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广东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生活常识 2023-05-15 11:59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修路时两边隔水泥的钢板叫什么 同心更善治 美丽乡村入画来——中国伞都东石镇人居环境整治新样板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本刊记者 吴振宇 张颖 王芝英 官建发

图/杨学勤 吴鹏

通讯员/庄景煌 苏少伟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探索乡村治理新路,真正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晋江东石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走出了一条高效、优质、富有内涵的“康庄大道”。

晋江东石“中国伞都”

晋江市东石镇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与金门隔海相望,陆地面积65平方公里,海岸线28公里,辖29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常住人口11.14万人,外来人口5万多,侨、港、澳、台胞30余万人,海内外侨团9个,是闽南重点侨乡和历史古镇,素有“海滨邹鲁、仁和之乡”的美誉。

东石镇经济以外向型为主,以伞具制造、纺织服装、五金汽配、食品加工、木雕工艺、特色农业(胡萝卜)等六大产业为支柱产业,2003年,被授予“中国伞都”荣誉称号, 并先后三次通过“中国伞都”称号复评认定,2020年,入选国家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是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泉州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2019年,东石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60.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4.22亿元,农业总产值23.65亿元,财税收入8.4573亿元。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4元,镇域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科学发展百强镇前列。

全国规模更大的伞业集群地

改革开放以来,东石人秉承着“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晋江精神,率先在商海里搏击。上世纪80年代末,东石就形成了梅峰、萧下、金瓯、塔头刘等多个远近闻名的制伞专业村。进入90年代后,制伞业在东石得到迅猛发展,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出口一条龙的制伞产业链,制伞规模已占全国伞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强,具备明显的产业集群特征。2003年,东石镇被授予“中国伞都”荣誉称号。2013年,东石伞业集群被评为全国之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伞具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东石镇现有伞业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拥有包含制伞机械、电镀、冷轧钢板、伞骨、伞头、伞布配件及成品伞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是全国规模更大的伞业集群地,年产量和外贸出口量均居全国前茅。集群现在总产值2000万元以上规模制伞企业53家,产值超亿元的制伞企业有集成伞业、梅花伞业、雨丝梦洋伞、雨中鸟晴雨伞、佳乐美等20家。集群内共有国家级品牌11枚,世界吉尼斯记录1个、省级名牌18枚。

胡萝卜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东石镇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冬季光热资源丰富,土壤多属沙壤土,土层深厚,具有独特地理气候优势。东石镇常年种植胡萝卜面积稳定在19500亩左右,已成为秋冬种胡萝卜主产区,根据调查统计,东石镇胡萝卜产量产值约占晋江市的1/3,占全省的1/6左右,生产规模效益明显,是我国胡萝卜出口的主要基地。

东石镇历来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各规模场(户)积极与农业院校及科研单位对接,并在东石梓源综合农场设立方智远院士工作站,引进200多个胡萝卜品种进行试种获得成功,为今后良种推广奠定了基础。

通过充分发挥胡萝卜产业优势,东石镇农业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目前,东石镇拥有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地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在区域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物流产业链条的发展,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年产值达16.45亿元以上,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条总产值超过23.65亿元。全镇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35个规模农场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当地劳动就业人口近15000人,增加就业农民收入年平均3.5万元,合计创造务工收入52500万元。近期,东石镇入选国家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平坦整洁的村庄道路、姹紫嫣红的庭院花木、干净温馨的农家院落、清澈见底的沟渠水塘……行走在晋江东石镇,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景象扑面而来。

近年来,东石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以人居环境整治为重要抓手,推动农业项目优化、推进村级建设、探索村庄有效治理……让从前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美、精、富”。

建立健全机制,让环境整治“高效长效”

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就是要更好地让群众有参与感、有主体感、有获得感、有幸福感。

早在2017年,东石镇率先出台《东石镇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成立镇村两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全面推进乡村环境的整治提升。

精准把握发力点,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镇党委书记洪建立说道“我们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列为各工作点‘点长工程’,由点长负总责。,将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挂钩党政领导、下点干部和村级班子考核体系,进一步量化指标。”

2019年以来,东石镇还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季度推进会,通过“走、看、评、议”的方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观摩活动。参观典型村、进步村的好做法、好 ,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进行阶段性,分析存在不足,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要求,压紧压实工作点和村一级责任。镇里还制定出台《东石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激励方案(试行)》,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对辖区内34个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综合评分,确定先进典型。

明晰镇村两级各责任人员责任,用好绩效“加压泵”作用,形成“党政主导、点片负责、部门协作、村社主体、社会参与”的上下联动共建机制。党员干部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广泛宣传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人人出力,在全镇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

人居环境整治是系统工程,投入大任务重,有些村不愿意干,也干不动。如何切实解决现实资金投入的效能问题?东石镇对症下药,坚持政策引导,从资金上做村级领导小组的坚强后盾,在资金兑现上优化流程,实行快速验收机制,更大程度地“松绑”,激发了各村(社区)谋划项目、推进项目的积极性。

结合上级对农村项目建设补助措施,立足东石实际,镇里配套制定出台《东石镇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东石镇村(社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补助规定(试行)》、《东石镇基层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试行)》、《东石镇落实(试行)》、《东石镇扶持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各村(社区)建设项目在程序规范的条件下,镇财政根据工程结算审核价按一定比例补助。

“以往零星环境整治项目资金投入少、实施时间短,就是财政补助兑现慢。现在只要工程完工决算当月20日前报镇发展服务中心汇总,镇里就于次月10日联合验收,及时下拨补助资金。”东石镇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许清楷说道。

2017年项目实施以来,镇村两级共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建设资金1.39亿元,其中,2018年投入建设资金6300万余元,2019年投入建设资金超6215万余元,2020年1-4月份投入资金1347万余元。

截至2019年底,已报备实施项目建设406个,其中完工336个,在建70个(跨年度)。2020年计划实施村级建设项目204个,现已开工76个。

发动群众参与,开启美丽乡村“美颜”模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场需要人人参与的“人海战”,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发动群众参与,开启美丽乡村“美颜”模式。晋江东石镇潘山村绝对有发言权。

潘山村是著名的传统木雕文化之乡,“潘山庙宇木雕”自清末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并于2011年获福建省人民 录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达木雕列入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潘山的庙宇木雕在台湾、东南亚一带久负盛名。不过,去年以来,这个靠山向海、2000多人的村子,吸引了另一波的“游客”,大家前来探究其为何能在短短两年内由“脏、乱、差”的小村庄蝶变成美丽乡村的“网红村”。

走进潘山村,木雕文化、掌中木偶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村民家门前是有鱼有水的喷水池,房子旁是宽阔的水泥路,屋后是种花养草、摆着老物件的小花园……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新农村展现眼前。

“从前是村两委求着村民改,如今是村民主动抢着变。”潘山村党支部书记刘鸿才笑着介绍。站在村务公开栏前,指着栏上的“鸣谢状”“借地协议”“建设规划图”,刘鸿才感慨良多。

整治初期,潘山村缺地少地,绿化建设没有可施展的空间,怎么办?借鉴10年前退房让路的经验,村两委干部发动了新一轮的“借”地动员。

原来,2010年村里就遇到过村主干道扩修的难题。自然形成的村庄,房屋纵横交错。要拓路,必然要向两侧房屋要地,是保房还是让路,村民和村干部针锋相对过。

“刚开始动员群众退房让路时,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刘鸿才说,虽然大部分村民同意让路,但个别村民不同意,且态度很坚决。这该怎么办?“只要大家一起让,我们就能让。”走访中,一位村民的这句话给了潘山村干部新的启发。

与其村委会动员群众让路,不如换个角度,让群众参与修路。于是,潘山村立即召集沿路村民开会,让大家自己探讨让路方案,形成村民之间“互相比互相看”的氛围。退房让路这件事,变为村民自己集体想做的事。

让村民做村庄的主人,这次的人居环境整治同样“还”村于民。

拆除工作从刘鸿才的祖厝动起。当时,考虑到村民难以接受卖祖厝的做法,村里就以向村民‘借地’的方式来变通,并通过中青年一代给老一辈做思想工作,攻克下了11栋古厝土地“出借”一事。

从借一个角落建微景观,到借一个庭院绿化美化,再到借一整块地建广场,潘山村村容村貌变了样,村民直接受益。

村民吴斯文、吴贻民房前屋后原本被臭水沟、旧厕所、垃圾堆包围,吴贻民隔三岔五就要倒些药水到水沟里消杀蚊虫。如今,吴斯文的屋后建了微景观,种上了花花草草。吴贻民借出的土地建成养鱼的喷水池。周边还建起了小广场和环境整洁的新公厕。每天来这一带散步、跳广场舞的村民络绎不绝。

“现在群众很支持,村里要做什么事都非常顺畅。”村主任吴万友说,村委会已经陆续向村民免费借了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搞建设。两个片区的规划改造也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他们有的提供建筑手艺,有的捐出了木雕作品、老物件,有的积极出谋献策,有的踊跃借地让地……

“微”改造接地气,美丽乡村 “大提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变”的是居住环境,“提”的是幸福指数。

“原本很多方案都围绕现代感来设计,并不符合我们村庄的实际。后来在上级部门、镇里的多方指导下,我们渐渐摸索出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反而有了特色和亲切感,而且还很省钱。”刘鸿才说道。

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讲究情境交融,借地造景,留旧留魂又留乡愁。

潘山村在拆旧的过程中,收集利用不少老物件,成为新景观中的特色和亮点,如废旧石块成了地板,拆下的红砖建了花圃,废旧石磨、瓦片、水缸等,也都没浪费,被和谐地融进一个个微景观中。

“思源井”微景观原本是一个脏乱差的三角区,还有个气味难闻的旧厕所。改造中,旧厕所被拆除,老树、古井和旧墙被留下。杂草地铺上红砖、鹅卵石,旧墙边种上花草、绿竹,在旧房子拆除中保留下来的石磨、石敢当等老物件被搬了过来,化身景观中的神来之笔。微景观的墙壁上还配上古色古香的二维码标示牌,手机扫一扫就有语音、文字解说。

经过环境整治“突击战”,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如何长久保持环境整治的胜利成果,让文明卫生意识入心入脑?

东石镇潘山村推行“垃圾不落地”,在村外围设置垃圾集中投放点,养成定点投放的习惯。以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为导向,潘山村每个月都会开展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卫生评比。评比中排名前列的村民,会获得一个“笑脸娃娃”的标签,贴在家门前,代表这户是卫生先进家庭,并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

这样的评比活动,带动家家户户主动投入卫生清洁行动,村民们养成了自洁自律的好习惯,邻里之间也经常互相帮助,一起提升环境卫生。

,潘山村还组织村里的小学生,开展题为《家乡的变化》作文比赛,作文写完后要带回家给家长签字。从而带动整个家庭一起参与美化环境,此举也颇有成效。

增加村集体收入,美丽乡村建设持续长效

潘山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针对村财薄弱的情况,借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东风”,策划“一村居、一财源”项目,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由村委会以统一出租的方式,将集体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既保证了村集体经济效益、又保障了村民的经济收入。36KW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集体闲置地块规划收费停车场委托出租……村集体收入由2018年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22万余元。

挖掘掌中木偶、庙宇木雕的历史文化积淀,建设文化长廊,开发建设“什姓文化园”,指引路牌将全村200多个木雕作坊串联起来,工匠们不再“躲在深巷无人识”……2019年潘山获评为福建省乡村旅游村。

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借助木雕产业、木偶文化优势,潘山村将进一步深挖“美丽乡村”内涵,建设木雕、木偶展示区,策划配套相关文化活动,打造山海同游精品特色文化旅游路线,推进木雕产业、木偶文化蓬勃发展,刘鸿才表示,很有信心带动潘山村“美丽乡村”向更高层次跃升。

潘山经验在东石镇遍地开花

东石镇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东石各村(社区)村容村貌都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原有檗谷村、梅塘村等多个美丽乡村基础上,又涌现出潘山、塔头孙、塔头刘等一批新的先进典型示范村,以及大房村、金瓯村、洪塘村、三乡村等多个村(社区)紧随其后的格局。

塔头刘村,位于晋江东石镇东部海滨,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村里屹立着一栋灰白色的“潮汕风格”古厝。古厝雕梁画栋、装饰瑰丽,和闽南传统红砖古厝相比,显得很是别致。东石镇宣委庄景煌介绍,这是塔头刘村村民刘基尺在1920年建设的,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当时,刘基尺到潮州、汕头等地贩卖花生、糖果、酒醋等食品,见那一带建筑很有特色,就把那里的工人、材料都带了回来,建了这栋房屋。目前,古厝已被改造为乡村记忆馆,结合乡村记忆、乡村文化进行陈列布展,让古厝焕发新生机。

站在塔头刘村的村头新建成的观海通道上,广阔绚丽的夕阳海景,令人心旷神怡。据该村村支书刘永进介绍,在未建成观海通道之前,这里是杂草丛生的小土路,也是卫生死角。2018年,占地20多亩的滨海公园正式投用;2019年,观海通道的开辟建成,为村庄加快滨海旅游景观开发插上了又一只“翅膀”。“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晋江的一个热门景点。”

来源新华号 海峡乡村杂志社

广东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中国伞都东石人居环境整治新样板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