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的真实故事(井田制是怎么慢慢被废除瓦解的呢)

生活常识 2023-05-15 11:59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什么是井田制简单解释 所谓“井田制”乱人心智2000年,读错古史的后果可以如此严重

井田制是非常迷惑人的一个话题,很容易乱人心智,从战国后期开始就聚讼纷纭直至今日,期间还多次引发重大的政治事件。实际上,井田制应该是不存在的,它是战国人对三代封建生活的空洞想象,夹杂了大量的理想化的寄托。

一、井田制是儒家发明的空想

从比较可靠的史料来看,【井】字大概与两种制度有关,一种是封建兵役“乘马”,见于《司马法》的逸篇残文,大意是以“井”为基本兵役单位,一井有“三屋九夫”;一种是刑法,如《世本·作篇》的“伯益作井”,《易经》的“井,法也”。最初跟土地制度似乎没有关系,而且甲骨文金文的字义也与刑罚有关。

遗迹

直到儒家出现,战国中后期才把兵役与土地相挂钩,一个是《春秋谷梁传》说的“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一个是《孟子》所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司马法》逸文: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有戎馬一匹,牛三頭,是曰匹馬丘牛,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一、乘馬四匹、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人二人。戈楯具,謂之乘馬。《周礼·地官·小司徒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从上面罗列的《司马法》和《周礼》引文对比,可以看到:“井”在儒家经典里很巧妙的从封建兵役单位变成了行政区划,指向了郡县制,这就与三代封建完全不同了。并不是说三代封建之下就没有赋役,只是这种赋役是分层的,“井邑丘甸”的576个男丁只对一个地方领主负责。天子和诸侯才有“乡遂”之制,可以直接征调一部分城镇居民,相当于准常备军或后世的“军户”。

秦俑

二、井田制在后世

儒家在孔子时代还保持着保守和审慎,他的弟子当中有几个人却非常危险。一个是子夏,孔子生前似乎发现了子夏的危险倾向,告诫他“无为小人儒”,因为子夏很沉迷“章句之学”,也就是后世的所谓“微言大义”,对孔子著作无限发挥、扩张解释。从子夏传下来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就是典型。孔子死后,儒家受到这种危险倾向的毒害,日益陷入空洞教条,为后世埋下深刻隐患。例如“井”,《谷梁传》就解释为“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这完全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

《论语· 雍也第六》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井田

子夏在孔子死后果然进入西河地区讲学,“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史记·儒林列传》),《吕氏春秋》又说魏文侯以子夏为师。这里很麻烦,因为吴起是法家,禽滑厘是墨家,而魏文侯用李悝变法,首开法家社会改革的序幕。西河地区于是就成为一个儒法合流的策源地。

西汉末年,儒生以刘歆为首,整理了一批儒家失传经典,包括《周礼》、《周官》等,尤其是周礼,其中详细整理了战国以来关于“井制”的种种新说,归纳为十分精密的井田制,“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以此为依据,王莽启动了“托古改制”,造成天下大乱。

新发现的新莽时期铜权(来自考古杂志)

经过王莽改制之后,井田制仍然没有被反思,到了近代,革命党中相当一部分人都重提井田制,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究其根源,就是不了解三代的真正面貌实际上封建社会,不可能实行这种整齐划一的井田,“井”只是封建兵役和刑法而已。(完)

井田制是怎么慢慢被废除瓦解的呢 井田制逐渐瓦解会导致什么结果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