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什么启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对人生的意义)
游褒禅山记给我们什么启示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教育思想
唐晓敏
王安石有一篇影响很大的文章《游褒禅山记》。从文体说,这是一篇游记,不过,这又是特殊的游记,思想内涵丰富,也有教育学的内涵。这一点,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四云“以游喻学,记之兼说体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云“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林云铭《古文析义》二编卷八云“但在学问上立论,寓意最深。”,可以把这篇游记看做是一篇教育学的文章。
这篇文章,对人有很重要的启示,它讲到人的事业的成功,有三个必要的条件有志,有力,有物。
之一是要有志。“志”是志向。立志,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础。这是古人一再讲到的。
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多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王安石自身的经历也可说明立志的重要。王安石早年即有高远的志向。他作《等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更高层。”即可以看做他有远大理想的一种表现。
有远大志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追求物质的享受。王安石正是这样,他对饮食的要求极其简单,不管什么东西,能吃饱就好。甚至对吃了什么根本不在意。
据说,有一次,仁宗皇帝在皇家宫苑里宴请一些臣子。当时,做了一个轻松的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自己到御池中去钓鱼,然后,由御厨用钓上来的鱼。做每个人想吃的菜。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提议,大家兴致勃勃地拿着鱼钩和鱼饵去钓鱼。只有王安石,心不在焉地坐在一张台子前,在沉思中,一粒一粒地把眼前盛在金盘子里的球状鱼饵全部吃光。,在众人的一片惊讶声中,他表示自己已经吃饱了,虽然不知道吃的是什么。
还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与王安石的夫人聊天。王夫人抱怨自己根本无法知道相公究竟喜欢吃什么菜。那位朋友很奇怪,他觉得王安石特别喜欢吃鹿肉丝。原因是,当天中午吃饭时,他亲眼看到王安石将一盘鹿肉丝吃得干干净净。王夫人问道“那盘鹿肉丝当时放在什么位置?”朋友回答说“在王安石眼前。”王夫人说“那你们明天把鹿肉丝放得远一点试试。”第二天吃饭时,大家将鹿肉丝放得远了一点,将一盘菜摆在王安石眼前。结果,王安石将眼前的那盘菜,同样吃得干干净净。饭后大家问起来,他根本不知道刚才桌子上还有一盘鹿肉丝。
不仅是吃饭,在衣着上也大致如此。一次洗澡时,王安石的一个朋友用一件干净的衣袍,换走了王安石的脏衣服,想看看他有什么反应。谁知,王安石根本没反应,穿上就是。人家问他穿的是谁的衣服,他茫然不知衣服已经换过了。
“志”是未来要实现的。,有志向的人,往往有自己充实的内心生活,而对外在世界的关注则是有条件的,有选择性的,对那些与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或现象,往往会高度关注,而与此无关的,则不会关注,甚至是“视而不见”。
这就是说,立志往往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改变。
是“力”,也就是要有能力。具有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在古人看来,这些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广泛的阅读。而王安石正是通过持久的不间断地阅读,以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据说,他还受到过误解。邵伯温《邵氏见闻录》讲道韩琦任扬州知州时,王安石刚进士及第在扬州任佥判。王每晚读书至天亮,清晨来不及洗漱就匆忙上班。韩琦疑其不检点夜饮放荡,对王说“你年纪轻轻,应该认真读书,不要自弃。”王不予搭理,对人说“韩公根本不了解我。”自此与韩琦不睦。
王安石阅读能力很强,人说他“一过目终身不忘”。,写作能力也非常强,史书上说,王安石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读者无不叹服其精妙。王安石口才也非常好,据说,他经常能够在众多反对者面前,旁征博引,雄辩滔滔,自圆其说而令人哑口无言。
,是“有物”,有物,指的是“善假于物”。出自《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为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
庄子《逍遥游》也涉及到这一问题,连大鹏也需要“假物”“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善假于物”的“物”,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所有的外部条件,以及自己需要也可以利用的人力,都可以看做是“物”。王安石自身的经历,也说明了“有物”的重要。他是在宋神宗即位之时,才得以大展宏图,推行变法的。
王安石的这些思想,对今天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它告诉人们立志的重要性。人需要有一个对自己人生的整体的规划。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类似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3%的有清晰且长远目标规划的人,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10%的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余下27%的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更底层。
企业家、教育家俞敏洪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
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乱挖捡回来。久而久之,我家院子里多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堆。我搞不清这一堆东西的用处,直到有一天,我父亲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开始左右测量,和泥砌砖,用那堆烂砖左右拼凑。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和院子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俞敏洪说当时我只是觉得父亲很了不起,一个人就盖了一间房子。等到长大以后,才逐渐发现父亲做的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深刻影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变成一间小房子,父亲向我阐释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一块砖头没什么用,一堆砖头没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
后来的日子,这件事情凝聚成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也成了我做事的指导思想。在我做事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想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会浪费自己的生命。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转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长城如果拆了,只不过是一堆散乱的砖头;日子如果过的没有目标,就只是几段散乱的岁月,但如果把一种努力凝聚到每一日,去实现每一个梦想,散乱的日子就集成了生命的永恒。
老子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是讲,人需要有一种远大的志向,即有“千里之志”。没有这一远大的志向,没有方向的行走,是没有意义的。
但只有一个理想,而没有为理想的实现不断地积累力量,也是不行的。可以说,有了理想之后,不断地为理想的实现而创造条件,就是最为重要的了。
,“有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王安石能够得到办法的机会,这本身就与神宗新即位这一客观的形势有密切的关系。没有这个条件,也就没有王安石变法。变法也需要有一个队伍,王安石的手下也有一个变法的队伍,这也是“有物”,是变法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只是,王安石在这个方面没有完全做好,他的变法队伍中,有一些人道德品质是很差的。如吕惠卿获得了王安石的信任,成为他变法队伍中的重要人物,他极有才干,均输、青苗、农田水利诸法皆由它所拟。王安石对他有很高的评价,曾对神宗说“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遗憾的是,吕惠卿能力足够,人品却差,他在执政期间,曾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在打击反对派方面则不择手段,而且,完全没有道德良心,王安石向神宗推荐他,他没有感恩之心,倒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而打击王安石。王安石变法出现的问题,与他的组织队伍普遍人品不佳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这倒也说明“有物”的重要性。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对人生的意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表达了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