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元宵书法作品(苏轼元宵作品)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思 唐代最有名的一首元宵诗,作者是苏轼先祖,前两句包含一个成语
提起元宵节的诗词,我们一定会想起两句千古绝句,一句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另一句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为元宵诗词,这两首词非常经典,可是,在唐代,有一种元宵诗词,不逊于欧阳修和辛弃疾,被称为元宵诗中更好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描绘的是神龙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洛阳观灯的景象。
据刘肃《大唐新语·文章》载武则天时,正月十五夜京城大放花灯,观者人山人海,数百名文士赋诗纪事,当时,以苏味道、郭利贞、崔液三人所作为绝唱。,郭、崔二人所作,人们早已淡忘,唯有本篇传诵不绝。
诗中描写了洛阳市民元宵之夜的欢乐景象。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
我来细看这首诗。
四面八方,天地上下的灯都合在一起,一片灯火辉煌。平时禁行的星津桥开禁了,四处都可以通行。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统观全诗词采华艳,绚丽多姿;而音调和谐,韵致流溢,有如一帧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一首诗看尽唐人元宵习俗一首诗,40个字,却包含了3个唐人过元宵的习俗。
点灯,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 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不宵禁。 古时,唐时,京城每天晚上都要 ,对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这一天,没有管治安的金吾尉来催你快点回家,可以好好乐一乐。
女性出游。上元节是一个特殊的节日,平时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孩子们也可以出来赏灯了。
女子歌落梅,男子骑马来,这是一个萌发爱情故事的节日,所以,元宵节就是古代的“情人节”。
一首诗,衍生了一个成语首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一展洛阳彻夜灯火辉煌的景象。
从此,“火树银花”成为了一个成语,专来形容元宵佳节时,绚丽璀璨的灯光和焰火。
这一句为后世赞赏。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首句“东风夜放花千树”也有这句诗的影子。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价“火树银花合”,浑然一气。
苏味道是苏轼的先祖苏味道是唐代武则天时的诗人,赵州栾城人,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二叫做苏份,他在眉山县(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就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三人并称“三苏”。
对于祖籍栾城,“三苏”一直念念不忘,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经常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苏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写道“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启贤堂内,还供奉着眉山苏氏始祖——唐凤阁鸾台平章事苏味道的画像。
这首《正月十五夜》,特别有画面感,隐娘每次读的时候,眼前仿佛就梦回大唐上元,梦回那个璀璨绚丽的夜晚。
今天是元宵节,隐娘送你这首诗,愿你如诗中一般拥有璀璨风华,愿你如诗中一般欢笑安康。
苏轼元宵作品 宋代有哪些诗人写过元宵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