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生活(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活力)

生活常识 2023-05-15 10:00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桂林市肉丸批发市场古那里 融入时代 融入需求——文化遗产在生活里焕发生机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 题融入时代 融入需求——文化遗产在生活里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镇馆之宝”讲述万年故事,国家级非遗嘉善田歌唱响在大运河畔,神秘而原始的满族说部演出展现在观众面前……

伴随9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人们发现,文化遗产距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自觉参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创新,文化遗产展示的新标签

一年一度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这一活动日无疑更加注重“出新”。

重约6.5公斤的良渚“琮王”,登上纪念邮票的元代龙泉窑青瓷葫芦瓶、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归去来辞》……来自39家文博机构的100件(组)精品文物正在浙江省博物馆西湖美术馆展出,许多藏品都堪称所在机构的“镇馆之宝”。其中,历史最久远的一件文物是出土于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的石磨盘,距今已有1万年。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表示,平时这些文物分散在不同的文博机构,有的在博物馆里被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有的则深藏不露,轻易不示人。“这次把它们聚到一起,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浙江历史文化发展的历程。”

为了让公众更加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向公众开放了正在发掘的巫溪宁厂盐业遗址考古工地。巫溪宁厂古镇有千年历史,是我国早期制盐地之一。宁厂盐业遗址也是后续三峡大遗址保护项目。9日活动包括发掘工地现场观摩、考古调查分析以及宁厂古法制盐工艺的讲解,吸引了近百名群众参与。

9日,故宫文物医院迎来首批40名预约观众,这是故宫文物医院开放。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现场为观众进行了文物修复方面的知识讲解。他说,希望观众了解文物修复的科学性,体会到文物修复工作者崇尚的“工匠精神”。

“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全国非遗曲艺项目保护成果展9日在天津美术馆开展,展览囊括所有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属于全国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全记录”。

“此次展览引导公众深化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感知非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杨文说。

文化遗产,在百姓身边“活”起来

贴近百姓,唤起百姓参与,就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9日上午在广州南海神庙,丰富的展演拉开了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博活动主场城市活动的序幕。“波罗诞”千年庙会民俗表演、历史情景剧《如果国宝会说话》、非遗大师现场展示……观众们欣赏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

在长春,清脆的鼓声、旋转的舞蹈、传统的民族服饰,一场满族说部演出吸引了不少观众。满族说部是满族传承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主要讲述祖先历史、英雄史、家族中大事记。

“通过参观和体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让我们周末的文娱活动更加丰富,也让孩子从小能受到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长春市民于雪梅说。

9日,在广西桂林市西山公园,来自灌阳县的非遗传承人廖铭义现场展示竹编工艺,簸箕、竹篮、斗笠等精致的竹编制品,吸引了人们驻足观看。廖铭义介绍,竹编工艺包括起底、编织、锁口等工序,以经纬编织法为主,穿插梳、编、插、穿、套等技法,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

在杭州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市民不但可以欣赏到运河沿线的非遗文艺项目展演,而且可以观摩诸如清水丝绵 、竹笛 等传统工艺,还能品尝到嘉湖细点、粢毛肉圆、蜜饯等美食,演绎了一场古老运河的当代风情集市。

专家指出,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活动的形式日趋多元,除了通过非遗项目文艺演出、文化遗产图片展览等活动形式外,各种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项目也不断增加,这让老百姓能切实体会到文化遗产并不遥远。

融入时代,方能更好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是当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借助互联网,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方式变得更加生动。9日,一些地方的文博机构就通过 直播的形式,将文物修复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展现出来。

专家表示,在数字化时代,非遗文化不再是散落民间的“老物件”,而是可以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新事物”,文化遗产呈现形式更加立体多元,保护传承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云南,许多消费者通过“文化云南云”微信公众平台,就能足不出户了解非遗文化、获取文化资讯、预订文艺演出。云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涛说,这一平台不仅能让老百姓享受更加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也让 更了解群众的偏好和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 端菜”向“百姓点单”转变。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有新颖的方式打动人心,还要融入生活,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对于非遗来说,更是如此。

“住在古朴的徽派建筑当中,门前就是大片的油菜花田,古朴的木板桥下有溪水潺潺流过,空气清新混合着泥土味道,这就是我的梦里老家。”2016年,上海人马志刚租下江西婺源县思溪村的一栋老屋改建成民宿,从此在这里扎根。

我国之一个跨省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8年诞生,它以现存古村落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融于一体,整体保护传承环境,婺源县是其中三大区域之一。

“春节的板龙灯、中秋的稻草龙、丰收季节的晒秋……这些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果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进行,味道会大打折扣。”上饶市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揭凌峰认为,当下的婺源正是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美丽缩影。

对徽派建筑整体风貌的保护也带动了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俞友鸿是“徽派三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前是我们匠人单打独斗、小打小闹,零散修葺古民居中的一些花窗、门板等构件。如今随着县里对徽派建筑的整体保护,非遗技艺也有了生存的土壤。”俞友鸿说。

“融入时代、融入需求,是非遗传承的关键。”揭凌峰说,真正有生命力的非遗都是被时代所需要的。(记者袁慧晶、冯源、字强、刘黎恩、唐桂荣、赵丹丹、邵美琦)

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创新发展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