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将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中国能源绿色转型的意义)

生活常识 2023-05-15 11:58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中国将在10内成功转型创新型经济 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和经济绿色转型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等重要观点与任务。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任务,中国能源和经济绿色转型应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

1.非化石能源的应用快速增长

根据相关研究,到2060年,我国的非化石能源由目前的不到20%增长到80%以上。从成本角度看,作为存量的传统高碳能源,尽管仍有一定的减碳空间,但其减排潜力越往后空间越小,而技术难度越来越大,装置投资与操作成本加快上升;另一方面,作为增量的低碳或零碳新能源,随着产量扩大、技术改进,生产成本将加快下降。由于生产成本的变化,新能源替代老能源的减碳成本优势增大,进而加快新旧能源比例的转换进度。

2035年前,我国能源需求总量仍将持续增长;但非化石能源在总能耗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18%上升至30%以上(见图1)。2020年至2025年,一次能源需求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1%~2.3%。在基准情景下,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在2025年将达到5.57×109 tce,2035年达到5.96×109 tce。在强化低碳情景下,2025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为5.52×109 tce,2035年约为5.56×109 tce(见图2)。基准情景下能源需求总量大约在2030年达峰。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促进下,我国能源需求总量有望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从而为碳中和的实现留出空间。

2.三种不同的减碳类型

当前可以观察到现实操作中有三种不同减碳类型。之一种是衰退型减碳,通过减少生产来减少碳排放;第二种是增效型减碳,通过提高碳生产率,用同样多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或者同样的产出使用了较少的碳排放;第三种是创新型减碳,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工艺、 等,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如用风、光、水、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与衰退型减碳相比,增效型减碳潜力很大,特别是在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情况下,提升能源和碳生产率有较大空间;但局限性也很明显,随着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它的减碳空间正在收缩。创新型减碳跟前面两种类型不一样,有五个特点和优势

一是创新型减碳通过技术创新而形成的工艺和/ 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绿色技术;它们是用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技术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

二是创新的边界很难限定,创新的内在冲动性经常会冲破我们的想象力。比如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现在可控核聚变能够成功并商业化,人类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写可再生能源的认识版图。

三是大幅度降低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典型案例是光伏发电。过去十年间,它成本下降了80%到90%,已经低于燃煤发电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的潜力。

四是通过创新型减碳形成的一些产品,它会带来除了减碳之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以新能源智能汽车为例,大部分消费者直接感受到的是使用成本低,电子设备应用得手,舒适程度高,操控感觉与以往大不相同,自动驾驶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五是加速能源和其它高碳行业的转型,绿色化和数字化的过程是合为一体的,它带动了这些行业率先进入数字化。

总的来讲,创新型减碳启动和引领了远超减碳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数据化转型。衰退型减碳和增效型减碳主要体现的是一种防御型战略,而创新型减碳则是一种进取型战略。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把关注的重心转到创新型减碳,转向进取型战略。图3揭示了各类技术方向未来的减排贡献。提高能源生产、能源转换以及能源利用过程的效率在短期内可显著降低CO2排放。“十四五”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贡献60.1%的CO2减排量,“十五五”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贡献42.8%的CO2减排量,“十六五”末提高能源效率对CO2减排量的贡献有所降低(24.6%)。

3.实现创新型减碳的“三支柱体系”

之一个支柱,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创新型碳替减市场。所谓“创新型碳替减”市场,是指依托绿色技术替代而相对减少的碳排放,也可称为替代性减碳。这个市场应有强包容性,包括绿电等绿色能源产品,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业能够产生增长型碳汇的产品,如绿氢炼钢等,还可包括森林碳汇和其它负碳技术产品,也可包括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在起步阶段地方可以从各自实际出发,建立“碳资产池”或“绿碳银行”,开展创新型碳替减的核算和交易。

第二个支柱是形成区域自主减排责任体系。增量优先的关键是扩大对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而这一点又直接取决于减排责任体系的有效性。应鼓励各个地方提出既合乎本地实际、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减排目标,与下一步陆续出台的落实双碳目标“1+N”政策相配合,形成省、市、区县和开发区等层面的区域减排计划和可追溯的减排责任要求。

第三个支柱是加快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不论是推进增长型碳汇市场建设,还是完善减排责任体系,前提是要有一个合格的碳核算基础,而这恰恰是目前的一大短板。

三个制度体系建立起来后,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创新型碳替减的技术审核和认定等工作。促进绿色创新,既有技术创新,也有制度政策创新,绿色创新和转型面对大量未知和不确定因素,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进取型减碳战略“三支柱”模型其实就是一个方案,可以在创新意愿强的省、市层面先行先试,给出一定的试错探索空间,取得成功经验后完善再推广。

中国能源绿色转型的意义 中国的能源经济转型模式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