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方位与日影的关系(日出方位和日影方向)

生活常识 2023-05-15 10:02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无昼夜是什么意思 测日影知时间方位——时空一体观

测日影知时间方位——时空一体观

立表见影,视影知时

根据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的变化,可以判断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从而方便地知道当时的时刻。

立竿测影的“竿”,也称“表”。“表”的影子,古书作“景”,也专称为“晷”,即日影。用于立竿测影的“表”后来专门化为“日晷”。

日晷又称晷仪,也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它与圭表的区别是圭表的根据日影的长短判别方向测定季节、全年日数和冬至、夏至就在的日子,推算历法等;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

日晷的应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立竿测影的 是立一根垂直于平地的标杆(一般长八尺),每天早、中、晚三次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还要与漏刻和夜间北极星的位置相参照。每天日影最短的时刻,就是太阳上中天的时刻。

测定太阳上中天的准确时刻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之一,可以较精确地测定南方,从而可以定出东西、北方。

第二,可以定出午时,即一天时间的中点。到现在我们还是把一个白昼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半。午时制度是时刻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可以定出夏至和冬至。据郑文光先生讲“如果能连续六十年测定日影长度变化,回归年的长度可以定得相当准了。”立竿测影的器具和 发展到后世成为“日晷”。

立竿测影的作用是

①正日影,即考定日影的精确性;

②测土深,是指测量地球的直径;

③求地中,是指求证地球的正中心——极。

--------------------------------------

测“天中”、“地中”

据说周公测量时,先是用土堆起台子,然后又用同一长度5根木杆,分别立在五个观测站,木杆的长度就是人身的平均高度(八尺)。

用圭表测量太阳照射在竹竿上的影长,可以判断季节的变化,也能用于丈量土地。后来“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也是周公用这个法子确定的。

同一日子内,南北两地的日影长短倘使差一寸,它们的距离就相差一千里,所谓“影差一寸,地差一尺”。周公认为,边长为三万米的正方形,水平线上最偏僻地方的影长应是三尺,地中的影长则为一尺五寸。通过这种方式,周公找到了“地心”阳城,也就是今天的登封告成镇。

图 规矩的来源测二至日(测天量地)

《周礼》中载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的记载,意思是在夏至那天的中午,八尺表的影台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

《周礼·大司徒》的测“地中”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郑氏以为“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景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之中,是以半之,得地之中焉。”郑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为然。

注关于土圭都有哪些用处以及如何使用,《开元占经》中的描则更为详尽

“九州之在,必有所中。前古法制无闻,唯《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浅,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四时之所交,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万物之阜安,建王国焉。匠人建国,水地以平,四直系绳,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考日中之景,夜考中星以正朝夕。

梁祖景烁错综经法,先验昏旦,定刻漏。乃立仪表于准平之地,名曰南表;中更立一表于南表景末,名曰中表。

夜依中表以望北极枢,而立北表,令叁相直,皆以绳准定。若表直者,乃立表之地当子午之正。每看中表以知所偏,中表在东则立表之处在地中之东,其西亦如之。取三表相直者为地中之正。

又于二分之日侯,日始东方半体见时,乃立表于中表之东,名曰东表。

待日入西方半体,乃立表于中表之西,名曰西表。皆令中表与日叁直,东西二表朝夕皆要与日相直。

若三表影直,即是南北之中也。若中表差南,则直表处在卯酉之南;差北,则卯酉之北。进退南北,求三表直东西,则地居卯酉之中正也”。

上文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圭表测四时、定时刻、正四向,又如何利用土圭来考校规矩等。

图 《六经图》中的“公刘相阴阳图”

求“地中”的具体 简要地说就是

先立仪表于水平地面,称为“南表”。

漏刻上水,位居日之正中,再立一表于南表影长之末,称为“中表”,依据北极的方向而立“北表”,使三表成一条直线。

三表成一条直线者,其立表之地,即在子午(南北)之正位,倘三表不在一条直线者,则地(中)的位置就会偏斜。

只要观看中表,就能知道所偏的方向中表在西,则立表之处在地(中)之西;中表在东,则立表处在地中之东。取三表为一条直线者,为地中之正位。

又以春秋二分之日,早晨太阳始出东方半体,立一表于中表之正东,名曰“东表”,使东表与太阳及中表三者成一条直线。这一日之傍晚,太阳入西方半体,再立一表于中表之西,名曰“西表”。

亦从中表向西望西表及太阳,三者成一条直线。于是观测三表比直者,即是地体从南到北之正中。进退南北,求三表比直正东西者,则其地处正中,居卯(东)酉(西)之正位。

以五表测影法的结果有两个功用

一是以所测得的“地中、东、南、西、北”,对地球以“天极”为中心,将赤道大圆等分为四个方向。“地中”在这一功用上讲,与“天极”是一致的。这是表的之一个用途,也是最原始的用途。

二是以观测点为中心,作为时间的起止点;

--------------------------------------

天中与地中,时间与方位一体

立竿测影测的“地中”,之一个用途是“天中”,“地中”与“天极”是一致的。

“表”可以观测表影角度的变化,从日出到日落,可以定出一天之内的时间;从日影最短到日影最长,从而定出一回归年的时间。

《后汉书·律历志》云“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变。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四)周除(1461)日,得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为岁之日数”。

从表影的角度还可以定出月份、季节、二十四节气。

图 圭表测夏至、春秋分、冬至

“圭表测影”可知二十四节气,懂了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就会懂全球地理因日照昼夜长短不同导致的气候温度等的不同,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五带”,不过,更合理的应该是“七带”,少了“白夜现象”的划分区域。

《周髀算经》可以看成是一部天文书,共两卷,出于商、周之间,里面讲了以“商高定理”(勾股定理)度量天地的高及厚。并推演日月运行,故而能以天文现象推知

『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有日光;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冬至夏至者,日道发敛之所生也,故日运行处极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极东,东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极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极西,西方日中,东方夜半。』这已经完全将四季四时的太阳方位及所造成的现象道出,这与近代天文学相符合,不如说是来自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脉相承。

其中“北极之下,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各有不释之冰,物有朝耕暮获。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五谷一岁再熟。”意指北极附近为冰所复,半年夏天半年冬夜,在夏天种植之物到冬天可收成;而在赤道(中衡),五谷一年可收成两次。

《吕氏春秋》也说过『冬至日行远道,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指冬至时太阳光直射至南半球之最远处(南回归线),夏至时太阳直射至北回归线,而在两极(枢)处常半年无昼夜之分。

大家看到了吗?这些今天熟知的知识,古人早就知道啦,并且记载下来了,所以,不要想着穿越古代教古人这些知识了,这方面可能今人还不如古人!

那么是不是北半球所有的地方都能观察到的呢?

不是的,北半球在出现白夜的地区从纬度48°34′起,纬度越高白夜出现的时期越长,天空也越暗。到了北极圈(66°34′)以后,就成为极夜了。

所以,在白夜出现的纬度48°34′开始就不能观察到“二分二至”,因为在夏天和冬天都会遇到白夜现象,尤其是在中国能够看到“二分二至”时,从纬度48°34′起,纬度越高就越会出现白夜,夏季天不黑,冬季天不亮,这说明夏季白昼时间过长导致天无法黑暗下来,冬季黑夜时间过长导致天无法明亮起来,这样就没有明显的昼夜长短变化,又怎么知道“二分二至”呢?

,只有一部分地区才能观察到“二分二至”,而中国就在这个区域哦!这些知识只要明白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明白中国天文历法,知道日影方位变化,就能够明白了。

在《尧典》中有记载『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月的盈亏最容易观察,所以古人多以月象来制定历法,月绕地球一周为27.312日,但随地球绕日,所以自新月到下次新月的时间为29.531日,历法家称为『合朔』,所以夏历有大小之别,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均每月29.5日,与实际差0.031日,必须每三年多置一个闰月以作补正,故《尧典》有云“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这就是为什么说要懂天文,才能懂地理的缘故,“二分二至”是因为太阳从北到南在地球上反映出来的特殊昼夜现象。而这里的“二分二至”是以北半球为准的,说明是在北半球观察到的现象。而靠近北极圈北极点附近的国家地区也不能看到二分二至,这样一来,限制排除了很多地区国家,最终是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多重印证表明天文起源在华夏!

图 “圭表”显示四季日影

太阳上中天的时刻,就是午时,此时日影直指正北,太阳在正南。

一年中午时日影最短的一天,即夏至;日影最长的一天,即冬至。

从冬至到明年的冬至,就是一回归年。

从夏至到冬至间的平分点,就是秋分;从冬至到夏至的平分点,就是春分。

也就是说,依据立竿测影测得的“地中”来划分的东、南、西、北”,与“岁、月、日、时、季节”的划分是直接对应的。

“立竿见影”这个成语正好揭示了我国古代对天文回归年和时间测量的重要原理--立表测影法。立表测影法主要通过对具有极值意义的日影长度的测定进而推算和判定回归年的长度。

古人测定回归年的长度,一般选择日南至(冬至点)进行测定,测出两次正午冬至发生时刻,求出它们的时间间隔,再用这两次冬至之间的年数去除,就可以推算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

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改进和完善了传统的圭表测定回归年,由他测算的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24248日,比现在的观测值仅偏差0.0006天。

以上可见,立竿测影求出来的“地中”,之一个用途是“天中”,古人称之为“天轴”,亦即天极。因为古人所界定的天地是以地球为天地的中心,天是缘地球表面向太空延伸的天,“天”与“地”,“圆则俱圆,方则俱方”。

即《开元占经》所说的“南极北极天轴所在,转运所由,譬车之有轮,所以自行也。众星皆无常,惟北极守中不易,是以知其为天中也,天倾,故极在中北。……天圆地方,极枢中央,动以历静,时乘十二”。

--------------------------------------

立竿测影的“地中”,第二个用途是以观测者为中心定时间的起止点。

《周髀算经》记载了这一内容“冬至昼极短,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昼极长,日出寅而入戌”,都是指表影方位的。

冬至日出东南而没于西南,即日出辰位而入于申位;夏至日出东北而没于西北,即出寅位而没于戌位;只有春、秋分日出正东而没于正西,即出卯位而没于酉位。

如果以某一特定地域如以北京地区(为基本点)的太阳上中天为午时,那么北京人脚下的阿根廷则为太阳下中天的子时。反之亦然。如通常我们也把“子夜”称为“午夜”。

以此为子午经线(不是指现代天文学的本初子午线,与本初子午线为本地时刻的起点之原理是一致的),那么北京所经历的以上这十二时,则是以北京为基本点来确定子午线的起止,进而测定地球赤道一周十二条经线轮流直面太阳的时间。

汉代王充在《论衡.谈天》中也指出“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天极之南。”即“极”为天的正中心,现今中华大地所在的天下在天极之南。

而天地的本原是“气”,“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构精,四时孕育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

图 在天成像(星象),在地成候(物候)

“卦者,象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经系辞》)然后才有天的九个方位,地的九个区域(以极为中心,将赤道等分为八);才有两极、赤道;“才有象可以显现,有形体可以度量。”天地的经纬正是在此基础上划分出来的。而且“自地至天,是八极的一半,地的深度也一样”。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人会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以此治病又有何不对呢?

“立竿测影”就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定东西”,“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子、午、卯、酉就是依据赤道二十八宿等分为四。而且这四方与一岁的四季直接对应。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也记载了“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昂为纬,虚张为经。”, 所谓“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就是依据赤道坐标系“上北下南”的原则,从“天极”处俯视“子北午南为经,卯东酉西为纬”的。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再一次揭示了“子午线”的由来,更是明白的写出了“子午线”就是经度,而非徐光启“厘定”,所谓“经度”是西方“传入”的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而中国古代通过测量日影,会发现对“时间”的测量与对“方位”的测量是密切相关的,当日出表影指向东西的时候,或者正午表影指向南北的时候,我们自然地获得“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这正是因为早期辨方正位与时间计量的 源于同一种测影活动。

也就是说,由立竿测影活动所获得的“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概念,是依据赤道坐标系所测定的周日——地球自转一周;周年——地球公转一周。而地球自转、公转的时间、空间取向,也都是依据测日影和对北斗的观测相一致来确定的。

,只要有过实际的天文地理观测,就不可能得出“绝对的时空观”,而是会自然的获得“时空一体观”,更不可能仅仅以“黄道”为坐标系,乃至于后来又改回中国的“赤道坐标系”,而是应该像中国那样“黄道、赤道”等坐标系一起结合起来使用。

所以,西方在接触中国以前,从未有过真实的天文地理观测经历,才会不理解中国的“浑天说”,以至于理解为静止的“地心说”。

西方没有天文实践经验,又怎么可能明白中国天文概念里的“地、日、月、五星运动”是如何运转的呢?只能将之假设为静止不动,脱离现实,脱离天象,成为不符合实际的假想、空想,体现了当时它们落后的幼稚的天文理解水平,这些都在证明西方是学习中国天文历法知识后产生的误解!

这一切证明西方天文学来自于中国!

日出方位和日影方向 测日口诀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