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善建者不拔是第几章(道德经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解析)
强拉硬拽的成语有哪些 《道德经》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章考辨与解析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①,善抱者不脱②,子孙以祭祀不辍③。修之于身,其德乃真④;修之于家,其德乃余⑤;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⑥;修之于国,其德乃丰⑦;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⑧。故以身观身⑨,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⑩?以此。
[通释]
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善于保持的不会失落,子孙靠善建善抱的思想世代祭祀祖先不会中断。在自身修持它,这样的品德就会保持纯真;在家族修持它,这样的品德就会保持富有;在乡邑修持它,这样的品德就会保持长久;在封国修持它,这样的品德就会保持旺盛;在天下修持它,这样的品德就会遍及天下。所以要用个人修道的情况来考量个人,用家庭修道的情况来考量家庭,用乡邑修道的情况来考量乡邑,用封国修道的情况来考量封国,用天下修道的情况来考量天下。我根据什么知晓天下是怎么样的呢?就根据这个。
[注释]
①善建者不拔善于营建的不可拔除。建,建树,营建。拔,拔除。
②善抱者不脱善于保持的不会失落。抱,持。脱,脱离,脱落,脱手。
③子孙以祭祀不辍子孙靠善建善抱世代祭祀祖先不会中断。以,凭借,后省略宾语“善建”“善抱”。祭祀,犹言承继祖业。辍,音chuò,停止,断绝。
④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在自身修持它,这种品德就会在自身保持纯真。修,因循,修持。之,本段中的“之”全部指“道”。因为“德”来自“道”,以“道”修身,才会有“德”。于,从,在。身,自身。其,这样的,以下的四个“其”用法相同。德,品德,循道之德。乃,才,就。真,纯真。
⑤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在家族修持它,这种品德就会保持富有。意思是说,用“道”来治家,“德”就会变得多起来,以至化及全家人。家,一般认为是大夫的采邑,但考虑到本段中“身”“家”“乡”“国”“天下”外延不断扩大,这里的“家”,既有大夫的封地之意,也有家族、家庭之意,不是所有的大夫都有封地的。余,富有。
⑥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在乡邑修持它,这种品德就会保持长久。乡,区划单位,不同历史阶段范围有所不同。《周礼·大司徒》五州为乡(二千五百家)。《广雅》十邑为乡(三千六百家)。长,音cháng,绵长,长久。
⑦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在封国修持它,这种品德就会保持旺盛。国,指诸侯国,王弼本为“国”,帛书甲本和简本、《韩非子·解老篇》、傅奕本等为“邦”。丰,丰盛,旺盛。
⑧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在天下修持它,这种品德就会遍及天下。天下,指当时周天子名下的全国疆土。普,普及,普遍。
⑨故以身观身所以用个人修道的情况考量个人。以,用,靠,凭。身,自身,前一个“身”指个人修道的情况,后一个“身”是“自身”。观,观察,考量。下面的“家”“乡”“国”“天下”用法相同。
⑩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根据什么知晓天下是怎样的状态呢?何以,凭什么,根据什么。然,代词,这里指天下的状态。
[意义归纳]
本章阐释了持道修德的重要性。全章分三层。
之一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阐释道理为后代留下的更好资本是“以德修道”。
第二层“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阐释道理有多大的德就会泽被多大范围。
第三层“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得出结论“以德修道”是考量天下的标准。
[考辨]
“修之于身”《郭简》为“修之身”,有人就把“之”当介词看,不妥。“修之身”实为省略了“于”。“之”无介词之说。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长”有两个读音,一个为“cháng”,一个为“zhǎng”,两个解释似乎都能成立。读“zhǎng”音乃“兄长”之“长”,“其德”就是处于领导地位的品德;读“cháng”音,“绵长”“久远”的意思。从“子孙以祭祀不辍”来考虑,还是取“cháng”音的“绵长”义为好。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国”,指诸侯国,有版本为“邦”,系汉代避刘邦讳而改。帛书甲本和简本、《韩非子·解老篇》、傅奕本等为“邦”,老子最初使用的应该是“邦”,且“邦”与“丰”押古韵。王弼本所用的抄本经过汉代为避刘邦讳改“邦”为“国”。本书共11章28次使用了“国”。在“邦”与“国”选择上,考虑到流行的众多版本使用“国”已久,有些带“国”的句子已经令人耳熟能详,特予以保留。但需要强调的的是,《道德经》中的“国”实际上是诸侯的封国,是诸侯的领地,当时表示统一国家的词是“天下”。
借此谈一谈处理《道德经》与儒家思想的关系问题。我以为,既不应刻意以道家的思想排斥孔子,排斥儒家思想,也不应强拉硬拽把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绑在一起搞“拉郎配”。至少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不应该截然对立,但二者在处世进取的态度上有明显差别。
有的学者多从距离本义很远的角度生发出许多感慨议论,训诂不足,顾左右而言他之风太过。
[解读与点评]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建,营造。拔,拔除。“善建”强调稳固根基。抱,持守,占据,拥有。脱,脱落,脱手。“善抱”强调坚守拥有。“善建”与“善抱”是创业与守成之道,所“建”所“抱”的是“德”,是持道的美德,是品格境界,是文化底蕴,是思想观念,是坚守道的态度,用于其身、其家、其乡、其国乃至天下。
祭祀,本为宗祧(tiāo)传承中的后人祭奠先人的活动。不辍,不停止。有后人不停地祭奠先人,说明宗祧在延续。而且这里延续的宗祧指的应该是统治者。“子孙以祭祀不辍”是婉转说法,犹言“子孙世代延续昌盛”。
“善建者”为什么会“不拔”?“善抱者”为什么会“不脱”?是什么让“子孙以祭祀不辍”?
吴澄说“植一木于平地之上,必有拔而偃仆之时;持一物于两手之中,必有脱而离去之日。善建者以不建为建,则永不拔;善抱者以不抱为抱,则永不脱。善于保国延祚者亦然。无心于留天命而天命自留,故子孙世世代代祭祀不辍——有如善建善抱者也。”“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就是“根深柢固”的“长生久视之道”。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之”是代词,是“修”的对象,指的正是“道”。 修之于身=修道于身。“其德”乃修道之德,乃守道、尊道、循道之德。真,纯真。“道”具有“朴”的属性,修持道,这种品德就纯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余,富余,富有。“德”虽然是抽象的,但它必然通过外在的事物来显现。家庭也好,家族也罢,有了循道之德才能保持昌盛富有。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绵长”就会得以延续。哪个地方修道哪个地方就会有好风气,“其德”犹如淳厚的民风。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丰,旺盛,丰盛。在诸侯国范围内修持道,“其德”就会旺盛,就会惠及域内之民。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普,普及,遍及。在天下普及循道之德,将出现升平之景象。
所以要用个人修道的情况来考量个人,用家庭修道的情况来考量家庭,用乡邑修道的情况来考量乡邑,用封国修道的情况来考量封国,用天下修道的情况来考量天下。
“以身观身”即以个人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看个人。“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理同。此“天下”乃指当时周天子名下的全国疆土。要知道天下只有一个,不存在以我的天下观察另一个天下的道理,也不存在以我个人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观察别人的道德修养的道理,我修道与别家子孙昌盛与否何干?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就是用修道情况来考量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乡邑、一个诸侯国乃至整个天下。
何谓“道德”?“道”与“德”的结合恰与我们今天谈的“道德”相吻合。此“德”是建立在“修道”基础上的,是修道之德,是通过修道来立德,以美德促修道。道家的修身,是从循道的角度提出来的,此修身即修从道之德。
“早服谓之重积德”(五十九章),“修”就是不妄为。从修身开始经过“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至“修之于天下”身→家→乡→国→天下,外延不断扩大。这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自身开始,修持推而广之,使这种修持影响至天下;一是把“修道”这个原则依次用在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种修持非小民百姓所能做的。
“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提法类似于《大学》的“修齐治平”,只是修的内容和提法有差异。
本章有成语“善建不拔”“善抱不脱”。
道德经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解析 道德经善建者不拔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