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不落俗的俗世奇人阅读答案(不落俗的“俗世奇人”|张抗抗
张抗抗简介 不落俗的“俗世奇人”|张抗抗
我和大冯(冯骥才)之一次见面,是1980年夏季在北戴河海滩。当时我们文学讲习所的一群同学,游泳上岸后在沙滩上歇息。有人看见大冯和太太正在堤岸上散步,兴奋地朝他招手叫起来。他的个子那么高,面带微笑站在高处,而我们都穿着游泳衣游泳裤,头发湿答答,身上窣窣地往下掉沙子。记得我们先在沙滩的低处朝上“仰望”着他,后来走近他,自己都觉得怪不好意思,下意识地尽量把自己的身体缩起来……这个场景好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们彼此的位置和距离,但也象征着后来我们之间持续几十年的那种“坦诚相见”的文学友谊,我一直视他为亦师亦友的知己。文学讲习所起自延安,至1957年总共办了四期就停了。一直到1980年才重新恢复,第五期文学讲习所荟萃了当时许多青年文学新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讲所更名为现在的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
大冯虽然长我几岁,但我们都是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我的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和大冯的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发表在1980年第二期《收获》杂志上。虽然在新时期文学那个阶段,我跟大冯差不多期“崭露锋芒”。我不敢说我们“共同走过”,因为大冯的“篮球腿”太长了,一迈腿就一大步。我只是他的一个追赶者,一直跟在他后面走,却总也追不上。
记得1988年我们一起去加拿大参加一个文学活动,和一位加拿大老作家见面,事后他给我复述那位老作家的话,强调说那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形态,这番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常常随口给我们讲一些小故事片段,如果写出来,都是精彩的短篇小说,因为大冯自己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后来有一天,我和他为了日程安排“吵嘴”,在多伦多的大街上怄气,谁也不理谁,上海作家孙颙说我俩像小孩子一样。回国后过了一段时间两个人都忘记了此事,又和好如初。每年三月全国“两会”期间,我们会相约去韩美林家聚会,大冯和美林都重情重义,对待朋友特别友善,所以参加聚会的人逐年扩大增加,到后来都挤不下了。如今回想起来,每年的那一天,真是难忘的幸福时光。
2014年大冯的《无处可逃》(即《冰河》)发表之初,我之一时间拜读了这部作品。相对后来的几部,之一部是比较个人化、生活化的叙事,在这些个体背后的时代大背景,大厦将倾之前的那种末世荒诞,让我看到了个人与历史的构成是一种什么样关系。当文化面临毁灭性的灾难时,是什么支撑了人的心灵世界?是那些经典文学和艺术作品输入给我们的真善美的养料,是作者对于艺术的挚爱与痴迷,使他有力气和勇气逃离冰河的严酷,去寻找远方的春天……我当时就感觉到了这部书的重量,它的诞生无论对于冯骥才先生本人,还是对于当代史,都具有非凡的价值。所以当《凌汛》《激流》《漩涡》相继发表,我是一路跟踪读下来的。之一部的切口并不大,越往里走,空间感越大、纵深感越强,到了《漩涡》,就成为中国当下现实的全景图,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回忆录。
大冯这四部大书太珍贵,带有某种抢救的意味。它的文学品质和史学哲思,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将在人类走向开放进步的历史上,留下鲜明而浓重的刻度。
大冯以他擅长的叙事技巧,以丰富的情感与绵密生动的细节,以近于苛刻的真实感和真实性,还原了中国四十年知识分子经历的心路历程。冰河、凌汛、激流、漩涡——极其形象而准确的水意象、河意象、海意象……背景、氛围、声音、色彩、气息……艰难的突围、跨越、挫败……大冯是一个非常感性的“文学人”,文字里有一种温厚的品性,就像他宽待善待朋友那样。即使是犀利的揭露和批判,他也会用温和的语言方式表达。那些锋利的批判性和思想性,包藏在他庞大的躯体内,是他坚硬的骨骼。
很多朋友称大冯为“四驾马车”,而我常常觉得大冯就像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因为他有很多双手写作的手、绘画的手、写书法的手、摆弄民间艺术品的巧手……这双手张开着很多手指,就像他手里的无数支笔毛笔炭笔钢笔油笔铅笔中性笔水性笔蜡笔水彩笔粉笔……比如他写《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那样的纯文学小说、写《炮打双灯》那样的“通俗小说”、口述实录《一百个人的十年》、记述文化五十年“非虚构”四部曲、旅欧旅俄写下的大量优美的艺术散文……从虚构到非虚构,他几乎无所不能。他手里握着很多种笔,擅用各种文学体裁,擅长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有他为保护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大量工作、对文化建设的建言……他真的好像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能够看见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美。我去新疆游历,拍下石窟里精美的石像发给他,他马上就告诉我这尊石像的创作年代和风格承继。大冯不是“单筒望远镜”,而是一架广角镜、显微镜。就他的新作《单筒望远镜》而言,在他那个高于常人的制高点上,他用一只眼审视天津租界洋房的西化生活,另一只眼察看天津老城平房的市民生活,其实是一个“双视角”,就像评论家谢有顺所言“看见的比想象更难。”
再说大冯的两条长腿。大冯曾多次游历欧美,崇仰欧洲艺术和西方文学,寻访艺术家故居、追问经典绘画的来历,如数家珍如痴如醉。他虽擅中国画,但审美趣味颇有西画的底蕴。他的一条腿迈向世界,迈向广阔的艺术空间;一条腿走向田野、走向中国的底层社会。他对中国古典艺术民间文化的痴迷,是建立在他对人类文化源流的研究之上的,所以他两条腿一开拔,就能到达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方。他既关注市井平民,比如《神鞭》和《俗世奇人》,也写下了记录新时期知识界文学界思想激烈交锋的《凌汛》《激流》……他用很多只眼睛去观察、很多只手写作,用两条腿强健有力地行走。他既是一个写作者,又是一个行动者,两条腿一前一后左右开弓配合默契。我读《单筒望远镜》的时候就想,他在书中反复凝视的租界与老城,其实就是大冯本人艺术人生的缩影。亦中亦西、一雅一俗,互补互惠相得益彰。我们很多作家的文化背景,或乡村或都市,大多“单一”、“平面”,而大冯的文化构成,具有天然的丰富性多面性,在作家中是很难得的。
大冯还有一个“精神的肚子”和智慧的头脑。智慧的头脑指挥着他的千手千眼大长腿,而“精神的肚子”里,装的是不竭的文学才华、深厚的学养和艺术 ,更重要的,是他大半生坚守的民族良心。
如果说,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是一个“俗世”的话,大冯就是一个不落俗的“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张抗抗现状 俗世奇人张抗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