕,咏春与西关的历史并不如烟。不久前,“岑能咏春”传承者、岑能的儿子岑兆伟重回故地觅历史:
“1966年,我3岁,一家七口从大德路搬到这里二楼住,我开始练武都是从这里开始,我们的情结在这里……”
1966-1996年:白天行医,晚上教功夫
色彩斑斓的满洲窗、考究的铁艺窗花、趟栊门、雕花栏杆……无一不诉说着多宝街24号之一这座西关老屋的雅致。
据租用老屋近11年的租户介绍,老宅建于1935年,2000年代发还给业主,此前是公房。去年11月被列入广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
岑兆伟走上二楼,他11岁时在二楼大厅学拳的情景又重现眼前:
“每到周六日,客厅就站满了人。我爸坐在客厅这边,看着徒弟逐个打拳畀佢睇。徒弟有来自广州,还有江门、清远,一传十、十传百。有些不是他的徒弟,也会跑过来睇。”
“粤剧名伶郎筠玉、靓少佳的武术也是跟我爸学。郎筠玉就住在对面昌华街。”
岑能1925年出生于秘鲁,3岁从秘鲁回到家乡佛山。师承佛山咏春名师张保、阮奇山。1946年,20岁的岑能从佛山来到梦寐以求的省城广州闯荡,住在大德路新金巷16号,在打铁行、五金行厂家做特约医师。后在大德路216号开医馆和教人练武谋生。1956年公私合营后,到西关宝华、昌华医院任正骨科医师。经常门庭若市,由于医术高明,远近闻名,后期更被誉为西关正骨十大名医。
在岑兆伟眼中,“岑能比较低调、内敛,重情守义,以德服人,但又不善于参加社会活动。他是医者,匡扶济世。白天他在医院上班,晚上教功夫。”
■广州咏春主要流派“岑能咏春”传承者、岑能的儿子岑兆伟。
解放后:把中断的咏春重新带入广州
站在老屋前回眸历史,在岑兆伟看来,父亲岑能是把广州咏春发扬光大当仁不让的人物:
“我爸来了广州之后,确实打造了一个咏春形象。他得到广州武术界的广泛认同,大家都好敬佩他。我不是吹嘘。”
“他号称‘广州咏春之父’。特别是解放后,咏春拳在广州似乎是断了,他把咏春重新带入、系统教授咏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是相对公开传播。”
“到了六七十年代,虽然关门闭户传授咏春,但传播没有停止一刻的脚步。广州真正潜心教咏春的人只有他,我爸是正脉。广州咏春最强盛是六七十年代。学的人最多,影响力更大,口碑最广。有‘铁臂岑能’‘闪电手’之称,出手快、内劲超能,杀伤力强”
“改革开放后,咏春仍然很盛行。特别是《叶问》电影带来市场效应。”
从1984年开始直到2002年离世前,岑能开始专注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1989年,岑能还成立“广州市武术协会咏春拳会”。“成立国内大型咏春武术团队,他是之一人,这个协会过千人,目的是为了传承、传播咏春拳。”
反思:传统是传统,要包装推广
最近,岑兆伟忙着挖掘整理广州咏春的历史发展:“……跆拳道那些外来文化为什么变成时尚?它们包装得好,有舞台效应……作为咏春人,我们应该反思。传统是传统,先发掘它的根,再传播推广……要有种文化的仪式感。亦要有时代所催生新的更快的节奏。”
■城市记忆
西关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清末至民国:
蔡李佛、黄飞鸿、精武会、夏汉雄、王隐林、洪家拳西关开武馆
明代以来,广东丝绸业突飞猛进,珠三角生产的粗丝运到省城西关深加工,西关的丝行老板和丝织工人有数万之众,形成了著名的机房区。丝绸贵如黄金,而当时治安不靖,机房人被迫练武自卫。
清初,朝廷不许民间习武,但秘密社团如洪门会、天地会等亦广传武术。乾隆年间,广东已有人到海外传授武术。
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激起民间练武热潮。广东南拳五大门派(洪、刘、蔡、李、莫)及白眉、龙形、蔡李佛等门派在广州城乡广泛传播。
道光年间,蔡李佛会广州分会在龙津路徐家祠创办。
1870-1890年代,黄飞鸿主要在广州西关活动,开设武馆。设在宝芝林十三行仁安街。
1919年,广东精武体育会成立,主张体育救国、振兴中华,开展武术活动。精武会的影响直至海外。1919年4月—1938年10月,会址初在桨栏路宁波会馆,后迁往太平路嘉南堂,再迁往荔枝湾,迁至丰宁路(现人民中路)。
1924年,夏汉雄体育会创立,初以“粤胜体育会”命名,会址在六二三路及皮栏桥5-7号。
晚清广东武坛“十虎”之一王隐林,民国时期在黄沙兼善大街开设武馆。
广东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主任董德强曾住在龙津东路紫来里,他谈到:“西关的武术文化、民俗基础相当之厚,1920年代、1930年代,西关武馆有蔡李佛馆、洪家拳馆……光是我师公,在西关文昌路、带河路一带,鸿胜馆就有四五家。”
参考资料:《广州市志》、《广东武术史》、《晚清民国时期的广东武术》、《咏春拳术》。《孙中山协助解决了1895年广州警民冲突?》等
■弟子回忆
解放前后,“广州无人教咏春,只有他教。”
●彭秋(90岁,岑能之一代徒弟,1946年拜师)
我一开始都唔识咏春噶。当时我是睇报纸,《星报》专门刊登小说《佛山赞先生》,梁赞,好过瘾。
我点认识岑能?我同学在大德路开打铁铺,他话:“我隔壁有个岑能师傅教咏春。”
我之一次见岑能,是同学带我去他的拳馆。我当时十八九岁。我之一次拜访,就准备学拳。他同意啦,第二日就拜师。学费一个月10元,当时一个月工资80元。我学了三几年,每个月都交学费。
解放前后,广州无人教咏春,只有他教。到我出来闯荡江湖,在广州都碰唔到其他家的咏春。
收徒弟:“观察人品七八个月,他好拣择噶”
●林毅成(83岁,1969年拜师)
1969年我一心从香港上来广州,专门为了拜师。
我最开始是跟岑能的徒弟学。后来岑能教我几招,我回去练了半年,他认为功夫可以了。但还要观察我人品,观察了七八个月。他好拣择噶。
1969年底,我在西门口祥珍酒楼吃饭拜师。我问祥珍酒楼伙计拿了一封利是,斟一杯茶。我话:“阿公,你饮咗杯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接了我杯茶。之后,他就好锡我。我每次回来,就去多宝街他家学拳,还住在他家。
当时学咏春,在楼上教,要关窗,不公开。我学的那段时间,是禁止玩咏春。
师傅本身有三德:品德、武德、医德他教的人要有两德:品德、武德。他帮穷苦人家看病,“我无咩钱。”“得,等你出粮后再畀。”你话有几个医生会咁?
“有名望的人都想找岑能教”
●叶沛林(69岁,1972年拜师)
岑能当时好有名,其他拳种的师傅都佩服他。像小少佳,那些有名望的人,都想找岑能去教。都系要有一定经济能力才能学。我是有条件才跟到岑能学咏春。师傅唔轻易收人。师傅唔收学费,但要给一封大利市。我一直跟师傅学到他终老。
广东岑能咏春拳俱乐部 广州岑能咏春拳师承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