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岛石像是人造还是天然形成(复活节岛石像并非一朝覆灭,“

生活常识 2023-05-15 08:07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阿sue做黄金饺 复活节岛石像并非一朝覆灭,“龙山-二里头”前后是两个世界

4月13日,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传学院博望报告厅里“纵论考古与人类文化交流”的论坛中,国际知名植物考古学家、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系教授傅稻镰(Dorian Q Fuller)著名景观考古和欧洲史前史专家,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院长汉密尔顿(Sue Hamilton),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弛,分别作了《丝绸之路上的农牧先驱4500-3500年前欧亚大陆交流的考古证据》、《复活节岛的雕像时期考古学(公元1200-1600)纪念碑性、环境变化、复原力与活态遗产》、《考古学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龙山-二里头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大改变》的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现场

欧亚大陆的联系在史前因食物交换发起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教授傅稻镰(Dorian Q Fuller)通过距今4500-3500年前跨欧亚大陆的考古学证据,回顾丝绸之路农牧业的前身。“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通过贸易连接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帝国与中国的汉王朝,而史前时期中国与‘西方’(通过中亚到达印度、西亚)之间的连接则是食物交换。在人口集中的肥沃河谷地区之间,不同饮食传统区域之间的作物和家畜通过这条线路得以传播”。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系教授Dorian Q Fuller(中文名傅稻镰)作学术报告 陆航/摄

傅稻镰认为,欧亚大陆东西方的联系和文化交往并不是以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代表,而是在4500年前,由青铜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东亚和印度的先民发起。这种早期的联系并非直接贸易联系,而是间接的、以食物交换和传播为主的联系。例如谷物、家畜和栽培瓜果等。越来越多的植物考古学证据表明,印度和西亚的农业多样化是与原产于中国的谷物传入与接纳有联系的。同样在中国,农业多样化过程中,来自于西方的农作物与家畜不断适应当地的农业和饮食传统。

1960年吐鲁番阿斯塔那339号墓出土的唐代饺子

例如中国并没有接纳小麦 烘焙的面包,而粘性的粟也没有在中国以西的区域传播。公元前1900-1600年,中国原产的粟、粳稻和桃、杏等到达了印度西北部,而粟在公元前2300年到达了哈萨克斯坦地区。这就形成了一个以中介贸易为途径进行远程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些新的联系促使兼营小规模农业的游牧人群在中亚的发展。这些游动于边界地区的人群和社会组织的成长,以及城邦化的发展,共同支持了这一时期文化和技术创新的传播 。

“不同的新石器传统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食物加工传统、通过获得新的物种达到了农业的多样化。面包文化向东进入印度河流域,向西进入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和埃及,食物的全球化展现了处于不同区域之间的小规模社群通过食物交换连接不同文化” 傅稻镰说。

复活节岛采石场并非突然遗弃,雕像是被小心拆除的

拉帕努伊岛(复活节岛)以其石雕像而驰名于世。岛上约有1000座以上的巨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城遗迹。拉帕努伊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该岛形状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组成,位于波利尼西亚大三角东部的尖端,很小,很偏远,是最与世隔绝的岛屿之一,离有人定居的皮特开恩群岛也有2075 公里距离。荷兰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于1722年的复活节发现了这个岛屿,1888年被智利吞并。18世纪与欧洲接触之时,拉帕努伊尚处于酋帮社会。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院长汉密尔顿(Sue Hamilton)教授通过DNA、语言和宇宙学等方面研究拉帕努伊先民与波利尼西亚间的文化交流与关联。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院长汉密尔顿(Sue Hamilton)教授作学术报告 陆航/摄

现今的拉帕努伊岛上是一片草原,没有任何高于3米的树木。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本地的动植物十分贫乏。植物学家在岛上只发现了47种土生土长的高等植物,大部分是草本、蕨类,只有四种矮小的灌木。20世纪中期,在拉帕努伊岛的湖泊沉积物芯中发现了古树孢粉和被鼠啃食的棕榈坚果。对花粉沉积物的分析表明,在本地人垦居时发生大火以前,岛上有树木和灌木,其中包括大智利棕榈树(Jubaea spectabilis)。

拉帕努伊岛雕像

考古学家在2012年3月的时候完成了对拉帕努伊岛雕像的考古调查和盘点。盘点出了包括完整(相对于完整)雕像,头部,躯干,碎片,形状块,共计1,300块整体雕塑物品。大约有150个雕像被埋在斜坡上的肩上火山。考古调查发现岛上存在3个明显的文化期。早期有在塔海(Tahai)、维纳普和阿纳克纳的大石台,在中期有意毁坏和丢弃石雕像,所有大石台全部重建,大石台内建造了墓室。石雕像的体积越来越大,高度大多在3~6米左右,立在石台上的更大石像约10米高,由一整块石头雕成,其顶上的“普高”(帽子)约有11吨重。现今仍然矗立的更大石雕像部分埋在石场下面很深的淤泥中,约11米高。未完成的更大石雕像约21米高,背部靠在岩石上。经考古证实的一些传统表明,这些石雕像代表死后被奉为神的一些重要人物。

戴着火成岩质帽子,原型是波利尼西亚酋长的头饰。镶着珊瑚质眼睛的石像的复原模样。

考古发现当地的火山采石场似乎是突然被遗弃,留下许多未完成的石像。中期石雕像都是用拉努·拉拉库火山口湖岩壁中特有的黄灰色凝灰岩制成。在火山口碗形地带内外,散布着许多未完成的石雕和数以千计的粗糙石块,这证明雕刻工作突然中断。“移动超过14吨重的雕像需要用树吗?雕像时期树木消失是生态灾难?毁林是问题所在吗?生态灾难造成社会动荡?” 汉密尔顿(Sue Hamilton)教授通过分析雕像“帽子”的石料来源普奈帕乌火山-红色火山渣采石场、掩埋的道路、特殊的沉积物和雕刻品、雕像采石场、废弃的工程等,关注于 “倒塌”的简单化与景观的适应性和社会构建,试图揭示该岛的社会变迁。“改变而不是瓦解,雕像是被小心的拆除”。汉密尔顿说。

拉若廓火山的一个斜坡,有一些石像没有被运出去就被丢弃在这里,有的甚至还没有与石床分离。

中原社会凭借地理优势在文明发展中后来居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讲述了中国考古学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历程。中国环境的多样性导致文化的多元、多源现象,进而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意味着其背后的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的多样性,以及“多元一体”趋势。他认为,在中国各地社会文明进程的折冲中,中原社会凭借地理优势后来居上。“中原社会在其文明化进程中,广泛但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了周围文明技术、思想、制度等各方面的成就。中原社会奠定了以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赵辉说。

“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前后的中国乃是两个世界

“新石器时代中国核心区域在2300-1500BC期间的衰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历史阶段。对随后中国青铜时代造成的影响,目前难以充分评价。”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教授张弛认为,历史上造成人口的大量下降、社会文化衰落往往是出自气候变化、移民、疾病、饥荒和国家灭亡等多种原因的 。历史时期社会人口大量减少、文化衰落均与疾疫流行和社会动乱相叠加有关,特别是在所谓“全球化”最初形成或加强的时期尤烈,极端的例子如地理大发现时期美洲原住民人口的急剧减少以及中世纪游牧民族加速流动带来的黑死病爆发。原来相互隔离的区域间,因农业人群病毒交换所造成的疾疫消灭过彼此大量的人口。在“青铜时代全球化”形成的时候,农业区的各种病毒如鼠疫就携带在从黑海向东扩张的彦那亚文化人群中,也发现在萨彦-阿尔泰地区的阿凡纳切沃文化人群中,这支文化正是目前所知迁徙至新疆北部地区最早的欧罗巴人,随后来到新疆的安德罗诺沃文化人群也同样携带有这类病毒。

二里头遗址发掘现场

张弛认为,没有青铜时代全球化带来的冶金术、麦类作物和食草家畜就没有中国的青铜时代,没有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转变也就没有三代的历史。传说中的夏代崛起于晋南,先商先周文化一个来自冀南一个来自西北,分别出自北方、燕辽和西北文化系统或至少是半月形地带与中原交界处,按照李零的说法,三者都“大有胡气”。而不论出自何种原因,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地缘关系得以形成的另一方面,即新石器传统核心区域的衰落同样值得重视,“试想如若不然,夏代王权国家的东南还有龙山、石家河、良渚文化的青铜时代后续王国,神州何处是中原也许就另当别论了。”张弛说,从地缘关系上看,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历史乃至东亚历史的一个关键时段,此前和此后的中国乃是两个世界。此前中国的世界体系在东亚,东亚的文明中心在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在这里成长起来了庙底沟二期、大汶口、石家河和良渚文明。这些文明曾四处拓展至西北、东北、西南和华南,并持续影响了中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此后中国的世界体系一变而成为欧亚,原来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在核心地区衰落,处于欧亚接触地带的半月形地带兴起。

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内出土的玉钺 。

张弛认为,在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500年之间,即龙山—二里头时期,中国以及欧亚大陆的文化和两者之间的社会地缘关系发生了如下三个变化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二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三是青铜时代全球化开始形成。龙山—二里头时期之后中国的世界体系从东亚一变而成为欧亚,原来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在核心地区衰落,处于欧亚接触地带的半月形地带文明兴起,在与豫西和晋南这一唯一没有衰落并保存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复杂社会的区域互动中,形成了随后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文明新格局。

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文化。高16.5、宽11厘米,1984年偃师二里头Ⅵ区11号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本文原标题为《中英考古学家纵论考古与人类文化交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陆航),小标为编者另加。

复活节岛石像比你想象中还要大 复活节岛石像在看什么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