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三州指哪些地方(三区三州新面貌)
三区三州包括哪些地方 “三区三州”旧貌换新颜
来源中国文化报
今年9月初,在一班从 飞往北京的客机上,一位七旬的藏族老人百感交集。这位来自 尼木县的老人名叫嘎伦,这是他平生之一次坐飞机,也是他之一次前往内地,与来自全国的非遗传承人交流分享。嘎伦大半辈子从事雪拉藏鼓 ,年轻时过过苦日子,后来因雪拉藏鼓的振兴逐渐改善了生活。当下,他正带领着更多尼木县农牧民,以雪拉藏鼓 技艺脱贫致富,这样的日子让他恨不得再年轻一次。思绪至此,嘎伦不觉泪湿眼眶。
近年来,嘎伦的故事正发生在越来越多人身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力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其中,在脱贫难度更大的“三区三州”( 、新疆南疆四地州、川滇甘青四省藏区及甘肃临夏 自治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传统工艺正在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推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手艺造福一方百姓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在藏语中被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从这里诞生的以藏传佛教、神话故事、史诗、藏族历史人物及传统知识为内容,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为表现形式的热贡艺术,自13世纪延续至今。
一直以来,热贡地区的绝大多数男性会画唐卡,出生于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下庄村的完德尖措也不例外。他在叔叔扎西尖措和曲智的影响下,自幼学习唐卡,并和叔叔于2010年一同创办了集设计、加工、生产、销售、培训、宣传、展览于一体的热贡龙树画苑。
走进画苑的画室,记者见到了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牧区的18岁男孩桑杰加布。过去3年里,桑杰加布在龙树画苑免费学习,每年还接受1000元补助。目前,桑杰加布已经掌握了画唐卡所需的基本规范《度量经》,并能从事简单的上色晕染工艺。未来,桑杰加布希望靠自己的作品解决家庭生计问题。
在龙树画苑,像桑杰加布一样的贫困户不在少数。完德尖措介绍,画苑以“公司+农户+基地”为经营模式,着重吸纳贫困户前来学习,每年投入140万元用于学员培训。9年来,龙树画苑累计培养358名唐卡艺人,其中260名已出师,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有30余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和再就业问题。如今,随着热贡艺术发掘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同仁县热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有2.1万余人,全年文化产业经营收入达7.51亿元,同比增长20.04%,人均增收高达3.6万元。
以传统工艺促进就业增收,同仁县的实践只是一个缩影。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兼顾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选取确定了之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截至今年6月底,10个地区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6家,依托82个就业带动强、市场前景好的非遗项目共推出142个特色品牌。目前,各工坊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者达到5855人,今年上半年总收入5194万元,人均月收入1478元,呈现出文化事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局面。
发挥传承人主心骨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认定5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着丰富的非遗知识和技艺,在促进非遗项目薪火相传、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随着非遗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各地区传承人在扶贫中的主心骨作用也愈发凸显。
尼木县凭借吞巴藏香、雪拉藏纸、普松雕刻等闻名。2018年8月以来,当地以非遗项目为依托,先后成立了10个各具特色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并以非遗传承人为主体,成立了尼木县非遗扶贫志愿服务队,发放非遗扶贫服务卡,以集中宣讲和一对一讲解的方式,宣传非遗扶贫政策,分享传承人致富经验,坚定贫困户学好传统技艺的决心与信心。
尼木县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之一,在藏纸 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格桑旦增、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琼的带领下,吸纳了5户2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索朗次旺就是其中之一。在非遗传承人的扶贫政策宣传中,索朗次旺对藏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了合作社的一员。农闲时间,索朗次旺都会来合作社 藏纸。目前,他除去每月收入约3000元,年底还能拿到1500元分红,顺利脱贫。
尼木古宝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藏香 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旦增曲扎秉持“扶贫先扶志扶智”,给予贫困户技艺之外的帮扶。“扶贫的精髓就是思想扶贫。”旦增曲扎说,为转变贫困户思想,旦增曲扎先用两个月时间与贫困学徒分享他的成长故事,帮助贫困群众增强就业脱贫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传授技艺。如今,该公司有员工28名,包括8名建档立卡户和多名以往鲜有机会参与藏香 的当地妇女。
拓展非遗传承新思路
“三区三州”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与此,“三区三州”坐拥数量庞大的传统工艺项目,是文化资源富集地。
临夏 自治州地处黄河上游,境内多民族聚居,文化遗存星罗棋布,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1项。,在经济发展滞后的临夏,非遗项目在助推精准扶贫过程中涌现的现实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如何在非遗扶贫过程中巩固非遗传承,是当地面临的一大考验。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工艺精湛的保安族腰刀闻名。近年来,生活方式转变、公安部门刀具管制等多种因素限制了保安族腰刀的营销和传承。“当务之急是要推动腰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尕主麻说,“以前的腰刀品种单一,如今我们不断对腰刀进行款式创新,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产品销售渠道大大扩展。未来,我们还想在刀上附上含有生产信息的二维码,全程追踪物流,确保运输安全,开辟通向市场的绿色通道。”
曾一度遇冷的临夏砖雕,近年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考虑到临夏砖雕作坊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非遗扶贫临夏砖雕就业工坊在2018年面向当地砖雕从业者和贫困户,开设了砖雕产业人才培训班。“我们计划用3至5年制定地方标准,规范行业发展,提升行业水平,筑牢砖雕传承根基。”甘肃省非遗扶贫临夏砖雕就业工坊负责人、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祥军说。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是非遗保护领域的新工作、新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扩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覆盖范围,持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传统工艺技能培训,持续引入研发、销售、投资等各方资源,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等相关资源的整合力度等,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助力非遗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区三州新面貌 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