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演唱会唱说好的幸福呢(周杰伦,我们一起忧伤)

生活常识 2023-05-15 15:35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星晴张学友 周杰伦,我们一起忧伤

7月22日,周一,周杰伦超话破亿了。

一周前,Sir还在感叹,活到有人觉得周杰伦不红的年纪。

△ 截取原贴开头一部分

所以,上不了微博超话排名,转发评论不过万的周杰伦,不红了?

△ 在Sir的印象中,周董的母亲叶惠美都算一代“网红”

“一代人正在老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

没办法,这是自然规律。

而再过162天,1980年,80后之一排同学就将迎来他们的“四十不惑”。

80后,之一代独生子女,之一批经历高考改革、大学扩招、城市漂泊、互联网经济等时代变迁的群体。

80后的独特在于——

他们的感受最强烈,准备也最仓促。

他们诞生于 *** 时代,又是 *** 时代最甘于沉默的一代。

点名即将奔四的之一排同学,你们还记得10岁、20岁、30岁的样子吗?

是谁在你耳旁轻声低唱,又是谁在你眼前演一遍悲欢离合,陪伴你、安慰你、影响你,让你在孤单的时候不孤独。

今天,借“周杰伦”这股风,Sir想跟你聊聊一些“过时的好东西”

这些勾起80后集体情绪最醇最暖的“酒”。

饮一次,醉一场,哭一回。

1990年

10岁

10岁,我们看世界,它鲜亮、灵动、充满 *** 。

10岁,懵懵懂懂。

男孩淘气,女孩做梦。

80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那个时候爸妈上班,会把孩子锁在家里,“自己玩去吧”。

胆大的,偷钥匙打一把,从窗户扔出去,求邻居小孩帮忙开门。

胆小的,在家里做一个人的戏,扮家家。

电影无疑是更大的世界。

这一年。出现了影响许多80后一生的朋友(包括Sir)。

你应该猜到了,周星驰

1990年这一年,周星驰有三部电影问世:《一本漫画闯天涯》、《赌圣》和《赌侠》。

凭借《赌圣》,星仔一战成名。

严格意义上,《赌圣》非“周星驰作品”。

它的魂,是1989年《赌神》的延续。

它的形,也是刘镇伟屎尿屁的发光发热。

《赌圣》里,阿星与吴君如有一场对手戏。

阿星神经错乱,把吴君如胳肢窝下面的一颗痣当成梦中情人“绮梦”。

整场戏就是,阿星像傻子一样跟吴君如的痣说话,喂它吃东西;吴君如像傻子一样配合他。而周围的人,看这两个大傻子,笑的笑,怕的怕……

无厘头吗?

无厘头。

——但更接近屎尿屁。

屎尿屁和周式无厘头的本质区别在哪——屎尿屁是对角色种种丑形怪状,隔岸观火的哈哈大笑,而无厘头,是笑着笑着你突然意识,咦,这个角色,不就是曾经的自己。

Sir常以《喜剧之王》那场挂鼻涕的丑戏为例。

那场戏中,周星驰经历了多少重侮辱。

一,他兴致勃勃地说对角色的理解,被告知角色不属于他。

二,他想换另一个角色,又被告知不属于。

三,他被摊牌分到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在之前剧本从没出现,只有三句台词,分别是:啊?哦?你还是走吧。

四,走之前,他又被要求,把礼服脱下,这不属于你。

而这一切,同样是五分钟前,他刚刚用飙出鼻涕的哭,获得在座所有人起立鼓掌。

——于是你哭了,哭你刚刚为什么笑了。

当然,这并非否认《赌圣》的经典。

这两部有特异功能加持的赌片,(《赌圣》《赌侠》),分别是香港年度票房冠亚军。

多少80后小孩看了它们后,在出扑克牌之前都要做这个动作,念念有词。

这两部赌片也是周星驰,从星仔荣升星爷的“起跑线”。

《赌圣》中,“吴君如为求周星驰帮她忙便连喊了三声星爷”,这是面子。

两年后,1992年,香港年度票房前十,之一到第五名,全由周星驰主演包揽。

爷不是叫出来的。

爷是靠实力挣回来的。

但在大陆,当年最火的电影,不是周星驰,不是港片。

是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

80后一定记得,“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响起时的震撼效果。

那就是此起彼伏的哭泣声,搽鼻涕声。

当年,《妈妈再爱我一次》6月开始全国试映,到了年底发行了397个拷贝,观众人数超过2亿,票房上亿——90年代初电影票是1元到3元,甚至还有三五毛的。

2亿观影人次。

参考今天普通国产电影票价30元算,妥妥60亿。

又一个“影史冠军”。

电视呢?

10岁,未必懂爱情,只是隐隐约约知道很美好。

这一年,有个小女孩是很多小男孩的“暗恋”对象。

金铭。

她出现在了琼瑶剧《雪珂》、《婉君》等。

她一哭,观众的心都碎了。

她一笑,春天来了。

“小小新娘,缘定三生”,那时候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只觉得凤冠霞帔在她身上,脱了富贵的俗气,多了清纯的仙气。

同样的,这一年,我们也之一次认识了“狐狸精”长什么样子。

电视剧《封神榜》播出,傅艺伟版的苏妲己,其媚其娇,至今无人可出其右。

无需避讳,许多人看《封神榜》,是当作启蒙片看。

文雅点,欲望的启蒙。

直接点,性与暴力的启蒙。

性很直接。

这尺度,怕现在都过火了吧。

暴力更绵延千里。

第14集,比干挖心。

被设计的比干挖掉自己心脏,靠着姜子牙的符咒撑住最后一口气。

挖完心的比干,摇摇晃晃,走出刑场。

但所到之处,都在补刀。

最终,比干来到一个卖空心菜的妇人面前,问:人无心会怎样。

妇人毫无犹豫:人无心即死。

比干暴毙。

那一刻让Sir真正寒毛直竖。

暴力,不是你失去什么,是你失去了最重要的,但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

如歌词所唱:

失落那颗心那颗赤诚的心再也无法找回

好吧,既然说到音乐。

这一年,OG辈分的“小鲜肉”黎明出现了。

他的剧集《人在边缘》也在内地通过有线台播出。

一个北京男孩,给内地观众带来洋气的港风。

穿囚服都那么帅,何况剧中还有夹克(拉链拉到底)、西服等造型。

两年后,他与郭富城、刘德华、张学友被港媒送上“四大天王”宝座。

这是90年代内地对港台为数不多的反攻。

当然还有他们。

1990年,经过一年的酝酿,青春偶像团体小虎队红透内地了。

他们是少年儿童心中最红的明星。

《爱》《青苹果乐园》《蝴蝶飞呀》……每一首都唱遍大街小巷。

只是后来,无论“四大天王”还是“小虎队”,每一次在公众面前的“合体”现身,不是在缝补被时间打碎的记忆,就是在诠释被故事分岔的命运。

2000年

20岁

20岁,我们看世界,冲动又忧伤,不怕受伤却难免受伤。

这一年,《花样年华》上映。

这是王家卫的巅峰时刻。

这荣光,也属于香港电影。

——梁朝伟凭此片获得唯一一个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帝(戛纳)。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认识梁朝伟张曼玉这对官配(现在叫CP)的起初。

但这起初,也是他们终点。

2006年,梁朝伟内地宣传《伤城》(一部糟糕的电影),但在主持人许戈辉的追问下。

梁朝伟亲口承认:

最想停留的时候,是拍《花样年华》时。

别误会,Sir不想咀嚼八卦。

Sir想说的是,就电影来说,《花样年华》,确实是王家卫感情宇宙最纠心的一部。

两个被摧毁自尊(背叛)的爱人,在 *** 面对彼此时,还是放不下自尊。

这自尊是什么?

恐怕,谁也说不清。

而王家卫电影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无非是感情中最致命那一种——得不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愁绪。

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土地。

对内地电影而言,2000年,是商业艺术混沌的时期。

商业还没大鸣大放,而这,正是还没学会两条腿走路的中国艺术电影最后的灿烂。

必须说到贾樟柯了。

2000年,《站台》是他最后一部公认的杰作。

《站台》里,个人与集体,梦想与主义,阶层与命运的碰撞,在贾樟柯之后电影鲜有如此真切而血腥的碰撞。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刚刚吹到山西一个小镇。

一群文工团的青年人坐不住了,他们急于摆脱父辈的生活。

说是文艺汇演,其实他们的歌词都是唱歌自己听——

《二十年后再相会》,想着到时就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未来“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片中的点睛之笔——

他们在外出走穴的路上,之一次看见了火车。

于是欢呼着向前奔去。

好像这条无限延伸的铁路,能通向外面的世界,通向未来。

可带着梦想在兜了一大圈,最后他们,还是回到起点,在小镇里过着自己厌弃的生活。

这是什么意思?

不如你问问每一个北上广漂的青年。

2000年,反而是电视剧大年。

出现的好剧真多啊。

包括:《永不瞑目》、《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春光灿烂猪八戒》、《人间四月天》……

但是,如果要Sir只推荐一部,一定是《大明宫词》。

戏里戏外都有理由。

《大明宫词》其实是用莎士比亚式的文笔去描述一段“女人的历史”。

它好就好在浑然天生。

故事、表演、舞美、音乐、造型,严丝合缝,缺一不可,像披上一层人性悲剧的薄纱,影影绰绰,如泣如诉。

整部剧Sir只推荐一场戏,就是小太平揭开薛绍的昆仑奴面具。

“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刚毅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朦胧的向往,终于之一次拥有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形象。我目瞪口呆,仿佛面对的是整个幽深的男人世界。他就是薛绍,我的之一任丈夫。”

全国观众因此记住了一个汩汩冒着灵气的“小太平”,周迅。

——直到今天还有人津津乐道说,就是她,37集中演了前十集,就能教“大太平”陈红演戏。

也是这一年。

章子怡演完“玉娇龙”,“小燕子”赵薇去演《情深深雨蒙蒙》、徐静蕾结束了《将爱情进行到底》。

似乎就等周迅了。

内地的“四大花旦”,2000年后成为约定俗成的说法。

至于音乐。

这一年,我们记住三个新人。

之一个,让张亚东在《乐队的夏天》流泪的歌曲《New boy》,就出自朴树的《我去2000年》。

那时候,他和我们一样对有了Windows98的千禧年充满期待,发型是新的,香烟是未来牌的。

二十年后,被流量消费,唱《我去2000》的朴树会写下这样的文字:

我讨厌那样的自己;我也厌烦了赞誉,我想做回自己;我知道真实有代价,我想我付得起。

“我想我付得起”。

第二个,就是唱《天黑黑》的孙燕姿。

她的歌,一直有一个瘦小但倔强的少女形象:

回望家里的外婆,把叮嘱贴在胸口,冒着风雨,甩下打湿的头发,决心去踏遍未来的世界。

如今,少女终于长大了,嫁人了,当妈妈了。

最近,她发微博感叹“中年日常”:

我们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一直是保持着在无时无刻解决各种大小问题的精神,借用友人的话,用有限的精力在做无限的事情。

“原来外婆的道理早就唱给我听,我相信一切都会平息”。

最后,该说到“已经不红”的周杰伦。

这一年他推出首张专辑《Jay》。

《可 *** 》《龙卷风》《星晴》《娘子》……

他的歌之一次被听到的时候,确实很多人心想:这是什么鬼?

我们可是听惯了李宗盛赵传的那种滚石范儿,四大天王的粤语金曲出来的。

我们之一次听周杰伦,难免像刘德华一样皱眉。

你听过这段子吧。

——周杰伦未红时,曾给刘德华写过一首歌,《眼泪知道》,被拒稿了。

刘德华一脸懵逼。

“眼泪要知道什么呢,眼泪怎么知道呢?”

这不怪谁。

大多数人之一次听到《完美主义》不断重复念“周杰伦”也会懵;听到《可 *** 》“上气不接下气”的调调也会傻;听到无论谁的歌词都被周杰伦唱得叽里咕噜,听都听不清也会呆。

但好奇怪。

后来。

听一遍就忍不住听第二遍。

很快,连学校运动会都会用他的歌做BGM。

接着,中年人也开始学着哼唱《菊花台》。

你知道,周杰伦红了。

你也长大了。

2010年

30岁

三十而立啦!该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

之前想借年龄回避的问题,一桩桩一件件摆在面前。

避无可避。

买房?结婚?生子?

孰先孰后,孰重孰轻?

30岁,其实很少听(新)音乐了。

30岁,也没什么时间看电视剧(尤其国产)。

于Sir而言,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电影。

2010年中国电影长怎样?

回头,你会发现,这应该是内地四大名导最后同一年齐齐上榜票房十强。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

作品分别是:《山楂树之恋》《赵氏孤儿》《唐山大地震》《让子弹飞》。

但巧合的是,他们纷纷暴露出自己的“力有不逮”。

《山楂树之恋》当然是张艺谋自《三枪拍案惊奇》后的诚意之作。

但诚意只是一部普通电影的遮羞布。

《山楂树之恋》更大的问题是,张艺谋确认了自己找不到在“表达,资本,审查”之间的那根平衡线。

过去的张艺谋的电影,从《红高粱》到《秋菊》,从《秋菊》到《有话好好说》,至少三者得二,或者说,一往无前取其一。

而《山楂树》更大的问题是,张艺谋开始(不得不)平衡。

这让他失去标志性的生命力。

《山楂树》依然贯穿他作品一贯的压抑,但这压抑仅仅是压抑。

最后,一场白血病收割了一切。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跟《梅兰芳》一样,“半部好戏”。

影片前半部分,我们看到那种来自《霸王别姬》的人性在时代倾轧下爆炸的光亮。

但后半部分,《赵氏孤儿》突然变作一部哭哭啼啼的家庭伦理剧。

陈凯歌开始解释了。

他要让意义填充人物的选择。

但陈凯歌恰恰忘了,他的人物伟大就伟大,不在乎意义。

《霸王别姬》,程蝶衣说,“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少一分一秒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

意义在哪呢?

意义就在当下一秒飞蛾扑火的相信。

其实,冯小刚在这年反而回归了。

2010年,冯小刚有两部上榜(十强),《唐山大地震》与《非诚勿扰2》。

严格意义上,这两部作品都是命题作文。

但于Sir,《非诚勿扰2》的价值更大。

不是冯小刚与王朔的再次合作。

是在《非诚勿扰》系列,我们难得瞥见冯小刚与真实映照的内心。

当时的冯小刚是一个什么人?

有名有利。

但这种名利并未让他获得想象中的充实。

——更准确点,甚至空虚。

于是他开始回望。

回望友情,回望爱情,回望人生。

Sir敢说,《非诚勿扰》系列,葛优表现了“冯小刚”从未有,极有可能不再有的疲惫。

至于姜文。

反而没什么好说。

以一部《让子弹飞》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这是姜文实际意义更赚钱的电影。

这可能也是姜文最“不屑”的电影。

真的,不用吹《让子弹飞》。

今天回看,除了种种肿胀的笑话和满溢的隐喻,《让子弹飞》,还剩什么?

——如果真爱姜文,Sir建议你看《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太阳照常升起》。

这道题,是姜文的困扰,也是我们长大成人的。

你是要站着挣钱?还是跪着?

你想说就说,上司怎么看?

别说职场,婚姻家庭允许吗?

明明还承接上一辈的理想主义,却要马上投入下一辈快步伐的狂飙。

刚刚气喘吁吁地站稳了,就要面临统一、整齐的后备力量。

每天都是夹心层。

接孩子上下学与准点打卡,打飞的“周末夫妻”与婚姻经营……

最终,平衡的结果只能是:控制你的表达欲。

于是。

80后的情怀就像被打湿过、被冷冻的火药库,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强劲的火苗,再也很难被唤醒。

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里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三天可见。

那些痴迷过的人或者事,也开始衰老、褪色。

我们都成为“话题深柜”里的人。

所以,回看这次“夕阳红”的胜利,坦白讲,Sir参与了,但还好。

放下客户,放下赚钱、放下老板,放下KPI,放下孩子、放下学习、放下养生……

这话听上去确实燃。

也仅仅燃一时。

如果我们需要以流量的形式刷存在感,赢得这场所谓的尊严之战,恰恰证明了流量的“虚”。

——周杰伦本人也看淡。

△ 中年人在刷屏,周杰伦只回忆自己的之一部电影《头文字D》

“凭什么相信数据能代表一切”的独立面,不是“好,我们好好研究一下这个数据。”

是“我们就不相信数据又怎样”。

一代人有一代人刷存在感的 *** 。

对于80后而言,是时候,沉默也是再出发。

就像小说《无声告白》,书里有句话可以作结: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如果选择了沉默,不再以数据为存在形式。

那么,就让沉默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

创作者是,普通人也是。

这是周杰伦和我们的忧伤。

迟早避无可避。

也只有担当。

本文图片来自 ***

周杰伦我陪你走到最后 周杰伦忧伤的歌词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