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居民之一阶段燃气用量是多少(长沙市居民家用天然气数据)
长沙市自来水的硬度值 长沙市井居民家庭使用燃料的演变
五十年代末,我随父辈从北京迁居长沙,居住在闹市区的东鱼塘街28号,从一个不大的门厅进去,里面两个庭院,住着八九户人家。这块地方生活方便指数很高出得大门十几米至几十米沿街范围,粮店、菜店、肉店、酱园、豆腐店、煤店和日杂店一应俱全,涵盖了一日三餐生活之所需。
那时候,家中做饭烧水的灶具是一个铁壳耐火泥炉膛的小煤炉,燃料呢,用的是散煤。煤店就在28号的街巷对面,买煤须带上“长沙市居民生活用煤供应证”,核减指标,装煤就借用煤店里的箩筐,把散煤铲进筐内,然后付款,把煤挑回家或抬回家。
购回家的这些散煤不能直接用来燃烧,还得掺和一定比例的黄泥巴,加上水,让煤与黄泥巴充分均匀的黏合。街巷里每天都有拖着板车卖黄泥巴的,五分钱能买那么一小撮箕黄泥巴。有的人家自己去子弹库、妙高峰等郊外,自己挖了黄泥巴挑回来。我从北京来到长沙,看到市民们男女老少都会挑担子,惊叹长沙人能够吃苦耐劳。
煤炉子生火是之一道“工序”——先要准备一些较细的木柴(俗称“柴火”“引火柴”)、树枝,放入炉膛内“引火”,用废纸点火把细木柴树枝点着、燃烧,再适时放入较干的煤块,不停地用一把旧蒲扇在煤炉下端的风口煽风,慢慢地煤块都燃烧起来,火就生好了。“引火”、“生火”时,小小的煤炉上面烟雾滚滚,生火的人的双眼被熏得直流泪,边煽扇子边揉眼睛擦眼泪,弄成了个大花脸。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口里经常说的“生火做饭”,还真形象逼真。
为了减少煤炉子的“生火”之苦与麻烦,一般每天晚上临睡觉之前,就要擞炉子用火钩把炉膛里燃烧殆尽的煤灰从底部风口擞出来,在炉膛里添加适量的煤,封住炉口,留一个小眼通气,这叫做“封火”。如此的一番“精心操作”,第二天就无须“生火”而只需“开火”了。由于生活用煤和粮油肉蛋豆制品一样,均是按计划定指标供应,这种留“隔夜火”的 会多消耗一些煤,居民之间闲谈,常常互相介绍节煤的经验。
那个年代,一个家庭里,三四个人也好五六个人也罢,每天的煮饭炒菜、烧开水烧洗澡水,全凭一个小小的煤炉。很多时候,炉子里煤的火候火力接济不上,影响到煮饭炒菜,经常有这样的情况饭煮好了要炒菜,火力不行了;炒好一个菜再炒第二个菜时,要添煤了。反正你急它不急,急死了也没用。
大部分家庭住宅无厨房,天热就把煤炉放在走廊间屋檐下;冷天就把煤炉放到住房里,做饭取暖一举两得。那时候大家也不具有什么保健意识,从来不曾忌讳什么“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废气伤害身体......
我家居住条件在街巷居民中算较好的,有专门的厨房,冬天也和没有厨房的住户一样,需要把煤炉子“请”进卧房,因为老百姓冬天取暖全得靠煤炉。
那时,家用空调是个什么样,连做梦都没有做过,如今大小商场里那许多美观廉价实用的电暖器、电烤箱也没有问世。
人们家中的炊具,简单得只有小煤炉、饭锅、炒菜锅和烧水壶。有的人家买不起金属水壶,就用泥瓦水壶。炒菜锅饭锅水壶有了洞眼或开裂,就花点钱让走街串巷的补锅匠来补,像花鼓戏《补锅》城里年青伢子李小聪当补锅匠,正是源于生活。
花鼓戏《补锅》
实际上,不光是补菜锅和给铝饭锅、水壶换底,连瓷质饭碗菜碗打烂了成为两三块,也不会轻易扔掉,同样要请人上门来“补”,这种活计正规学名叫做“锔碗”(长沙人还是叫做补碗)。
锔碗师傅有一种专门的手动旋转工具,用来对付硬度很高的瓷器,工具下端是孕镶着金刚石的尖细钻头,先在打烂的瓷碗上钻眼,再把拼起来的瓷碗用铁“骑马钉”扣好。这大约可以算作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活,不然怎么会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熟语呢。如果那时候市面上有“601强力胶”,锔碗师傅就得改行了。相比起“补锅”,如今记得或知晓“锔碗”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
打“瓷眼”前做标记
到了七十年代末,长沙市的居民开始进入“从烧散煤到烧藕煤”的时代。街道上的各大煤店安装了藕煤机, 并供应出售藕煤。但藕煤有加工成本,销售比较价格自然高于散煤。一些在工厂工作的工人,便利用厂子里的边角废料,自己动手 藕煤器,到煤店买回散煤个自来加工 藕煤。当时的流行语叫做“打藕煤”。
一时间,整个市区内“打藕煤”蔚然成风,街巷边上、空坪隙地成行成片晾晒着自制的藕煤。打藕煤的工作量较大,还是个力气活,从煤店买了煤用扁担箩筐分次挑回家,将煤倒在一块坪里,按比例配进黄泥巴,用铁铲子边掺和边浇上适量的水,这才可以用藕煤器一个一个地 藕煤了。
那时候,谁的家里有个藕煤器,可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藕煤器市面上没有卖的,像我们机关事业单位的人,自己做不出藕煤器,只有四下求借,如果对方肯借,那真的乐不可支,不亚于现在别人把一辆“宝马”轿车借给你开出去。
藕煤器使用周转频率很高,借前要约定归还时间,用完后要把藕煤器洗得干干净净奉还。每遇晴好天气,为了赶时间,常常是一两个同事相邀去其中一家帮忙打藕煤,从而构成街巷居民挑自来水之外,城市生活画面的另一道风景线。那时曾有这样的传闻岳母娘选女婿,要选每天能打一千斤藕煤的高手呢……
后来市面上日杂店有了藕煤器出售,10元钱一个,而当时城市里一般职工的月收入就靠五六十元养家糊口,购买一个简简单单的藕煤器,就得花掉工资的五分之一。藕煤的大范围推广使用,较之烧散煤,算是一个进步。
我家人手单薄,好在单位上的“劳动服务公司”建有藕煤厂,向职工供应藕煤。我每每买好一千斤藕煤,借用藕煤厂的人力三轮车,从人民路经由识字岭工农桥,往北顺着建湘路的大下坡,走五一路、蔡锷路、解放路运到游击坪家里。我如此绕道,是因为古稻田、凤凰台、浏正街的坡度太陡,重车下陡坡刹不住车……这里所列举的我们这一代人如此的一些小小劳苦,即使后来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都不曾有过。
以藕煤为主要生活燃料大约持续长达七八年之久,至八十年代初,一些大的工厂、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住户,陆续开始使用液化石油气。记得是1980年12月,我工作单位从市里分得第二批石油液化气用户指标,按工龄排队进行分配,我以倒数第二名有幸入围,使用上了灌装石油液化气,从此基本上告别使用燃煤煮饭炒菜的历史。
最初的燃气灶是一种简单的铸铁双灶头器具,用特制胶管与储气罐钢瓶上端的限压阀连接。使用液化气灶时,只需拧开灶具旋钮,划根火柴把灶头的气点燃,调节好火力大小,就可以煮饭炒菜烧水了。很快,市面上出现一款小巧的“电子点火笔”(也叫点火枪),可以摁着点火笔上的按钮点火,避免了用火柴点火的不安全。
再后若干年,各种造型美观实用的不锈钢和钢化玻璃燃气灶具纷纷登场。燃气灶的一些基本功能也得以提升与创新按压旋钮自动电子点火;旋流燃烧的火力,节能并提高燃烧值;防风、防溢的熄火自动断气装置,增强了安全系数。,这种方便清洁的能源和灶具的使用,让人们逐步从繁杂、费时、劳累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记得那时市区设有若干个石油液化气供应点,主要由省内岳阳的长岭炼油厂提供罐装的液化气,每罐气16,5公斤,加上钢瓶大概有30公斤的样子。每当家里的液化气用罄,我就骑着单车,车子的后衣架上挂一个特制的专用铁钩,钩子挂着液化气钢瓶,去供应点换气。离我家比较近的供应点,一个在梓园路,一个在教育街。
往往在寒冬时节或临近过年之前,去换气的人很多,需要排队等候运液化气的货车到来。此时,供应站的工作人员就即时“宣布”顾客可以自愿来两三个人帮忙卸车,享受免排队优先购气,而且允许选外观漂亮的新气罐。我几次遇到这种好机会,都自愿参与卸车。
一大卡车装着一百多个液化气罐,要一个一个地从车子上卸下来,搬到仓库里放好,还要把气站的空液化气罐装上车码放好。当用力气换来优先购气并选择到一个漂亮干净的气罐,挂在单车后面一路骑回家,心里一直高兴“到家#34。说起年龄,我当时也是快五十岁的人了,对如此的劳动力廉价付出在所不惜,一句话,说明年青时饱尝艰辛苦楚的我们这一代人,不畏劳苦,且非常容易知足。
家庭用上灌装石油液化气,较之使用燃煤实为一大进步,但每罐气快用完时,因压力不足火力就会减弱,此时就得不停地摇着气罐,让火力增大。用户通常都是尽量把罐子里的气用干净,因为液化气的供应也规定了指标。
厨房管道煤气安装示意图
其实早在八十年代初,我们单位机关大院的成套宿舍,家家户户都统一安装了管道煤气,这在长沙市的各个单位里,可以说是最早的管道煤气用户。单位领导考虑我住在机关大院外面上下班不方便,加之游击坪的那个住房已经破旧不堪,两次破例给我优先分配机关大院成套宿舍,却都因为继母舍不得离开游击坪的旧居街巷和相处多年的老邻舍而放弃。
待后来,单位上住房不敷分配,我再想住进机关大院就难以如愿了。直到1994年秋天,我家才住上单位机关大院的“房改房”二室二厅一厨一卫带阳台,管道煤气入户。记得几位分了新房拿到房产证的同事,喜不自禁的开玩笑说我们都是“有产阶级了……”
液化气普及后,随之而来的是继燃气灶具后的家用燃气热水器的普及,窗式空调、壁挂式空调、柜式空调进入家庭,街上的洗澡堂纷纷关门大吉,街巷的煤店逐渐转向歇业,日杂店的煤炉、藕煤器亦难见踪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注重饮食结构的科学营养和多样化、便捷化,原来单纯煮饭炒菜烧水的燃气灶具,衍生出微波炉、光波炉、电磁炉、电饭煲、高压电饭锅、电水壶、豆浆机、榨汁机、电烤箱、电饼铛、空气炸锅、电火锅、咖啡机……等精致美观、功能各异的烹饪器具食品器具。
如今,我们这已经老去的一两代人,早已习惯于电饭煲煮饭、燃气灶炒菜的现代烹饪方式;当代年轻人喜欢的烤牛排、烤猪排、炸薯条、炸鸡翅、披萨饼、锅贴饺、馅饼……尽可在家里用电烤箱、电饼铛和空气炸锅自行烹制。
2007年末,我家住进了单位机关大院三室二厅一厨二卫双阳台的电梯房,配有中央空调和24小时的中央热水供应,厨房安装有排烟气的抽油烟机和虹吸囱管。那种用小煤炉放在住房里煮饭炒菜烧水和一家人围着小煤炉烤火取暖的历史,一去永不复返,并且渐渐湮没在我们的记忆中,更不为现在的年轻人所知。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那时无从想象的巨大、可喜变化。而记载着社会发展轨迹与点点滴滴的回忆,不过是对往昔的回顾和前后的鲜明对比。回忆,绝不是想着回到过去;回忆,是让人们在共享改革开放胜利成果之时,懂得加倍的感恩和珍惜!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郑寿山。编辑| 明明。图源 。
长沙市居民家用天然气数据 长沙居民哪年用上照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