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抗击特大洪水详细介绍(1954年,扬州百万人民群众抗击淮河特

生活常识 2023-05-15 08:09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特大洪灾是在哪一年 1954年,扬州百万人民群众抗击淮河特大洪水

写在前面的话——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美丽的旋律,在中华大地上流唱了几十年,有考证指出歌中吟唱的这条美丽大河,就是沿岸膏腴,富甲天下的淮河。,淮河又是一首悲伤的歌,千百年来,它倾述着多少自然灾害和辛酸苦痛。

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公元前252年——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平均每3.7年就发生一次水灾。

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高达94次,灾害年份竟然占了98%以上。

淮河洪水出洪泽湖后一路归海、一路入江

淮河洪水出了洪泽湖之后,一路沿着苏北灌溉总渠流进大海,占了洪水总量的30%。

剩下高达70%的洪水,便顺着淮河入江水道涌进入大运河;经高邮、江都等沿线城镇一路南下,从三江营汇入长江。

,从历史上讲,扬州大地从来都是淮河洪水的受害者。

淮河洪水经入江水道汇入长江

在这无数次的大小洪水之中。尤以1931年的那场大洪水为最甚。当时,这场洪水波及了半个中国。

,当时由于 对内忙于围剿红色苏区;对外则应付日寇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哪里还有半点精力进行抗灾,结果导致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据统计,这一场大洪水直接导致死亡人数在40万到400万之间,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是20世纪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堪称“世纪大洪水”……

1931年淮河洪水冲进高邮县城

1954年,淮河流域又暴发了一场大洪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发生的更大一次洪水。当时,扬州作为淮河下游的地区,在这场大洪水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党和中央、江苏省委省 的领导下,百万广大干部群众与洪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胜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洪之战。

事后,国家水利部门的专家们经过多次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以洪泽湖30天更大流量统计,1954年的淮河洪水,等于或稍大于1931年的那场淮河世纪大洪水。

1954年淮河暴发大洪水

在本期《扬州红色经典》栏目里,心血管健康网小编就讲讲1954年,扬州百万人民群众抗击淮河特大洪水的故事。

1954年大气环流异常,雨带长期徘徊在江淮流域。进入7月连续普降暴雨,由于覆盖面积广,雨期持续时间长,导致淮河流域发生了40年一遇的流域性大洪水。

尽管淮河在解放后得到初步治理,但此次大洪水依然带来了严重灾难。位于淮河下游的苏中里下河地区,高宝湖、邵伯湖和大运河等各条大小河流水位暴涨,产生严重内涝。

新建成的三河闸水利工程发挥泄洪功能

在这场淮河大洪水面前,新中国成立后4年来修建的大小治淮工程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淮河上游修建的一系列大型水库和低洼地蓄洪工程,有效削减了洪峰。,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境内的洪泽湖,控制着淮河上中游的大量来水。

自1954年7月4日起,洪泽湖水位开始上涨,至7月底共有3次洪峰入湖。7月6日,三河闸全部开启,更大下泄流量为10700立方米/秒,超过设计流量泄洪2700立方米/秒。

当年扬州段大运河两岸遍地是洪水

与此,2万多人上洪泽湖大堤,铺设运土轻便铁轨、重点加固三河至蒋坝以北的河堤。沿百里洪泽湖大堤架设起通讯线路,并在重点险工要段架设照明电路,以便通宵巡逻大堤,随时查看险情。

8月15日,洪泽湖水位处于高峰期时,大风猛吹,洪泽湖大堤五里碑地段突然发生严重漏水,一时间形势十分危急。在场的数百名干部和民工们奋不顾身地跳下湖里进行堵塞,奋战十多个小时,终于排除了险情。

当年抗洪党员干部冲在之一线

苏北灌溉总渠在承接淮河大量洪水时,组织沿线2万多民工日夜守护堤防,由扬州、盐城、淮阴三个专区组成3个民工总队、28个工程队和82个基干民兵班,共计25万人,日夜值勤,巡逻险工地段。

,地处淮河下游的入江水道,早在7月初便提前拆除了高邮湖、邵伯湖区内和归江河道上的大小水坝,扩大洪水入江流量。做好了解抗击淮河洪水的一切准备工作。

洪水涌进扬州城用水车排水

8月25日,随着洪泽湖加大泄洪流量,高邮湖水位达到9.38米、邵伯湖水位也达到了8.78米,都是建国以来的更高水位。当夜,狂风暴雨猛烈,风力达到骇人的8级左右。

顿时,高邮湖里的涌浪超过2米高,猛烈冲击着大运河的老西堤。挡浪柳排和柳石枕都被巨浪打翻和打断,数百斤重的巨大树头随浪冲走,形势十分危急。

在 员的带领下,上千名护堤的干部和民工们纷纷跳进湖水里,用身体挡浪护堤;大堤上的人们则加紧施工,重铺挡浪柳排和柳石枕。一直坚持到风停雨住,大堤平安。就这样,在20多万防洪大军的奋力拼搏下,终于保住了运河大堤。

在洪水灾害发展至危急关头,采用堵塞通扬运河和串场河通向里下河区域一切涵洞的办法,虽使海安、泰县、东台部分地区30余万亩土地受淹,但却保住了苏北里下河地区1000余万亩高产稻田的丰收。夺取了抗洪防汛斗争的胜利。

干群一心奋力抗洪保家乡

,此次淮河大洪水给苏北地区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受涝面积达到695万亩;有63个区、413个乡受灾严重。

因灾死亡435人、伤491人,重灾民达到133万多人。冲坏涵闸122座、桥梁716座,倒塌房屋10.77万间。

仅扬州城区就有478户住家被淹,被迫转移的有358户,可见当时洪水有多大。

当地 人员划小船逐户救人

淮河水灾发生后,人民 积极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夜以继日与洪水搏斗。,还动员支援灾区。据不完全统计,扬州专区在抗洪期间先后转移安置灾民超过40多万人次,让受灾的苏北百姓们吃饭、饮水、穿衣、住房、治病等,诸般居家过日子的大小事均得到有效解决。

洪灾期间,用小船儿组成的水上流动商店的出现,有效满足了灾民们的生活需求。正如灾民们所说“乡村干部们给送来了米面、甚至连煤和蜡烛都送来。现在又有了水上流动商店,可就更方便了,人民 为咱们想得很周到!”

水上流动商店方便了灾民

灾民初步安置后,各级 领导灾民开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自救活动。组织灾民运输、捕鱼、养猪、养鸭等副业。各受灾区及时排出农田积水,使1299万亩地及时补种改种682万亩晚秋作物......历经5个多月的抗洪斗争,确保了里下河地区4000余万亩稻田取得好收成。

苏北、苏中地区遭此大水灾后,中央和华东局先后下拨救灾经费1940亿元(旧人民币,下同),加上部队、学校、工会节约捐献46亿元,共计1986亿元。江苏省 还拨放救济款556多万元,缓解灾民生活困难。仅江苏省就调拨给灾区口粮2亿公斤,占全省同期粮食供应总数的23%。

灾区人民展开自救

为帮助灾区群众及时解决春耕和夏种的困难,还调拨了大麦、大豆、玉米、高粱、花生、马铃薯、水稻等籽种4439.95万斤,基本满足了灾区种子的需要。还调拨牛草4250万公斤,粉豆子1000万公斤,毛竹334992担。帮助灾民解决缺草、副业生产、修房盖房等困难。

各级人民银行为支援灾民防汛排涝和缺种缺肥,以及生产上的困难,贷款1020亿元(旧人民币);各级公私卫生医疗机构普遍建立了巡回医疗组,1500多名医务工作者深入灾区和工地治疗灾民疾病。

扬州当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6.87亿公斤,超过1953年总产量。

洪水过后重修高邮挡军楼大堤

1954年抗击淮河大洪水中,苏北地区的防洪抢险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党委和 领导得力,万众一心战洪水的结果。

当时,党和 对淮河的防汛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级领导深入之一线指挥,险要堤段及建筑物都有干部分别负责指挥。在风大浪猛、堤段出险时,往往是干部带头跳入洪水中,群众紧跟在后面,千百人牵臂并肩以胸阻浪,坚持数十小时至连续日夜不息的动人情景,到处都有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克服当时运输条件十分落后的困难,在很短时间内便完成了非常艰巨繁重的防汛物资、器材供应的运输工作,为防汛抢险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洪水过后,扬州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治“淮”运动

在党和人民 的正确领导下,灾区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洪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绩。

1954年的这一场淮河大洪水,淮河全流域在遭受和1931年相同规模的洪水灾害后,损失反而比1931年大幅度减少,尤其是死亡人口仅为1931年的1%左右。

今天,当人们再回首淮河流域1931年和1954年间发生的这两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及新旧社会里老百姓遇到大灾之年时的不同遭遇时,不禁加额庆幸,感言有加

1、 领导的新中国与 统治时期的旧社会,两相对比真正是天壤之别,十分鲜明。

2、淮河的治理与不治理;真心治理与敷衍了事,其结果大不一样。

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位于洪泽湖三河闸上的镇水铁牛,正在警惕地守护着洪泽湖大堤

1954年淮河大洪水 91年淮河特大洪水波及范围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