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为什么要叫中华白海豚(白海豚是濒危还是近危)
中华白海豚以前和现在的数量 处境堪忧,中华白海豚有多濒危?80%以上在中国,全国不到5000头
珠江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以年径流量排名),也是一座生动的“水生生物博物馆”。根据2020年的调查数据,珠江流域共记录有489种鱼,位居全国江河之最。
珠江曾出现过很多著名的物种,比如鲥鱼(三黎鱼)、中华鲟都曾活跃于珠江,但也多年未有再现。在现存的物种中,珠江河口的中华白海豚也处境堪忧,更有网友表示担忧中华白海豚可能会变成下一条“白鱀豚”。但事实真的会如此吗?
中华白海豚和白鱀豚有什么关系?
中华白海豚和“长江女神”白鱀豚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有长吻和背鳍,体态相近,这两个特征也是长江江豚所不具备的。
中华白海豚(左)和白鱀豚(右)
从体色上看,白鱀豚的背部终生呈青灰色,腹部为白色,而中华白海豚则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换色”现象幼豚背部呈灰黑色,成年后变成白色或者粉红色,腹部始终是白色。
中华白海豚的体色变化
从生物演化上看,白鱀豚是从海豚家族分化出的特殊支系,属于“特立独行”的物种,而中华白海豚在进化路径上则相对保守,和大多数海豚相同。在距今530万年前,白鱀豚的祖先就已经进入了长江流域;至260万年前,白鱀豚不幸成为白鱀豚总科仅存的遗留物种,并在长江流域繁衍生息。
白鱀豚所在的进化树
从基因角度看,白鱀豚和中华白海豚的亲缘关系也有明显的距离。2019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文章,对比了中华白海豚等鲸豚生物的基因组,结果发现中华白海豚在进化树上的关系和宽吻海豚最近,二者大约在760万年前分道扬镳,是江豚和白鲸,才是白鱀豚。
中华白海豚和白鱀豚的进化关系
虽然两者的亲缘关系并不近,但2018年的一次偶然拍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2018年4月18日,一名环保志愿者在安徽芜湖江段拍到了两张关键的照片,画面中的水生生物全身灰白色,有明显的长吻。专家学者看到后表示“高度疑似”白鱀豚,但由于未拍到关键的背鳍,并不能确定真实身份。
志愿者拍到的疑似白鱀豚的生物
白鱀豚浮出水面的真实照片
根据体色差异可知,灰白色更接近于成年中华白海豚的体色,资料记载中华白海豚“最北可达长江口”,并且“有时也会进入江河”。由此可见,环保志愿者拍到的长吻生物确实有可能是中华白海豚,但考虑到生活习性和活动范围,概率并不太高。
,无论是白鱀豚还是中华白海豚,被观测到的概率都非常低。那么,长江中是否还有幸存的白鱀豚呢?目前还需要持续观察,IUCN并未将其定为“灭绝”,重现长江的希望仍然存在。
中华白海豚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白鱀豚?
人们一次看到白鱀豚是在2004年,野生种群已消失18年。相比之下,中华白海豚的情况稍显乐观,但同样也受到了人为活动的影响。
调查显示,中华白海豚的栖息种群总体呈下降趋势。1998年,珠江口保护区内监测到的种群总数为3671头次,2018年的频率就下降到了2381头次,降幅为35%。香港大屿山西部海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2009年时共监测到1062头次,2019年下降到524头次,降幅高达50%。
有人可能会认为中华白海豚数量多,并且生活在广阔的海洋中,受人为影响有限,并不会像白鱀豚一样绝迹。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科学家对珠三角地区的野外种群调查后发现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平均每年下降约2.5%,按照这一趋势,每年大约有60头消失,20年内种群规模就将减少一半。
中华白海豚的保护,重点在中国,重中之重在大湾区。
在世界范围内,中华白海豚和中国的联系最为密切。因为从分布密度来看,我国是其最主要的栖息地,2016年的国内统计数据约在4676~4824头之间(不到5000头),超过世界总数的80%。
2019年的研究发现,中国水域可能有6个独立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别是厦门(n=86)、珠江口(n=2637)、雷州(n=1485)、北部湾(n>89)和台湾西海岸(n=99)。不难看出,珠江口的种群是国内更大的种群,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珠江口是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重点水域。
根据史料推测,珠江口的白海豚至少稳定建群了数百年,在17世纪就已经定居在香港西部的水域,大屿山、龙鼓洲及索罟群岛附近是种群聚集地。据香港鲸豚研究计划观测,2004年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约有143条,种群活动十分频繁。
中华白海豚是珠江口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雌豚12~13龄才发育成熟,妊娠期10~12个月,每胎只产一崽,哺乳期长达8个月至2年以上,种群繁殖能力并不高。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中华白海豚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白鱀豚”,最终濒危甚至野外绝迹。
不过,我国在2017年印发了《中华白海豚保护行动计划(2017~2026年)》,并制定了中期和远期规划。保护目标明确指出到2026年,90%以上的中华白海豚分布区得到有效保护,种群保持稳定或小幅提升。
得益于专项保护,香港水域的种群恢复已初见成效。2019~2021年,科学家在香港西部水域监测到了大群的中华白海豚,统计的出生率比2010年之前更高,一是因为疫情导致人为活动减少,二是因为保护的力度也在加强。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华白海豚的危机是可以逆转的!
“水上大熊猫”陷入濒危,大湾区的保护是重点?
大湾区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最多,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直接关系到该物种的生存质量。
大湾区地貌的形成和全新世晚期的地质发育有关,区内产生了三个方向的断裂带,沿断裂带发育的山地丘陵形成了半岛、岛屿等地貌,沿线发育的河流则形成了港湾、河口湾等地貌。断裂发育导致大湾区海湾密布,岸线曲折,发达的水系和水网孕育了大面积的河口三角洲。
一方面,珠江干流将丰富的营养盐带到近海,促进浮游生物的繁荣,有利于形成富饶的渔业资源。早在上个世纪,珠江口的伶仃洋海域就成了全国有名的渔场,各种鱼虾多达179种,棘头梅童鱼、凤鲚、杜氏棱鯷等是主要的优势种,而这些鱼类恰恰是中华白海豚的主要食物。
珠江口开渔,太平河口百船竞发
另一方面,大湾区海域也是南海鱼类资源的“两场”所在地(即产卵场和索饵场),堪称天然的种质资源库。优良的环境、丰富的资源为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随着长江禁渔计划的实施,长江江豚、白鱀豚的保护全面步入正轨,珠江口的生态治理也进入了快车道。2022年8月,广东省启动十项行动治理珠江口,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市被确定为水质保护的核心区域,力图打造和谐的生态海湾。
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粤港两地齐心协力,加强大湾区的生态建设,“水清滩净、鱼鸟成群”的港湾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白海豚是濒危还是近危 白海豚是不是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