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对概念界定的 *** (逻辑学对判断的认识)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照样写句子 逻辑学中的判断对认识的对象有所判定
判断是什么?
判断就是对认识的对象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01 判断的分类
在逻辑学中,判断主要分为六类直言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负判断和模态判断。
直言判断断定事物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也叫性质判断。
比如
我的汽车是白色的;我的手机是黑色的。
联言判断断定几种事物共同存在的判断。
比如
张三和李四都是单位的优秀员工;
王五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品德出众。
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断定在几种可能情况下,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是断定两种事物情况中有且只有一种情况成立的判断。
比如
明天要么下雨,要么晴天;(不相容选言判断)
他或者参观北京大学,或者参观清华大学。(相同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反映事物之间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在假言判断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做前件,表示结果的判断叫做后件。
假言判断又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比如
如果身体过胖,就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写作是一门笨功夫,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就;(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他们俩在法律意义上是夫妻,当且仅当,他俩领了结婚证。(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负判断复合判断之一,通过否定某个判断所得的判断。
比如
“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是 “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的负判断。
模态判断指一切包含模态词(分为可能性和必然性两种)的判断。
比如
明天有可能下雨;(可能性)
如果物体受到摩擦,物体就会发热;(必然性)
人们长时间不饮水,就会出现身体问题。(必然性)
02 判断的内容必须是明确的
事实上,任何一个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判定内容,即“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明确断定,这有利于加强人们互相之间的沟通。
比如,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和英国最痛恨的就是萨达姆 拥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
在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和英国最痛恨的则是萨达姆 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两个判断表明,无论是什么判断都必须有判定的逻辑性质。
在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对事物的状况没有明确的判断,就会妨碍相互之间的沟通。
“2007年,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注册了一个洋名字‘go believe’。之后有报道认为这个洋名字和‘狗不理’的发音很接近,意思也很好,可是整篇报道下来都没有讲这个洋名字的含义是什么,而这就是没有对事物的情况进行判定。
03 判断有真有假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判定,它会因为是否如实反映了事物的情况而成为真实判断或者是虚假判断。
日常人际沟通中的真实判断往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道理,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虚假的判断则不但帮不了我们,有时还会给我们添乱。
比如,明明有的孩子又漂亮又聪明,家长却总是“假谦虚”,说自己的孩子这不行,那不行,别人的孩子这好那好。
造成人们虚假判断的原因有以下3种
1、没有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由于认知水平较低或者心态使然,人们根本没有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我们先来看一个笑话。
一个人在临终时对自己的家人说自己来生想做一只母狗。
家人觉得很奇怪,这个人便说自己在大街上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所以自己才有了这样的想法。
于是家人便去一探究竟,原来这句话是“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这则笑话说明了,这个人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而做出了虚假判断。
再来看一个例子。
有这样一句话“在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乘坐航天飞机去太空旅游的美国人蒂拖说自己在太空中根本就看不到长城。
2007年2月,中国科学研究院在经过研究之后也确认了这一点。
“能在太空中看到长城”这句话就是一个没有反映客观事实的虚假判断。
我国有很多人都相信这一说法,这是心态使然,从心理上觉得万里长城是了不起的建筑,是我们的骄傲,从月球上能看到是很可能的。
2、人们很喜欢利用未经证实的证据。
人们在做判断时,为了逃避思考的痛苦,往往会利用能够轻易想到或看到的未经证实的证据。
埃及的著名律师曾依据《圣经》的记载向法庭起诉,说犹太人在几千年前“抢劫”了埃及人的财宝。
结果,以色列作家也针对《圣经》的记载,准备向当地法庭起诉埃及人当年把犹太人当成奴隶使唤,他们有权利要求埃及人给犹太人的后代巨额的工资补偿。
法律界对此十分头疼,因为根据《圣经》的记载,这些事都是很久之前的事情,根本无从考察。
利用未经证实的证据,我们的判断的真假性是无法保证的。
3、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或政治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异;
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诸葛亮的“空城计”能够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诸葛亮知晓司马懿有15万大军,而自己只有几千士兵,司马懿并不清楚这一点。
诸葛亮认定司马懿认为自己是一个很谨慎、不爱冒险的人,于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让司马懿中了自己的“空城计”。
在现实生活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说,HR 员工,看到每一份简历都含金量十足,不是高学历,就是工作经验丰富。
对于HR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了解他们的全部信息,只能根据应聘者自己提供的学历、经历、履历等有限的信息来选择人员。
04 判断真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事实上仅靠理论来断定一个判断是对是错、是真是假是行不通的。这些判断的真假通常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在现实中,我们除了要从思维形式方面掌握判断之间的相互制约的真假关系外,还必须要从批判性的角度去思考这个判断的内容到底是真还是假。
在断定一个判断的真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识别前提假设
前提假设,又被称作预设,它是人们在沟通时预先设定好的一个判断。
这个判断隐含在双方沟通时共有的知识背景的语境中,被双方共同接受。,它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共知性。
比如,
甲对乙说“北京现阶段采取居家办公的措施是明智的。”
在甲和乙的沟通过程中,前提假设是“北京正在发生新冠疫情”,这个背景是双方都知道且接受的。
有时候,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有些预设的判断只是自己一方面的看法,未必是双方都能接受的。
比如
甲对乙说“我喜欢抽烟的男人,因为我喜欢有魅力的男人。”
这句话隐含的意义就是“抽烟的男人是有魅力的”。这个预设并非所有人都认同。
2、容易被忽视的虚假判断
有时一些虚假的判断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被当成真实的判断来对待。
有这么一首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从文学的角度上说,这的确是一首不错的儿歌,但有的小孩子就对这首儿歌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说蓝蓝的天和闪闪的星星这两种现象不可能出现。
,尽管儿歌这么写是违背逻辑的,是一个错误的判断,但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尤其是对于儿歌来说,我们也不必太较真。
“鸡蛋生吃更有营养”也是一个虚假的判断。
这是因为生鸡蛋中有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和肠蛋白酶活性的抗胰蛋白酶,使鸡蛋中的大量蛋白质无法被人体消化吸收。、
不被吸收的蛋白质在体内可产生很多有害物。抗胰蛋白酶受热会失去活性,煮熟鸡蛋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3、判断和语句并非是一一对应的
同一个判断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也就是说,虽然词语解释不一样,它们的含义却是一样的。
比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可以说成是“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还可以说成是“美国队大败于中国队”。
逻辑学对判断的认识 逻辑的对象与范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