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上坟是什么讲究和意思(清明节上坟添土是清明前几日)
踏青是什么意思 清明是什么意思?清明节为什么要上坟呢?传统节日要知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描写了清明时节,雨中所见所闻的景象,读起来宛如置身画中一般。
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复苏,草木萌动,自然界呈现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得名“清明”。《岁时百问》中对清明的解释是这样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两字是春季伊始,万物复苏所呈现的景象。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祭祖节,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前后人们要上坟祭拜祖先,扫墓添土,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之情。那么清明节为什么会作为祭拜先人的节日呢?
祭祖习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墓祭便已经兴盛起来。而把清明节作为祭祖的节日,还要从“寒食节”说起。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战乱而流亡他国十九年之久,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于他,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晋国公子重耳励精图治,终于成了一代名君,这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晋文公功成名就之后,想报答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不求功名利禄,与老母亲归隐于深山之中。晋文公为逼迫介子推出山,下令焚烧山林,介子推依然不失名节,没有出山,被大火焚烧而死。晋文公后悔莫及,将介子推埋葬于绵山之中,修祠立庙,并下令介子推忌日当天,民间禁火,以寄托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起初,受当时朝廷管制,寒食节的地位远高于清明节。唐朝时,寒食节祭祀之风盛行,一般要数日结束,再加上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近,于是寒食节就和清明节重叠在了一起。朝廷为了规范祭祀节日,便把两节融为一体了。《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二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唐代后寒食节和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
寒食节的一些习俗并不适合当时民间的生活习惯,比如三月北方天气依然寒冷,禁火习俗会影响人们生活和健康,所以寒食节慢慢被人们淘汰,清明节的地位上升而取代了寒食节。
清明节除了上坟祭祖,还有哪些习俗呢?
之一插柳。
清明节前后,杨柳长出嫩芽,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戴柳环。古人认为柳枝有驱虫的功效,而古代经常有虫疫发生,所以人们插柳以避免虫疫。《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
第二踏青。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草木萌发,正是郊游的好时节。踏青能让人们感受大自然之美,与自然合二为一,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三放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说的便是儿童喜爱放风筝。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一根根线直通天空,一个个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空飞舞,真是一副绝美的画面。
第四蒸蒿饼。
古人认为清明节要吃一些青色的食物,来迎接春天的到来,于是蒸蒿饼便成了清明节独特的习俗。人们把采来的新蒿和糯米同舂,让米粉变为绿色,再以蔬菜和肉类为馅,上木笼屉蒸熟,便成为美食蒿饼了。
清明节不仅是祭拜先人的节日,更是孝道的传承。《论语》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后人恭敬地祭祀祖先,民心将归于淳厚。所以清明节上坟习俗应该传承下去。
清明节上坟添土是清明前几日 清明前立碑完了清明节还用上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