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老行当(天津老行当让人回味)
天津哪里有卖缝纫机的地方 天津卫这二十几个老行当,你知道几个?
老天津卫
有一些旧行当
来看看你都知道哪些
全都见过的都是老天津人
只卖文章的“鬼市”
解放前的天津卫
由于时局动荡
大量的落魄文人来此避难
出于生计
都会写一些豆腐块文章
卖给各大报纸换些生活费
所以那个年代的天津报纸
随便一篇文章
可能就是某个文学大家写的,质量之高可见一斑
卖开水
卖开水在过去是一种行当
叫开水铺或者水铺子、水炉铺子。
民国时期
想弄点热水对老天津人来说并不容易
过去没有煤气灶,没有热得快,没有饮水机
想喝热水还得现生炉子
稍微讲究的人家
在沏茶或需要喝热水时,就到街角的开水铺去打壶开水。
卖开水的一般都没什么字号
盘个多灶口的炉子,买口大水缸和几把座壶,就能开张了。
收指甲
就是字面意思
有人专门收我们手上的指甲
这个行当虽然少见
现在也还是有的
据说人的指甲可以入药
《本草拾遗》记载“取细末置目中,去翳障。”
这么一想
那些收指甲的把指甲收来,都用在了哪里?
细思极恐......
收头发
“收头发,收长头发,收大长头发,谁家有长头发~”
熟悉的吆喝声又来了~
在过去
越长越粗越黑的头发卖的越贵
卖了头发得来的就是自己的零花钱了。
弹棉花
如果阳光正好
很多妇人都会把家里陈年的棉被拿出来重新弹一下
棉花蓬松了
透气性好
睡起来更舒服
弹棉花的匠人腰绑弹弓
手握木槌
敲打牛筋
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还记得之前学乐器
朋友开玩笑
比弹棉花的弹得好
剃头
不是现在那种美发店
很早之前
老天津剃头都是挑着挑子走街串巷
“剃头挑子一头热”
说的就是他们挑着的那个挑子
因为一头用来放各种工具
另一头用来做热水
所以只有一头是热的
扎笤帚
用高粱糜子扎出的笤帚又好用又耐用
手工 的笤帚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可是现在已被工业化生产的塑料笤帚代替
甚至还有更为智能的扫地机器人
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大家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首歌谣
拉大锯也是老天津的一种职业
说白了就是木匠学徒
每个木匠做学徒的时候
都会从拉大锯开始干起
三年学徒 两年效力
得先给师傅锯三年木头才能开始正式学手艺
手艺好的慢慢开始打家具
雕门梁什么的
如果手艺不精
那就只能拉一辈子大锯了
数来宝
数来宝
现在是一种中国传统曲艺。
以前是流落于民间的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
一人或两人说唱。
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
要说人家以前的乞丐
敬业!专业!
可真的是比现在乞丐强多了
摆渡
就是用船载人过河
天津卫既然号称九河下梢
各种河流横穿城市自然是肯定的
在桥梁比较少的过去
摆渡就成了天津人过河的更佳选择
排字工
没有 的时代,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排报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步骤
传统的铅字印刷先要用高温铸出一粒粒的铅字
放在字架上,再由排字工一粒粒挑拣需要的铅字排版印刷,
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新的激光照排印刷技术取代。
排字工是一项既繁琐又艰苦的工作,
需要大量的记忆,不过那时的待遇相当不错。
寻呼员
BB机刚出现的时候
风靡了整个天津卫
寻呼员一时间成为热门职业
要求非常严格
他们要学习百家姓,熟悉天津市的大街小巷等等。
不过他们只需要坐在办公桌前,也不用东奔西跑,而且工资还很高。
一般人可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
后来手机的出现,实现了非常便利的移动通信,
寻呼员就此退出红极一时的历史舞台。
修鞋匠
修鞋匠有背木箱的,
有挑着担子的。
背木箱,比较轻巧方便,
木箱中不同的抽屉里放着不同的工具,
如大大小小的皮钉、钳子、剪子等物。
,还有大大小小的皮子块、皮子头等等,都是补鞋子用的材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修鞋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很少才能见到修鞋匠了
金银匠
以前的金银饰品多为手工打制
想要打制金银饰品的人
会把金银带到金银匠那里
当面把金银称重量、定成色
再当面为顾客打制金银饰品。
金银匠是一门传统的细致的手艺活
这种手艺没有传承,只有学艺。
金银匠最忌讳的就是缺分短毫
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技艺和名声
修钢笔
修钢笔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加上低廉的费用
一支被损坏的钢笔就获得了“新生”
修完后
修钢笔师傅会拿出一张纸,让顾客试试手感,也以作验收。
补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那些挑着特殊担子的身影,
流动在大街小巷之间,
补锅手艺算是会挣钱的门路,
补锅匠凭着自己的手艺,
为自己家庭带去基本的温饱。
裁缝
过去
缝纫机是中国寻常百姓家普遍追求的奢侈物品。
能够拥有一台缝纫机,
绝对是一种体面和荣耀,
绝对是富有的象征。
现在想想,
家里的那台缝纫机,其实是老一代的缩影。
“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
老式缝纫机的嗒嗒声也开始被现代化机器所代替,
还记得原来裁件衣服、换个拉链多便宜,
老裁缝都是街坊熟人,还会帮你减掉些多余的线头。
修表
上世纪70年代,
手表、缝纫机、自行车
被称为百姓生活“三大件”高档奢侈品。
手表,
是百姓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技艺高超的修表师傅也风光无限。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
修表这一行当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修表,成为了留在旧时光里的老手艺。
捏面人
在过去,
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捏面人的手艺人
他们通常背着个小木箱,挑着挑担,现捏现卖。
各色面泥、刮子、竹签、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当,
这就是老手艺人走江湖捏面人的全部家当。
如今,
走街串巷捏面人的挑担已经很少见到了,
倒是一些民俗展示活动中还偶尔可以看到捏面人师傅的表演。
“绞脸”
七八十年以前
有一种行当叫做“绞脸”
绞脸师傅大多是已婚妇女
她们仅仅靠着一根棉线和自己的双手
撑起了整个家。
在天津民间,要出嫁的姑娘大都要请绞脸师上门提供服务。
她们手嘴配合,将棉线交叉如绳,
在姑娘的脸上刮来刮去,绞去较长的汗毛,把眉毛修理整齐。
绞过后,姑娘容光焕发,达到了美容的效果。
爆米花
说到爆米花
想必又能勾起无数人的美好童年回忆
在过去,爆爆米花的人一般都会早早选择了一块空地,安营扎寨
安风箱、生炉火、架爆米锅……
一个土制爆米花的摊点很快搭成。
“吱吱”声中,手摇风箱吹出呼呼炉火
不过一会儿
师傅就会大喊一声,“放炮啦!”
小孩子就会赶紧捂住耳朵
那也挡不住那声巨响
不得不说,爆米花是真香啊!
箍桶匠
箍桶匠又称圆作木匠
旧时民间专门 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
因为箍桶匠 的马桶、脚盆、米桶、锅盖等家什都以圆形为主
以示与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区别。
公交车售票员
没有投币的机器,没有支付宝,坐公交都是要买票的。售票员坐在一个专门的位置上,边卖票边维持着公交车上的秩序,要是敢逃票,嗓门大的整个车厢都听的清清楚楚。工作稳定,还不累,别提多让人羡慕了。
手工上色照片
早在摄影术公布之初,照片手工上色,作为一种照片的后期处理工艺就已经存在,手工上色工艺复杂、严谨,拍摄完毕要先用铅笔修底片,照片印制出来后,再用毛笔修去一些瑕疵、黑白斑点。这种照片对技艺要求很高,而且具有一种别样的艺术之美。
磨剪子戗菜刀
许多年前“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经常都是走街串巷的
托着长音吆喝“磨剪子哟,戗菜刀咯”。
一条腿往前伸,一条腿蹬着用劲,弓着腰,手里拿着剪子或者菜刀,
眼睛炯炯有神的看着,生怕出一点岔子。
而且每每磨完一个剪子,或者戗好一个菜刀,都会让顾主试试效果。
每次把钝了的刀剪交给手艺人们
就会变得很锋利,很好用
他们真的是在实实在在做事,实实在在做人。
冰窖业
天津是个多水的城市,有水就有冰。
从清代起,天津的冰窖行业就很发达。
冰窖就是贮藏冰的地窖。
每到冬季最冷的时节,
将河面上的天然冰凿成冰块贮藏起来,
等到转年夏季卖给饭馆、肉铺和有钱人家,
利用冰来为食物保鲜,给室内降温,
是清末民国时期天津人主要的防暑方式。
老天津卫的这些行当
记录着天津的过去
许多是童年难以泯灭的美好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老行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也许你现在所见的行业
就是你将来看到的历史
天津老行当让人回味 天津卫消失的老行当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