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三绝(虎丘塔的传说剑池)
寒山寺的三个忌讳 虎丘三绝塔、池、台
2018年金秋,我大学同学在苏州聚会,自然是要饱赏苏州美景。可吾辈游景多半是走马观花,在景区遛了一圈,至多随兴拍一点照片,这个“游”只是用脚,实应是这个“逰”字。殊不知,你在观景,景也在看你,美景总是默默凝视着如潮游客,想知道你到此有何思、何念、何感悟。现实是,恐多数游客难给美景具体答案,或许也有只是一张白卷。诚然,旅游并不负有考察的任务,只要快乐、开心就好。但,若既有“目游”,又有“心游”,那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寻觅,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感悟,就可避免游罢归来发觉还有没看到,没想到的遗憾。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满足感,那份快乐、开心就更充实,真是不枉此行。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路也是读书,旅游若有读书的 ,才是真旅游也。
吾游景归来总有些没看到,没弄清的遗憾,有种不满足感。于是就冷饭重炒,神游景点,为了解景点来龙去脉而查阅一些资料,补补课。旅游时,景点只在眼睛中亮起来,现要景点在心中亮起来。待沉淀一段时间后,把前后感悟记下来,就写了《“枫桥夜泊”千古思》一文。写了寒山寺,无论如何不能不写虎丘。苏东坡曾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笔者除这次同学相伴游虎丘外,四十多年前也来过虎丘,那时为工作所累,心无旁焉,所以那次是无思、无念、无印象的“游”,不能算游过虎丘。所以不光是因虎丘景点在苏州有重要位置,还因有笔者游虎丘的经历,也应写上一篇,于是就有了下文。
虎丘,高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距市中心5公里。为苏州西山之余脉,且与西山主体断开,东、北、西均为平原,其为孤立的小山,基岩是侏罗纪火山岩系,多坚硬的流纹岩和晶屑凝灰岩。虎丘,这个孤立的小山,地质历史时期是处于江海之中,时露时没,所以它早期称为“海涌山”,它何时爬上岸来,这沧海桑田倒是我们地貌工作者应考证的事。我家乡溧阳,民间有谚语“东坝一倒,虎丘塔上捞水草”,我不相信有如此严重,但也反映出人们在建虎丘塔前,特别在未有东坝之前,虎丘山,时没水中的记忆。
在春秋时,吴王夫差将其父阖闾葬于此,葬后三日,虎踞其上,遂名虎丘。而北宋学者嘉佑四年进士,苏州人朱长文认为“丘如虎蹲,以形名”,清乾隆帝也赞同此说。虎丘山,古木参天,山小景多,古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说,笔者据个人理解,虎丘的地上塔,地下池,地表台堪称虎丘三绝。
(一)、塔
我不知今天苏州的地标建筑是什么,我心目中苏州的地标建筑应该是虎丘塔。记得当年坐火车由宁去沪,在窗口眺望,看到远远虎丘塔影,就知道要到苏州站了,似乎虎丘塔身在向车站微微欠身,欢迎来往旅客到来或经过苏州。这是虎丘塔给我最早的印象。现在坐高铁,或许一晃而过,难见其影了。我还认为虎丘塔比虎丘还有名,众多游虎丘的游客可以说均是奔虎丘塔而来。
较多的资料是这样说,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未期(公元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然民国时有游记是这样说“塔,隋文帝仁寿九年建,与北京之天宁寺浮图,栖霞山之舍利塔,皆所造……相传塔基为晋司徒王珣琴台。建塔时,掘得古砖函、19藏银盆、护舍利一粒,落成时乃置塔中”。也有说,仅存此塔是虎丘山原址上的第四座塔。塔何时,因何原因而建,是何人所建,想吾辈难以弄清。
在明朝时就发现塔斜了,现塔顶轴心向北偏东倾斜2.34米,倾斜度2.88度,有人云,虎丘塔的更高层第七层并无倾斜,只是六层以下发生倾斜,这令人称奇。它比世界之一斜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200多年,虎丘斜塔已是世界级的景点,当可成为虎丘一绝。有人称其是世界第二斜塔,这倒未必。
就塔的倾斜度而言,我国还有更甚者,南京、上海各有一例斜塔的倾斜度就超过比萨斜塔的4.0度。南京历史上有上、下“定林寺”之分,据《上江两县志》载宋乾道年间,善鉴和尚因钟山“定林寺”(下定林寺)废,便募资重建寺于此,并沿袭寺名。寺内有“定林塔”,于乾道九年(1173)竣工,塔高13米,塔的倾斜度为5.3度。故而近有书称“定林塔”才是世界之一斜塔。
倾斜度还有出其右者,据资料云有“上海比萨斜塔”之称的松江·护珠宝光塔,其倾斜度超过了比萨斜塔,还超过了南京定林寺斜塔。其位于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景区,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79),砖石结构,七层八角。其高18.82米,向东倾离2.28米,倾斜度7.10度。鉴于此,虎丘塔自然不能称世界第二斜塔了,但这并不会影响虎丘塔作为虎丘一绝也。
现存虎丘塔残高48米,是八角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有八个外墩,四个内墩为支承。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座大塔。现今双筒结构的高层建筑多了去,可它是我国最早的之一座双筒结构佛塔,在我国建筑史上当有它一笔,说它为虎丘一绝并不为过。
我把虎丘塔列为虎丘一绝,还有是它的神秘性,它有许多谜团。全国诸多景区的塔大多可以进入,可以登楼,极少数可能会限制登楼,而虎丘塔是限制进入,别想登楼了。笔者看到众游客在塔下或是绕塔转圈,选择不同角度拍照,或是几人相聚找石凳坐下歇歇,谈天说地。笔者没有听到有人塔下说塔,也无人有需进入塔内看看的要求,大概大家对“不能入内”已习以为常。没人去想登上塔楼,俯瞰吴中,将是何等景况(奇怪,好像在古人的游记中也少有登虎丘塔的记述);没人欲想知道塔内是何样状况(据说在六十多年前,有专家千难万险上过楼,塔内大有玄机,有壁画,有青瓷莲花碗、石函、经箱、铜佛、铜镜等文物);更无人猜想虎丘塔内有无地宫。这些都是萦绕众人心头之谜,且一时无解,无奈之下,人们只能放下。
虎丘塔历经千余年,现代虽多次维修,也难掩盖身子骨的老化及历史上七次被火焚烧;咸同兵燹,塔周各层檐栏皆毁的创伤,虎丘塔青春难再。虎丘塔的神秘性还在于一定时期内的不确定性。虎丘塔更大危机是其稳固性,这方面的情况游客是难以知晓,作为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我们不能不察,景区无任何信息、资料,我们在塔下也只能一头露水。
还是前不久才看到点简单资料,据资料,以下分析比较靠谱认为虎丘塔倾斜原因在是基础不稳。其地基条件复杂(覆盖层为可塑-软塑粉质粘土,厚薄不匀,塔底直径13.66米范围内,西南覆盖层2.8米,东北覆盖层5.8米,厚度差达3.0米);地基形式采用不当(采用1-2米厚的人工块石填土地基,其中块石大者达1.0米,填土级配、密实度不良);建筑基础没有做扩大基础;基础埋深不够(只有0.5米埋深)地基承载力不够,这些都是导致虎丘塔倾斜的主要原因。苏州多雨。雨水长期渗入人工块石填土地基中,冲走细粒物质,在块石间形成许多小洞,加剧不均匀沉降是塔斜的重要原因。
这些粗浅的分析还不足以预测虎丘塔稳固性趋势,有人认为虎丘塔撑不过一百年,也有人说撑不过两百年,虎丘塔会无法大修而倒塌。笔者倒不如此悲感,要知道一、二百年间,科学技术也在发展,纠斜加固技术也在进步,尽管虎丘塔青春难再,延续其生命还是有望,可以说现在这些预测还有一种不确定性。虎丘塔的身世及未来的神秘性,是构成虎丘一绝的重要部分。
(二)、池
剑池,在虎丘山的地下,前人云两崖划开,中涵石泉,深不可测。其间青藤掩映,水碧石清,甚是阴幽,别有意境。今人经测量称广约4.5米,深约6.0米。平时积水满满,其下之泉,唐代李秀卿称其为“天下第五泉”,但水量不丰,所以剑池也有干涸的时候。从岩壁石性及形态,笔者认为它是火山岩系中发育的洞穴,镇江圌山多此类洞穴。这种构造裂隙型洞穴规模并不大,但剑池就比圌山洞穴大得多,也是笔者所见这种构造裂隙型洞穴的更大者。
这一看法是笔者的粗见,与前人之说有相悖,历史上剑池之说有多种,范成大的《吴郡记》认为阖闾墓葬其下,有剑殉葬,故以剑名;《元和郡县志》认为秦始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朱长文全集》认为剑池盖古人淬剑之地。剑池是洞耶?涧耶?是天然?是人工?还是天然人工的合成?有待深入考察。照说,地理工作者到此应该慢下脚步来,细察一番。可惜,我乃是从众,进得“别有洞天”圆门,扶梯拾级而上,只是凝视一下剑池一泓绿水,欣赏一下石壁刻字,就脚步匆匆,经双井桥,直奔虎丘塔而去了。双脚走近了剑池,可思绪并未走进剑池。
剑池是称霸中原吴王阖闾陵寝之所在。据说吴王夫差为其父建陵,动用十万军民,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地,积壤为丘。这里“穿土凿地”是可能的,“积壤为丘”就未必,虎丘并非积壤垒成,还是朱长文之说 “然观岩壑之势,出于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阖闾因之是以葬之”, 较为客观。历史上曾多次在剑池下发现阖闾墓的墓道口,明正德年间,苏州大旱,王鏊、唐伯虎等名士在干涸的剑池底发现三角形洞口,入内只见垒巨石数层,挡住去路,名士们无奈,遂在剑池东壁上刻下两篇纪事。
1955年、1994年虎丘管理部门在疏浚剑池淤泥时均发现“墓道入口”,所见情况和唐伯虎等人记载一样,堵住墓道巨石严丝合缝,巨石体量之大,非现今重型吊机方能搬动,且巨石并非虎丘山之石,它是何处移来,又如何移入剑池,移进墓道,且垒起相叠,让今人匪夷所思。
据云阖闾灵柩外套铜椁三重,地中管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剑一同秘藏于幽宫,也引得勾践、秦始皇、孙权纷纷来此挖宝求剑,却是一无所获,徒劳而返。剑池早就涂上了帝王文化的色彩。
剑池景点入口处“别有洞天”圆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浑厚遒劲,字径2尺有余。其字何人所书,笔者见到有三个版本,有文章言“虎丘剑池”是颜真卿所留墨迹中更大的字,因年深月久,历经战乱,“虎丘”二字逐渐脱落湮没。万历年间苏州官员马之骏派人起原石于土中,但“虎丘”二字已断裂,遂请苏州刻石名手章仲玉勾摹它石,与原刻“剑池”并肩而立。然细观“虎丘”二字,笔力稍弱,所以苏州民间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
民国游记有文称然相传“虎丘”二字已非颜真卿原书,盖后人叶清臣所书,模仿补镌,细观确有分别。还跳出一篇文章,言“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这些原为笔者所不知,现在信息多了,反更糊涂。我还是简单点,认为“虎丘剑池”乃是颜真卿的墨迹。
在剑池边还有米芾的墨迹“风壑云泉”,笔法潇洒。这,我是较早知晓,并在《乡心千瓣》一书有文写到。剑池左石壁上有篆文“剑池”二字,据传为王羲之所书,据说石壁上还有小篆“冷然”二字,古隶“高山流水”四字,不知是何书法家的墨迹。若包括墓道入口石壁上明唐伯虎等名士的纪事石刻,这里汇集了晋、唐、宋、明顶级书法家的墨宝,这恐怕为我国诸多景点难以企及。这里的书法文化的深厚与悠长亦是我国诸多景点难以比拟。
据此,剑池为虎丘山一绝,应是名实相符。
(三)、台
虎丘三绝另一绝,就是千人石(千人坐),其上曾有过许多震人心弦的历史场景,它曾是苏州的历史舞台,所以笔者称之为“台”。
游客穿过二山门(断梁殿),沿斜坡向上,行不足百米,豁然开朗,眼前一块宽广场地,场地平坦,微有倾斜,北端就是剑池景点入口处“别有洞天”圆门,场地之上有偌大巨石凸起,四壁整齐,宛如刀劈,这就是千人石,可千人就座。康熙下江南,游虎丘,见之,曾说“如此人多,万人也容得”。游客到此均上千人石,四处散开,从不同角度,赶拍摆出不同姿态的照片,我班全体同学也集体留下影。这张照片取景我很满意,取的是千人石东南边沿及岩壁,很多同学爬上千人石,在边沿或站或坐,我和几个人未爬上千人石,就站在岩壁旁。照片的取景,没有刻意选择,大家自然聚到了这里。我的满意是吾辈平常百姓,且已老矣,没有必要登上舞台,在那里占一席之地。待在舞台旁,静观风云亦是幸事。
随着历史风云变幻,千人石上历史场景多有变换,在春秋时阖闾陵寝筑成后,吴王夫差为了灭口,召集千名多工匠,在千人石上请他们喝酒,看鹤舞。趁千名多工匠喝醉之时,将他们一一杀死,鲜血把石头染成了红色,千人石这个历史舞台成了刑场。几千年的雨水始终洗不尽石头的红色,且遇水,石头的红色会更鲜明。笔者认为,此传说有其真实性,人们宁可不认火山岩本是红色的事实,咬死刑场石头颜色就是鲜血染成,这是几千年历史记忆的发挥。
星转斗移,到了六朝刘宋时,神僧竺道生自北方来,到此讲经弘法。据说生公说法,寒冬白莲花开,池上顽石点头,至今石上刻“生公讲台”四字(民国游记有文说,今“生”字已泯),生公说法,聚而听者约千人,他们盘坐之石自此就称为“千人石”,也称“千人座”,还传说六朝刘宋宋文帝在千人石上聚僧施食,此时真如王渔洋诗曰“唯有生公台畔石,年年白月照禅心”,千人石这个历史舞台转换成佛场。
历史洪流到了明朝,千人石上更热闹,成了会场、赛场,成为苏州特定时期的政治舞台,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舞台。
余秋雨的《中国戏剧史》说到明万历年间,一年一度的苏州虎丘曲会,赛曲竞唱,广交艺友,一片喧腾。表现出全社会对昆剧等艺术的痴迷。文学家袁宏道言“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到虎丘,到千人石上。张岱言“(人们)皆铺毡,席地而坐,登高观之,如落雁平沙,霞铺江上”。《中国戏剧史》说“八月中秋夜,等月亮上升,万人齐唱同场大曲,然后开始赛曲,赛出优胜者数十人。二更时竞曲选手只剩下三、四人,至三更,只剩曲王一人了”。 曲会除唱曲外,新编的传奇也会在那里演出。笔者猜想,苏州戏曲三朵金花昆剧、苏剧、评弹的产生,发展、壮大,千人石这个舞台有其功绩。
千人石从不寂寞,它不仅是苏曲的赛场,有时还是政治的会场。崇祯六年(1633)三月,复社在苏州虎丘召开大会,今文人包瑞戏称此会为“复社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书载,千人石曾为明复社 场所,一时“山左、山右、晋、楚、闽、浙,以舟车者数千人”。千人石会场内外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包瑞之书《南明陆沉》描述其规模之大,气氛之热烈。为三百年来所未见。复社创始人张溥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台下群起响应,朝野为之震惊。尔后,不到十一年,明朝就在内忧外患中覆灭了。
距那次复社聚会,时隔二十年,虎丘热闹起来。据《苏州文脉》一书编载顺治七年(1653),三吴士大夫 虎丘,此次 原是钱谦益策划和发起的。会上,事业渐趋成熟的吴伟业被与会数千诗人共推为宗主。会上忽然有一青年诗人投一函,有绝句云千人石上座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会场举座皆惊,哭笑不得,诗会不欢而散。
千人石有“刑场”、“佛场”、“赛场”、“会场”的转换,为众多的历史场景提供了舞台。千人石除了浸染过春秋吴国工匠的鲜血;还有感受过顽石点头佛法弘扬的虔诚;聆听过万人同场齐唱吴韵苏曲的喧嚣;阅历过明朝复社兴起,党争加剧,明朝覆灭的硝烟;见证过汉族士大夫的灵魂拷问。千人石上曾有过千匠受戮,千人打坐,千僧受施,千民同唱,千员(复社社员)齐呼,千士皆惊。说它是虎丘山一绝,并不为过。
,虎丘之塔,“虎丘塔”苍老、古朴,有着沧桑之景;虎丘之池,“剑池”神幻莫测,有着神秘之美;虎丘之台,“千人石”上舞台变幻,有着历史长流之音,这就是笔者所思的虎丘三绝。它仅是笔者心目中虎丘山的概述,其格调、意境是难与北宋朱长文当年所言虎丘三绝可比拟。既是概述,难及全貌。
虎丘景点有着丰富的内涵。若是寓学于游,喜欢地貌者在此可看到沧海桑田;喜欢洞穴者在此可看到洞穴种类;喜欢历史者在此可看到苏州历史风云;喜欢书法者在此可看到历史上顶尖书法家的墨迹;喜欢戏剧者在此可看到当年的喧嚣;喜欢建筑者在此可看到自五代到当代,宋、元、明、清、民国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对游客具体个人,特别是老人,不应在“游”中加过多的负担,能多看到一点,多感悟到一点,从中获得乐趣就是劳而有功(旅游亦是很辛劳的)。
本文少了当初游时的 ,游时的细节,少了场景的记述、美景的临摹,难属“游记”之列。它只是旧景神游,梳理补课,只是为慰藉自己当初游后的遗憾,为心仪景区书写一份答卷而已。
2020.1.8
虎丘塔的传说剑池 虎丘三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