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子怎么成为文人的(历史上的驴子)
什么样的人比喻成毛驴 驴子因何成为文人的标配?隐藏怎样有趣历史
撰文|赵能静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建安七子的主要人物王粲在跟随曹操南征凯旋不久去世。而围绕他的追掉颇为另类。《世说新语》以简要生动的笔法回顾了这场特殊的怀念。“王仲宣好驴鸣,既藏,文帝临其丧,顾与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在曹丕的倡议下,王粲的周围浮现了一片生动的驴声。
相关漫画
至此,以学驴叫送别友人成了魏晋的一道风景线,因为王粲“好驴鸣”,这也成了率真的追思和哀悼,感情丰富的曹丕带着他的文人阵容在文化史上留下了不为让人感叹的一瞬。如果王粲喜欢驴是一种偶然,那么接下来文人喜欢驴的代表却层出不穷,这里蕴含着某种文化上的特质。此后的阮籍喜欢骑驴漫游山水,让多年后的李白颇为羡慕地说:“阮籍为太瘦,骑驴下东平。”
驴的形象本来与乖戾、倔强,丑陋所联系在一起,而文人按理说审美水平是比较高的一个层次,那么为何此后文人却越来越离不开驴?抛却魏晋,来看唐宋,几乎就是一部“文人与驴”的历史。唐代一流文人无不与驴子关系密切,从骑乘到创作,几乎无时无刻不有驴子的身影。其中李白、杜甫、孟郊、贾岛和李贺都将驴子的身影深沉的写进了笔墨之中。
一时之间,羸弱的驴子托着整个大唐诗人的精神山河,成了一道文化独特的风景线,甚至一直延伸到历史的之后,长长的历史留下了太多的驴子蹄印。先看李白与驴的相关记载。后世出现许多李白骑驴图和骑驴诗,如“仙人骑驴如起鲸,睥睨尘海思东瀛。”这是后人对李白骑驴的假象,总体来看李白骑驴次数并不多,虽然也有好事者附会出李白醉酒骑驴等等画作,但大部分只是一种娱乐李白的作品而已,李白真正与驴的作品大部分是他写别人与驴的内容,而非自己。
真正与驴子建立起紧密关系的要属杜甫,无论从诗作和画作里,这样的题材占据了很大篇幅。
比如杜甫说自己“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餐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杜甫自述骑驴十三年的苦难生活确实如同驴子的命运一般坎坷 说尽了心酸与无奈,甚至惺惺相惜,很有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
此后的贾岛更是无时无刻不是在驴背上琢磨作诗的灵感,也成了“苦吟”诗人。骑驴对于贾岛来说之一好处就在于驴子不急不缓的步子,慢悠悠的给他琢磨诗作推敲的空间,关于他如何斟酌诗句有比较著名的“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好,还是“敲”好,至今似乎尚无定论。而他自己则形容骑驴的生活是:“驴俊胜羸马,东川路非赊。”还有“长江飞鸟外,主簿跨驴归。”等等都是他写骑驴时的动态场景。遗憾的是,贾岛的命运确实如同驴子一样蹇涩,最终在落拓中走完了苦吟的一生。
无独有偶,素有“鬼才”之称的李贺对于驴子也是情有独钟,他的创作经历大体与贾岛类似,都是骑驴漫游琢磨内容。比较出名的记载就是有关他的《李长吉小传》,说他每天早上跟朋友出游,都是由书童牵着驴,他骑在驴背上,然后放个破锦囊,灵感来了就几下扔进囊中。每天晚上回来后他母亲叫婢女把破囊倒出来,一看很多诗歌片段,于是感叹说:我儿子这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算罢休。
孟郊做官之余也是经常“东野得之忘归,或比日,或间日,乘驴领小吏经蓦投金渚一往。”经常在山水之间骑驴作诗,以至于公务都耽误了 。
还有一位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更是骑驴一生走遍千山万水,,然后他才写下“衣上征尘染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驴在文人所处的古代确实成就了文人的步履和理想。
那么骑驴背后隐藏怎样的特殊情况
驴子的廉价和交通的需要。科举制度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一些读书人苦于家境贫寒,自然买不起高头大马,只好买一头便宜很多的驴子代步,走上通往仕途的不确定的旅途。,驴子所需要费用更为低廉,养起来比较“节能”,这样可以省下许多草料和盘缠。,骑驴的节奏确实适合给文人创作缓冲时间,而这种悠然的速度确实是马太快,牛太慢所不能代替的。,驴子的外形固然不算好看,这种坎坷命运仿佛与文人的命运大体相当,往往二者有些同病相怜。,中国文化的一流人物与驴子的不解之缘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似乎都可以反衬出某种无奈与凄凉。在浩荡的文化长河驴子承载了文人的梦想,于是在山水之间,出现了皱着眉头穿梭于红尘的羸弱背影。
?
历史上的驴子 驴子的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