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与知行原文(知行和行知)
过海是什么意思 从“知行”到“行知”
陶行知有两次改名,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为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后来知道了实践的重要意义,于是改名为“陶行知”。才有了后来的陶行知这个名字。
一、“知行合一”是良剂
1、“知行合一”的提出
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提出“知行合一”说。有人认为,王阴明的“知行合一”是唯心主义的。中国的古代哲学家们就已经普遍地承认事物的矛盾性,提出#34一两#34#34对待#34等辩证原则,如《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衡》,都有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因斯坦的书架上放着《道德经》,这是数学大师陈省身亲眼所见。
2、“知行合一”的意义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意思,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按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王阳明的心学属主观唯心主义,但在心学范畴内,王阳明是真理。唯物主义辩证法框架下,实践论才是真理。这就要看大家怎么来理解了。
3、提出“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通过办教育,思想上得到了转变,王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先生给这句话翻半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以小孩子为例,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阳地里晒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霜风吹过几次,才知道抽象的冷。凡此种种,我们都看得清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如果要了解哥仑布发现新大陆,直接经验有坐船过海、遇到过大风暴等,如没有此直接经验,不得已求也要渡过湖,再也要渡过江,再也要渡过河,万不得已也要看过池塘。倘使这些这些经验毫无,就难以懂得哥仑布之探险。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培养行动,应当培养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的认识才能升华,思维才能发展。
实践得真知,所以有了晓庄师范的校训“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提出了“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
中国革命以俄为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所以当时党中央派 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但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事实证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 率秋收起义队伍去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中国当时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受阻,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践证明,正是这一做法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2、左倾教条主义危害大
于1930年5月为了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著作中, 之一次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931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在共产国际代表支持下,取得了 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照搬苏联模式,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进行长征。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改组了党 机构,选举 同志为政治局常委。后又成立了“ 、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军事三人团,才使中国革命走向了的胜利。
3、真理标准讨论得发展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动态》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全文转发。文章发表后,最终发展成为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党在思想上,理论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为具有历史转折意义,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从而有了 在1978年12月13日在 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脱贫奔小康。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到党的十八大后的精准扶贫,今年的抗击冠状肺炎取得成功,不唯书,不唯上,不从本本出发,正是结合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不断实践取得的。
三、《大侠霍元甲》里的行知
1、忠君爱国的霍元甲
暑期赵文卓版《大侠霍元甲》揭起一股收视浪潮,本剧塑造了一个有血有众的霍元甲,他软弱,吕四鹰屡次欺凌他,甚至差点儿给他灭门,他却不敢反抗官府,而是逃到深山隐居。头脑简单,被薛知县连续算计了两次。而且他寄托于几个清官身上,寄托于满清 。剧中霍元甲不是一个独行侠,而是拖家带口的普通人,上有父母要孝敬,下有晚辈要扶养,所以,他每次热血上头要考虑对身边人的影响。但大义面前,他挺身而出,夺下大刀王五的人头。发现送到山西保护的官镖是大烟后,把此事报官,在沙狼、沙燕兄妹帮助下烧掉大烟,以行动展现了“侠义”精神。
2、革命理想的霍元甲
霍元甲经历种种磨难,本人不幸落入洋人的牢房里,被折磨得生不如死,还被注射了 ,靠坚强意志戒了毒。参加革命党的徒弟黄有发被吕四鹰杀死,给了霍元甲心灵的触动。在好友兼革命导师农劲荪引导下,特别是到上海后的遭遇,官员对洋人奴颜婢膝,他进一步认清腐败无能满清 的本质,有了革命的理想。为去掉“东亚病夫”的称号,改变武林风气,摒弃门户之见,提出“强国强种”的口号。在革命党人的帮助下,创办了精武体操会,成为真正的“国之侠者”。
3、历史上的霍元甲
霍元甲幼年时体质赢弱,不具备习武的潜质,父亲怕他毁害霍家声誉,禁止他习武。倔强的霍元甲踏上偷学、偷练自家武艺的历程。在他的努力下,他武艺进步很快,和大刀王五成为莫逆之交。后来他到农劲荪开的药铺帮忙,接受先进革命思想,打破迷踪拳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封建规定。1909年3月,受陈其美、陈公哲等人之邀来上海开办精武体育会。他曾言及“一人强大无大用,全民强,才有希望。”精武体操会培养了很多的革命人才。
《大侠霍元甲》是真正将“大侠”二字刻入骨子里的电视剧,以国家情怀为核心,以史实为依托,通过武术来表现。该剧组开拍前安排演员们进行了二个月武术集训,一改飞天入地的武侠风,采用拳拳见肉武术风格,是一部难得的中华武术正剧。
四、小学数学“做中学”
1、动手摆来培数感
2018年我在援川的羊木镇小学任教一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一(2)班的数学教师是位青年教师,之一次任教数学,她和我说“我感觉课堂一下子讲完了,没有什么好教的了。”我问“你让学生准备小棒,长方体、圆柱等实物了吗?这些上课是要用到的,让学生带来。如教材1-5的认识,书本上有实物的1——5,小棒的1——5,数字的1——5,为什么这么设计?就是通过小朋友们通过认识实物的1——5,再用小棒摆出1根——5根,再到数字的1-5,是一种具体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的数字1——5,这是学生思维的递进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时学生一定要摆小棒,才能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动手拼来升归纳
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带上长方体的实物,并在 上购买了长方体框架和接头,分小组发给学生。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比赛拼长方体,通过拼,学生知道要选取哪些材料,长、宽、高要各4根一样长的一组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长方体,进一步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知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怎么来的,提高了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提升了学生抽象归纳的水平。
3、 动手量来探规律
在六年级《圆的周长》教学中,我让学生准备好直径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3个圆形硬纸片,并准备好长尺子,细绳子。同桌同学合作,确定好起点,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量出三个圆的周长,量的时候每种 可以多量几次,提高精确度,记录下每次量的数据,然后算出各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探索出每个圆的周长分别是各自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得出圆周率的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学生自学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故事,知道他在1600年前就把圆周率的值精算到小数点后7位,领先世界1000多年。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计算,自学,进一步提高了探究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数学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融为一体。
教师是平凡而伟大的,我们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华为的任正非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采访中引用了一句话来表达他对教育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我们要践行陶先生“教学做合一”,做当代的“行知”先生。
知行和行知 知行行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