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纪录片(祖孙三代治沙)
一个小树右边有一个羊猜字谜 “治沙把儿子也献出来了”这组对比照太戳心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业
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树
把治沙进行下去”
这句誓言
“七一勋章”获得者、治沙英雄石光银
已经践行了40多年
20年前与20年后
在相同的地方
总台央视记者董倩与石光银合影
照片背景发生了变化
一起合影的人也发生了变化
这背后的故事让人泪目
曾被沙尘暴“从陕西刮到内蒙古”
童年经历使他决定种树治沙
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石光银就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在这里,漫天肆虐的风沙吞噬着庄稼和房屋,被风沙撵着跑是生活的常态。
幼年时期,石光银跟着父母搬了9次家。一次巨大的沙尘暴,更是直接把他“刮出三四十里,刮到了内蒙古”,父亲三天后才找到他。
童年的这段经历坚定了石光银种树治沙的决心。上世纪60年代末,未满20岁的石光银带领全村人花3年时间,种活了1.4万亩树木,定边县海子梁乡诞生了之一片绿洲。1973年,22岁的石光银加入中国 。
扔掉“铁饭碗”,变卖家产治沙种树
1984年,一项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种荒地”的政策,点燃了石光银种树治沙的梦想。他立即扔掉海子梁乡农场场长这个“铁饭碗”,同海子梁乡 签订了承包治理3500亩荒沙地合同,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之一人。
很多人无法理解石光银辞去场长职位的决定,石光银却说一心不能二用,“我想的就是治沙,把沙治住,把林子造起来,我们就能吃饱肚子。”
石光银算过,想要把毛乌素沙漠的沙治住,在3500亩荒沙地上栽树,至少需要13万元。为了筹到这笔钱,他不顾妻子儿女的阻拦,把家里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卖了3万元不到。此后,石光银又向银行贷了款,13万元总算凑齐了。
他带领大伙把3500亩荒沙地全部栽上了旱柳、沙柳、杨树。那一年,天公作美,雨水多,栽下去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87%。
三战狼窝沙
累得“个个都像出土文物”
1985年1月,石光银成为定边县长茂滩林场5.8万亩荒沙的新主人。长茂滩林场有上千个大沙梁,狼窝沙是其中最难啃的骨头。这里环境恶劣,地表温度夏季高达60多度,冬季低至零下40多度,春季大风尤为猛烈。
1986年早春,石光银带领大部队向狼窝沙进军,在这里吃到的苦头超出了所有人预料。石光银回忆“那真是受了骡马的苦,吃猪狗的食,脸上和身上晒得都是泡,皮一层一层蜕,个个都像出土文物。”
他们接连两次种下的树苗都被大风刮毁,很多人丧气,“躺在那不干了”。石光银也意识到,不能继续闷头干了,于是他到外地跟林业技术人员学习种树技术。
1988年春天,学习回来的石光银带领队伍,第三次征战狼窝沙。他们在迎风坡画格子,用沙障挡住荒沙,在沙障间撒沙蒿,栽柳树,固住流沙,在丘间地栽种杨树、柳树。这一次,种下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0%。
痛失独子
他“每天在林子里不停地干活”
石光银对治沙的笃定影响了他唯一的儿子石占军。1997年,原本在定边县刑警队工作的石占军加入到了父亲治沙造林的队伍中。他先后主持实施了5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靖王高速沙丘绿化工程等重点项目。
2008年3月12日是植树节,按照计划,这一天石占军要从银川赶回定边,组织大伙儿开植树动员大会,但在回来的路上,石占军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时年38岁。
儿子的离世对石光银打击很大,“治沙把儿子也献出来了。他没了,我三天三夜没睡,转圈圈。”
送走儿子三天后,石光银又出现在了沙地里,他决定把悲伤的情绪压住,把种树干下去,“这些树就像自己的孩子,心情不好就来看看它们。”
石光银的孙子石健阳回忆“父亲走后,爷爷每天不停地干活,不停地植树,他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把悲伤化成了动力。”
2020年,石健阳从大学林业技术专业毕业,成为了石光银的“战友”,他想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植树护林。
△左图依次为石占军(石光银儿子)、石光银、董倩;右图依次为董倩、石光银、石健阳(石光银孙子)。
“一百年后人家记得这是老石栽的树,子孙后代都享受了”
过去40年,在石光银的带领下,25万亩荒沙得到治理。昔日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成为田野肥沃、良田遍布的塞上粮仓,老百姓的钱包也鼓了起来。
当得知定边山区还有贫困户的时候,石光银积极响应 号召,将山区里最贫困的50户人家迁出大山,带领他们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搞养殖。
,1988年石光银就自筹资金,在长茂滩建起荒沙小学。2003年,他又拿出110万元,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进一步解决了当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从1984年开始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至今,石光银投入的各项资金高达五千万元。头顶“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头衔,石光银每个月给自己开工资3000元,这个工资,和普通的护林员一样,“我不存钱,有钱就栽树,把钱变成树,老百姓都能享受到。”
回望这些年,石光银说“我这辈子苦也受过,累也受过,汗也流过,泪也流过,人生价值还是实现了,得到了青山绿水。一百年后人家记得这是老石栽的树,子孙后代都享受了。”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综合《面对面》
来源 央视新闻
祖孙三代治沙 80年代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