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水泉(农村井和村里的泉)
一口井和一个水桶是什么成语 村里的井和村里的泉
阿桂哥
世界上,有很多名泉,如号称天下之一泉的庐山谷帘泉,如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江苏省无锡市西郊的惠山泉,还有天下第三泉,也就是杭州的虎跑泉等,数不胜数。可今天,我想说的却是老家村里的几个无名小泉。
说是无名,在乡间却也是有些名气的。在老家那一带地方,十村八寨的人,几乎都晓得这几处泉水。特别是那个被村民叫做大水井的,过路的、赶圩的,不知有多少人享受过它的清凉与甘甜。
一
我的老家在桂林市西南70余公里处的荔浦马岭镇,那里是一个小盆地,特别是村子的北边和东边,更是群山魏巍。村子有一个很堂皇的名字——凤凰坪。原先,村子是叫福广厂。大约在清朝初年,来了几个福建广东人,他们在山下平地搭建茅草屋,开荒种麻,于是那里便有了“福广厂”这个名字。后来,人口渐渐增多,不单单是福广人,也有湖南人、客家人,福广厂这个名字也就不适用了。村头,有一块露出地面的石头,面积大约有三五个平方,形状很像一只卧睡在地面上的大鸟,于是,就有人把那块石头叫做凤凰。在村后山上,也有一尊石头,凌空欲飞的样子,人们把她叫做飞凤。因为这两块石头,村子的名字也就改为凤凰坪了。
1989年春节,作者与友人游览飞凤
村子就在一个两平方公里多一点的岜盆里。东北高西南低,是一个典型的漏斗型自流井盆地。小时候,村子里只有四口水井,其中自流井三口。村子上半边地势高一些,那一口水井自流的时间很短。村子下半部,有大约两百户人家,三口水井。
大水井在村子的下半部。一年四季,大约有三个季节井水是自己哗啦啦流出来的。井水恒温二十二度到二十三度之间,冬暖夏凉,深受人们喜爱。
村里大水井前的水池,成为人们玩水的好地方
如今,乡村里汽车多了摩托车也多了,路上步行赶路的人很少,挑担的更是难以看到,渐渐地,到大水井捧水喝的人少之又少,可以说几乎是没了。如今,家家户户都打有水井,甚至于近年来因为楼房多了人们基本上用上了自来水,到水井挑水的基本上是看不到了,大水井的作用和名气慢慢地也就淡化。可在三十年前,对于乡民来说,大水井确实一个天赐宝贝。无论是挑担赶圩的、步行路过的,到那里,几乎都要歇一歇,捧一把清凉的井水洗洗脸,捧一把甘甜的井水解解渴……
也不知是哪年哪月,早有人在井口四周砌上大青石板,圈建起一个水池子。白天,那里是女人们洗菜洗衣服的地方,叽叽喳喳的,像一群画眉和喜鹊;而一到了晚上,水池子就是男人们的世界。到那里去洗澡,村民俗称“洗大澡”。一群子男人,或聊天,或搓背或嬉闹……往往是,谁拿来一块香皂,二三十个人轮流擦拭,一下子就耗去一大半……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光着身子躺在水池里,让泉水冲刷满是污泥的身子。井水恒温二十二度,在炎热的夏天,泡一泡,一夜都不要摇葵扇。特别是夜深人静时,躺在哗啦啦的泉水中,枕一块石头,仰望天空上一轮明月,那个意境,真是叫人“宠辱皆忘”。
在村子外边,还有很多泉眼。如村子正北边,山脚处有一个岩洞,也是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哗啦啦地流水,成了村前小河的源头,灌溉着近千百亩良田。那个岩洞,村民们叫做水岩。水岩前住着近十户人家,因而那个地方就被叫做水岩门。这个地名,在谷歌和高德地图上都可以找到。村外,还有芭茅井、回龙井等,这些,都是自己冒出地面自己哗啦啦奔流的泉水。泉眼处,自然是一潭清水,水草摇曳,鱼儿翱翔。泉眼外,一条小溪和一块块农田……山上,也有两个泉眼。其一是在一个叫作大岭的山顶上。那个泉眼,人们叫做朝顶。 的山头上,有一潭清幽幽的泉水。泉水从山头窝坑溢出流下,形成溪流。溪流里有很多鲶鱼,人们把那条水沟叫作鲶拐沟。村后山上,还有一个叫作“水井”的泉眼,也是流水潺潺。那是一条长约一公里的小溪流的源头。那条小溪流叫作“凉水冲”。凉水冲东西两边都是山岭,树林茂密,十分荫凉,因而沟里满是七星鱼和山蛙……
山下平地,泉眼多,这很正常,可在绝对高度两百多米 的山顶上,竟然也有泉水哗啦啦流下,人们就感到奇怪。水从哪里来?先前,村民的常识不多,也许先前村民一年到晚都是忙着吃穿,没有谁花这份闲心去思考去探访这个问题。,先前,我也是想不通。
有一年,三个多月没有下雨,各处泉水断流了,村里村外焦土一片。为了抗旱保收,生产队在大水井上架设抽水机,于是开始抽水。柴油机轰鸣起来,人们盼望的救命水喷涌出来……二十四匹马力的大大柴油机六寸口径的铁管,没日没夜地抽,可总是抽不干。有人下去察看,呵呵,在地下九米处,也就是快到井底的那个地方,水位纹丝不动。用手电筒照射,横面上是一片绿幽幽的清水!
于是就断定,有地下河,有丰富的地下水!
大水井救了一村百姓。
第三年, 下拨专款为村里安装了电管站。原先,大水井上边用大青石板雕刻的井圈不见了,换成了钢筋水泥地板;井面上汲水用的木架(天秤)也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电管站的小房子。有了电管站,农田灌溉不用愁,有了电管站,如今,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
呵呵,我的村子还挺有性格地面干旱地下有水,真是深水潜流!
村里曾经笑话,说的是一个老光棍讨不到老婆,怕别人笑他,于是他就说不是姑娘看不中他,而是看不中这个鬼地方。他说,一到冬天,泉水断流,小溪流干枯,整个村子连一个洗手的地方都找不到。
,这是笑话。但他说的,也是蛮有道理。村子在一个漏斗型的盆地上,雨季里虽然到处流水,可那些水都是流到江河里去了,很难留下。而一到冬天,泉水断流,村里村外地面上四处无水,哪有水塘水沟?人们要吃水,只能到井里汲水。后来条件好转,家家户户打有水井,一个手摇抽水机,地下水就能抽到了地面上来。家里用水方便,可村外田野还是干枯一片……
早几年,这个面貌终于得到改善。因为 下拨了专款,在村里建设大水塔铺设水管,又建设起一个灌溉供水网。如今,田头地尾都有水龙头,龙头一开,随时随地都能有水喷射出来……
干旱的问题解决了,种植业就发展起来。如今,老家的人们种植砂糖橘种植马蹄和荔浦芋。收割了早稻,人们就在水田里种马蹄,如果产量高价钱好,一亩水田单单是马蹄的产值就达万元。在坡地旱地,人们种植砂糖橘。如果产量高价钱好,一亩坡地产值两万多元。真是寸土寸金!
如今,人们总是笑逐颜开。人们说,由于 的帮扶,干旱问题基本解决了,经济发展了,绝大多数人家过上了小康生活。如今,村道巷道全部硬化,并且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如今,百分之八十的人家购买了小汽车,最不济的也买了摩托车……人们说,这要感谢党感谢 ,也要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块宝地。如今,是旱涝保收。村子是一个漏斗地形,一场大雨,即使山洪暴发,大水也是很快就跑了,淹不着……
二
水源的利用,这么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虽然铺设起灌溉水网,用水的问题解决了,但毕竟到了冬季,村外也是难见水潭和流水。俗话说,有山有水方有神韵。到了一个地方,不见水,总会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记得那一年干旱,生产队组织人员寻找水源,队长带着十几个社员钻进水岩里。他们拿着手电筒打着火把,在岩洞里钻爬了一里多地,在岩洞深处看到一个绿幽幽的水潭。由于天旱水位降低,水被一堵石墙拦住流不出来。当时,就有人提出凿通石墙,也有人提议炸掉,以便让水流出来。可当时的技术条件实现不了。石墙很厚,怎么炸?怎么凿?人怎样从岩洞里撤离?一帮人讨论来讨论去,还是下不了决心。最为关键的是旱情不等人,禾苗眼看就要枯死,哪能再等上十天半个月?后来,村里加起了抽水机,大水井的水抽不干,抗旱的问题解决了,干掉石墙的事情也就没人再提起。
三年前,一个远房外甥跟村里签了协议,要把水岩里的沙子捞出来卖给建筑工地。小时候,冬季无水的时候,水岩我是进去过的。那时候沙子很少,我们可以行走进去,由于沙子堆积,如今人要进去,只能匍匐前进。听说了这事,我特意打 回去跟外甥说,捞水岩沙子,是一件好事情。捞完沙子之后,是不是可以考虑号召村民捐款,架设一根六寸口径的水管,利用虹吸水的原理将石墙后边的水引流出来?我说,若能将水引流出来,可在村外的河道上建筑几个拦水坝,然后引流到各处,这样整个村庄就能绿水长流水塘汪汪汪。外甥说,这是好事情。可事情过去了两年,还不见动手,我再一次过问。外甥说,要购买设备要解决供电,还要修建道路,这些都要投资。经过估算,捞沙子卖钱所得,跟投入相比,可能会亏钱,所以迟迟没有动手。最为关键的还是道路问题。要卖沙子就得修一条能够跑汽车的道路,那得惊动多少耕地?现在是寸土寸金,地面上全是果园,很难。
确实很难。
村里还有几处泉眼。泉水都是流向村外,汇入小河,在村西南角流出岜盆。到了干旱季节,几处泉眼或是断流或是流量很小,因而小溪就成了一条干沟。
朝顶那一潭“天池”,我去看过。大岭的西北,是魏巍群山,绵延上百公里。俗话说,一山更比一山高。我想,朝顶上的水,应该是来自远处的群山。大山里的岩石有缝隙,水就是通过缝隙来到这里。春夏秋三季,水量大,朝顶上的水可以溢出自流,而到了冬季,水位下降两三米,水流也就断了。在山上,我就想,是不是可以架设水管,利用虹吸水的原理将水引流下来?其实,也不用架设多长水管,投资也不大。要是能够用一条六寸口径的水管将水引流下来,那么村前的小河也就不会断流。可问题来了,大岭虽然在我村村边上,可土地权属是外村的,这个问题,需要协调。水自然流下那是没有问题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要是架设水管引流,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事情,有了人为因素就会变得复杂。
村后山上那个叫水井的地方,我也去过多次。那个水井,在山上的一个 的岭头上。泉眼不大,但倒是常年流水,成了凉水冲溪流的源头。那个泉眼,水源应该来自东边的群山。村东边群山魏巍,绵延二三十公里,直到平乐县城边上。群山里,有县内更高峰猪头山。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泉眼处,有一个大约一平米的水坑,春夏秋三季,大约有一个两寸口径水管的流量,可到了冬季,就只有半寸口径的流量。这一点水,流出水坑,很快就被山坡吸收了,流不到平地,因而到了冬季,凉水冲也就断流了。
对这处泉眼,我也想过利用一是将泉眼清淤,扩大流量,冬季时只要能有一寸口径的流量,就可用水管引流下来;二是在冲沟两边坡地进行梯级开发,挖掘几十个水池,种植牧草,用自流泉水养鱼;三是在县城开设饭庄,专营鱼宴,兼做活鱼外卖。这样的生态食品,应该会受到欢迎。可由于建设阳鹿高速公路,凉水冲被当作堆场,废石弃土将大半个冲沟填塞,这个想法,也只能放弃。
三
还是说说村中的大水井,这个开发利用比较实在。
去年秋天,公休假回家。晚上,免不了要到大水井洗大澡。秋老虎天气炎热,泡在二十二度的凉水里,真是太舒服。一帮人一边泡澡一边聊天。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大水井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大水井的泉眼前,早有人用石板石头圈建了一个水池,成了村民的大澡盆。这个水池不大,也就二十来平方,水也不深,约三十公分,泡澡、洗衣服正好合适。在水池的下方,是一个大约一百来平方的水塘,水塘的旁边,尚有几十平方的空地。有人说,应该利用水塘建一个游泳池,然后在空地上建设一个亲水平台一个戏台,把大水井建设成文化娱乐场所。我说,这是一件好事情。
大水井,完全可以建成村中的娱乐健身场所
井,对于华夏民族而言,不单单是一个汲水窟窿,它有着乡土的意义,汉语里就有“乡井”这么一个词语。人们远离家乡,叫背井离乡。为此,水井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一种乡情,与“家园”这个词语,几乎同义,极具亲近之意。过去,远行的人,总是要带上一把井底里的泥沙,带上一份念想。同饮一井水,必是邻里人。一口水井,把十几户二十几户人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亲密关系。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时候,新娘子嫁到夫家,当天会有很多仪式。拜完堂后,是要给公婆以及叔伯兄弟还有三姑六婆敬茶,这是认人。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那就是由婶娘带路,担上新木桶到水井去挑一担水,放一串鞭炮撒一把硬币,再给前来看热闹的邻居小孩一人一个一红包,这就是把家园给认下了。
早在唐尧时期,华夏先民就已经知道凿井而饮,傍井而居。尧帝时,华夏大地上就有了击壤歌,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可以说,水井的出现,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有了水井,人们居住的地方就不再局限于江河湖泊的四周,从而就有了更广阔更自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意味着人类走出蒙昧的原始部落,迈入农耕时代,安居乐业。一口普普通通的水井,就这样蕴含着其周边人家对生活的期待以及对家园的认同。
水井是家园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如今,家家户户都打有水井,也用上了自来水,一群人到水井汲水挑水、洗菜洗衣服等聚集交流的机会自然是少了,虽然乡情尚在,但总是有些淡化。我说应该有一个公共场所。如今,经济条件好多了,共同集资十多二十万元不成问题。要是动工,我之一个捐款。于是,就有开玩笑说,你先拿钱来。我说,好呀,没问题。村里修路我不是捐了?要是真的动工,我肯定带头捐款。如今,是堂侄当村干部。他说他也在考虑这件事情。他说,建游泳池建戏台,资金应该没有问题,只是安全管理,那是一定得认真考虑。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我说,那是一定要管好的。要建的话,那就要有浅水区和深水区的划分,还要有栏杆和隔离,还要有更衣室等。行为要文明,设施要维护。堂侄儿问,管理员的报酬如何支付?我说,各家各户轮流派人,一家一天全是义务,实行志愿者服务制度,不用支付报酬。堂侄儿说,这个可以考虑。
可事情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目前依然没有听到捐款动工的消息。据说,是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尚未解决。
但求,这一愿望早日实现。
不过,我还是希望有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见山见水的神韵山村。
注本文部分已经在《广西日报》2021年3月4日发表。
《广西日报》2021年3月4日《花山》截图
农村井和村里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