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阴历吗(还在说自己过阴历吗?你怕是穿越来的吧?)
阴阳历在古代用于指导 还在说自己过阴历吗?你怕是穿越来的吧?
前两天小陌分享了一下公历二月背后的故事,在浏览时看到文章的相关推荐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在大家似乎仍然更习惯采用阴历这样的说法。
app上相关推荐的截图,显而易见,大家更倾向于采用“阴历”这种说法
这也让小陌想起在数月前的公考复习中,这个知识点也曾作为考题出现过,问我国的农历是属于哪种历法?对于常将“阴历”挂在嘴边的人来说,这个就是初看送分题,实则送命题的典型代表了。那么,来做出你的选择吧!你觉得答案是?
17年浙江省考出现了这道题,关于农历究竟属于?
从历法的分类和制定依据说起
我们先不公布答案,来讲讲历法具体有哪些类别。在上述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内容,包含常说的“阴历”,“阳历”,以及像两者杂交而成的“阴阳历”和“新历”,除一个外,皆是历法的类型。
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天空充满了想象和向往,相比于太阳的光彩夺目,不能直视(精彩的日环食刚过去,相信大家也get了很多科学观测的 ,是万万不能拿裸眼去看太阳了!除非你不想要这双眼睛了)。装饰在黑色夜幕上的星星,似乎更让人垂怜,它柔和的光芒引导着人们的视线,不能移开半分,而日积月累的观察,也让人们从中瞧出了不少门道,用于服务自己的生活,,也包括历法。
而其中我们的卫星——月球,人们更是抱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愫,诗人们常常借以咏怀,诸如耳熟能详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而这个“阴晴圆缺”,且每隔固定时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规律便成为了一个极好的计时参照。这就形成了太阴历,简称阴历,是相对而言,十分古老的历法种类,以月球作为首要的成分,将一个朔望月(即月亮运行一周期,表现为月相的一个周期变化全程)作为历月的长度的历法。
阴历以一个月相变化为周期
看到这里,你会想,诶,农历的初几初几不正对应于月相的变化吗?这就是其迷惑性所在了。
我们接着讲阳历,全称为太阳历,顾名思义,便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现行的公历,就是一种太阳历。它以回归年为一个基本单位,跟月亮就没半点关系了。而通过现在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以地球绕行太阳公转为依据,绕行一周便是一个回归年,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形成了春夏秋冬,所以阳历通常具有鲜明的季节特性,与气候变化周期相吻合,利于农事。
地球公转形成四季
这里,你是不是又想起了什么?我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是不是有着强烈的农事指导意义?好了,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是将两者协调并用的阴阳历。人类在最初是靠打猎、采集野果,即获取大自然中本就有的物质为生,后来在驯化了一些动植物之后,才开始渐渐在某一地方定居,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耕耘生活,农业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既无法抛却对月亮的执念,又希望历法得以指导农事生产,于是,阴阳历便应运而生。
我们使用的农历便是一种阴阳历,而其名字便是取自其能够指导农事之意。(划重点,考试要考)
常见的农历本子,上面罗列了各种内容
两历法有何区别?
鉴于大家习惯于将“农历”说成“阴历”,所以这里,就重点来说说“阴历”与“阴阳历”(主要是我们的农历)的几点不同。
,自然在于其参照的区别,前者主要看月相,而后者则兼顾气候变化,这也是其不同的根本所在。
在一些具体的表现上
两种历法皆有置闰,即历法中对差值的适当处理(主要是因为天体的运行周期并非整数,将多余部分 到一处,选择恰当的年份或月份放入其中)。“阴历”由于只看月相,所以,它调整的只是几个月所多出来的日子,置闰的方式,与公历类似,采用闰日。而“阴阳历”由于要兼顾公转周期,这里我们可以计算一下,农历一般一个月是29天或者30天,十二个月的话,即使都是大月,也只有360天,但这肯定是不科学的,因为月相的周期是29天半多一点,所以月的平均天数应当是要符合这个月相周期的。处理这种矛盾的方式,就是插入闰月,对,就是我们刚经历的那个闰月。
有闰月就已经不再是阴历了呀
两种历法都有大小月,阴历是相间设置,这个和公历最初的设置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大月然后一个小月,主要是比较规律,便于记忆。而阴阳历呢,则采用更为科学的做法,一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是计算所得,所以,你可能会看到农历中连着几个月是大月,或者连着小月的现象,这都是正常的。
阴历大小月规律排列,而阴阳历则是不定的
,阴历由于只关注月相,虽然一年也是十二个月,一年仍与公转周期要差十来天,所以一年年积累下去,就会使得各月份在四季的对应中尽数上移,时间久了,甚至会夏秋倒置,真的出现六月飞雪这样的状况(,这不是因为气候反常,只是所用历法不够科学罢了);这一缺陷在阴阳历中则正好被补足了,因为照顾到了公转周期,虽然采用闰月的方式,使得闰年比平年要多三十来天,还是能够基本符合四季时序的。就像我们通常都是在冬春时节过年,不是吗?
所以当别人说六月飞雪的时候,除了气候反常,你还得考虑一下是不是因为当地采用了阴历这种罔顾四季的历法。
,还有一点。有人说呢,两者在历月上也有区别。阴阳历的月首在“朔”(朔望月的朔,就是我们看不见月亮的那天),而阴历的月首,则是新月始见的日子(就是刚刚能看到月亮的那天)。这放在现行的两种历法上,是对的,比如现行的回历就是以新月始见为月首,而农历就是以朔日为月首。
(不过,有一个说法存疑,就是我国古代是否使用过阴历,以哪一日为月首。因为“朔”这个字,其实出的较晚,然后比它早的,在甲骨文中有一个“朏”字,念“翡”(对,《山海经·中山经》中有一兽的名字,也是这个字,不过念“佩”,是一种狸状的小兽,有一条长长的白色尾巴,据说拿来当宠物饲养可以消除忧虑),是新月初见的日子,所以就有人据此推断,我们古代的每个月的之一天在新月初见。似乎也很好理解,像月初如此重要的日子,才配有自己的名字,我们总是掐一些重要的节点,而对于无关紧要的就随便填上一二三四。不过,张闻玉先生在其《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一书中认为这是不对的,不能单凭造字来做出推断,就像日中有点,得出古人那时已经观察到太阳黑子一样。他认为我国自上古以来所存历法,都是以朔为一月之首,而且是自有文字记载始,一直使用阴阳合历。因为表述较少,小陌涉猎不多,不敢妄断,而其中是否有别的隐情,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插楼关于读音去复核了一下,第五版古汉语常用字典(就是新华书店里那个绿封皮软装的)里面是采用了“翡”的读音,书是2019年的版次,而上面说的“佩”是标注在06年的版次的徐客老师编写的《山海经》中,所以还是以新出的字典上的为准。
虽然很多古老文明在最初都使用过阴历,可是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目前仍在使用的已经非常少了, 教的一些地方还在使用,不过也是不单纯地使用阴历,而是和阳历一起使用,阴历主要在宗教祭祀上起作用。在民族融合的大学校园中,你身边可能就有一些信徒,可以观察或者询问一下,像“古尔邦节”这样的节日,是不是季节不太确定?每年过节的时候,还是办得挺盛大的,小陌虽然常年混迹寝室和教学楼、图书馆,也对此有所耳闻。
肉孜节也是回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同样寒暑不定。
区别差不多就这些,农历其实是种阴阳历,后面可别再说错了呐,孩子们耳濡目染,万一就在考试中摔了跟头就不好了。
农历小叙
虽然听着名字,似乎和雅致沾不上边,农历背后的内涵其实非常丰富,足以让你骄傲地挺起胸膛。
历法在最初除了计时之外,还是服务于祭祀统治等的事宜的工具,在某些方面会带有一点神秘色彩。那个时候的纪年等主要依观天象来调,所以存在诸多不甚合理的地方,到了战国初期,出现了四分历,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历法,而后经过长足的发展,才形成今天的样貌。
农历中我们说得最多的可能要数二十四节气和干支属相。节气常常与公历的日子连在一块,会不会有人觉得它是公历的附属呢?且来看看这个。
据记载,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古时候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土圭”的工具通过测定日影来定春秋分和夏冬至,然后根据太阳位置以及气候变化划分出其它的节气。到了刘安那个时候,二十四节气就已经被完整地记入了《淮南子》之中。而《太初历》则是率先将节气纳入其中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将全年划分成二十四段,每个节点命名,皆有其含义
昨天,我们正好度过了今年的夏至,在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过了这一天之后呢,白天就渐渐变短了,直到冬至的来临,又开始变长。古代有夏至三候的说法“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其实讲的就是阴生阳衰。
在历法的演进过程中,还有很多小故事,譬如那个祖冲之(大家比较熟悉的大概是他算圆周率的故事吧),在当时测定了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长度,就已经非常精确了,前者和现在的值差了50秒,后者差了不到1秒。他依此做出了《大明历》,而比他精确的儒略历要到700多年后才出现。
而东晋的虞喜亦是凭着一双肉眼,瞧出了岁差,就是由于地轴运动而使得回归年比恒星年要短的现象。这不仅需要精准的观察力,还得具备一些不受制于常规的想法。
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限于篇幅,小陌就不在这里扯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吧,我们下回见。
农历以前是叫“夏历”的,我看评论中还有一些“殷历”的说法,小陌是没怎么听过,可能是地方上的一些说辞。喊“夏历”呢,其实并不是说使用的是夏朝的历法,这个夏,是指采用了夏朝的建正方式,顾名思义,就是把正月放在哪里。然后,依据这个建正的不同,历史上也有殷历和周历的说法,就是采用殷商时期和周朝的建正方式。暂时就补充这些,因为文章本来就很长了,而且大部分都是历史相关,感觉不是我的领域了。后面如果内容比较多的话,再来系统地说说吧。
参考资料
2017年浙江公务员省考试题
《简明天文学教程》
《古代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山海经》
#农历# #公务员考试# #阴历# #闰月# #阴阳历#
我们平常过的是阴历吗 以前的人都过阴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