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汉字演变(从汉字“爱”的演变看我们不知道的“爱”)
爱 繁体字 从汉字“爱”的演变看我们不知道的“爱”
什么是爱?
关于爱,你知道多少?
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的好坏并不会学识的深浅产生正比或者反比的关系。爱,我们有时候并不能脱口而出,但不代表就比舌灿莲花的动情言语浅薄;我们也见过很多连“爱”这个字都写不好的人,却能表达出让所有人动容的爱恋、慈爱、仁爱、博爱……
爱是一种本能,它的意义可以说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对于这个感性抽象的概念,我们的祖先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可是煞费苦心的,从春秋战国时期“爱”的金文形式就可见一斑。
金文的“爱”字,是由一个“旡(ji,四声)”的古字和“心”的古字构成。“心”的意义我们很好理解,这世界上每一份爱都是用心的,不存在无心之爱。
旡的金文
那么“旡”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字其实和“欠”是一个意思,都表示一个跪坐的人在张口吐气。而他们的区别仅仅是“欠”是面朝前的,而“旡”是面朝后的。,“欠”的本意是打哈欠,而“旡”的本意是打嗝,至于为什么面朝的方向不同,我猜想可能是打哈欠时人比较慵懒,礼节不足,而打嗝时由于多见于饭后,吐出的是胃里的气体,要面朝后。,这种区别的产生应该也是较晚一些,作为早起的象形字,两者基本是共通的,也就是说“旡”同“欠”。
那么“旡”和“心”组合在一起又是怎么用来表达“爱”这个含义呢?,我们要了解打嗝,中医里称为“嗳气”,嗳气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呼吸其实是中断的,这个是很好理解的,多由于胃气上逆所致,通俗点说就是胃里面的气体往上冲。而“爱”字字形由“旡”包着“心”,我的理解是,当我们面对我们所爱的人的时候,我们必然是提着心吊着胆的,心情紧张,另一方面,在恋爱刚开始的时候,羞涩是人之常情,这个时候体态上常见低着头或偏着头。
“爱”字的演变
如上图所示,A、B、C都是战国时期“爱”字在不同器物上的表示,A与C是大同小异的,A是以“旡”包“心”,而C是以“欠”包“心”。D和E分别是“爱”小篆的写法,区别是在秦统一天下后所使用的E中,有一个向左伸出的一笔,有人认为这是伸出的脚。这种猜想是建立在无论是“旡”还是“欠”,都表示的是跪坐的人,其下方的一部分也都代表人屈曲的下肢。
与之相反,我认为这根本就不是脚。由于时过境迁,当时人对于某些字形的理解和商周时期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人们对于“爱”的理解更加深刻,为了强调“爱”与心理的联系。在字形上已经包含了“心”字作为一部分的时候,还要更加强调,怎么办?
汉字比拼音文字尽管学起来困难的多,号称全世界最难学的文字,但仅仅是象形文字这一点,汉字就可以秒杀所有拼音文字。而象形文字的创造来源一切都与人们的实践生活息息相关,即所谓言必有物。我以为在E中的写法里,其实作为跪姿的人的下半部分已经被抛弃掉了,“心”字下面的部分根本不是双腿,而是双手,捧在胸前的双手。就像是你我遇见爱人,想把自己的真心捧给对方看一样;又或者像,我们再遇见所爱时心跳加速,双手放在胸前想要强自镇定;又或者像以为丈夫、准父亲,在等待妻子生产时的焦急、喜悦以及恐惧;又或者像是子女远行,父母的牵挂……
再到F,这是隶化后的“爱”,这里爱的上半部分像是一个正面的人,有鼻子有眼,其下是包含着心脏的胸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爱”是没有扭头的动作标识的,也许之后的前辈们也觉得不妥,所以在隶化后的楷书G中打头的之一笔便是一撇,又有了那种爱的婉约,和我们华夏文化中对爱的含蓄相呼应和。
“爱”的隶书
“爱”的繁体字形为“愛”,这和隶化楷书几乎相同,就不做解释了。而有些争议的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把繁体中的“心”字简化为一横,让“爱”的下面变成了“友”。这使得很多人结合现在的某些离婚率高、年轻人恋爱观不正等情况对简化字颇有看法,就说“你看爱连心都没有了,怎么可能长久的了”。我们要了解的是 ,简化字也不是无中生有的简化,这一笔的简化其实是来源于“爱”字的草书。
草书“爱”
对于当时那个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时代,方便更多人对文字的学习和书写作用还是很大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现在这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为了家庭、工作、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和谐,我们要学会和每一个我们爱的人做朋友。至于“友”字,其实是由两个“又”组成的,而“又”的原始意义就是人的右手。“友”的意思是两个人的手协调工作,由此产生相好、朋友的含义。
“友”字的演变
这个“友”其实也是两个人志同道合的意思,两人面向一致,所以是两个右手表示朝一个方向努力奋斗。而看过“爱”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应该了解,“爱”字中的这个“友”应该有一个人的双手的意思,即“一”和“丿”组成左手。这样,这个“爱”就对现在这个人心不古的社会有了更好的提示——爱,就要行动起来,让行为体现真心。
爱是白头偕老的搀扶。
爱是舐犊之情的牵挂。
爱是孝子爱日的珍惜。
愿我们不负所爱,愿我们每一份爱都能得到回应。
关于汉字爱的演变故事 爱的汉字的演变过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