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保护理念(中国古代石窟保护现状)

生活常识 2023-05-15 06:24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基齐尔千佛洞地下水控制初步调查研究中国石窟的保护理念是如何演变的?

最初,只关注精美的壁画和塑像;现在,把开凿的崖壁、山体,周围的河流、植被,都与洞窟视为一个整体

中国 上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的石窟保护观念萌发于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它经历了战争年代的初步尝试和新中国成立之初艰苦条件下的起步,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在新世纪高度重视文化传承的环境下不断完善。

石窟包括石窟寺、石刻等。随着文化遗产的发展,人们 美国对它们的了解正在加深。起初,人们只关注精美的壁画和雕像,简单地将石窟视为珍贵的艺术品来欣赏和保护。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文物价值的研究和鉴定,石窟的历史见证价值、选址和发掘的科技价值逐渐被认识和重视。如今,石窟被视为一个整体。发掘出来的悬崖、山体、周边河流、植被,连同洞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遗产,具有文化价值、文化意义、社会效益和时代价值。对保护对象认知的改变也导致了保护思想的改变从单纯的复制保护艺术品到保护石窟,再到现在将石窟及周边景观环境纳入保护体系。

通过100余年的保护实践,保护程序、价值观、技术手段都逐步完善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石窟保护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石窟保护管理体系从无到有,保护项目从少到多。对石窟寺这一特殊类型的佛教遗产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保护尝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几乎每10年就有一次创新。20世纪40、50年代,莫高窟建立了简易看护制度和沙墙,初步实现了 不塌不漏。石窟的。20世纪60年代,莫高窟的加固工程是之一个受到国家级重视的大型保护工程。通过增设挡土墙,保证了莫高窟的稳定性和参观管理。20世纪70年代,龙门路舍那大佛和云冈三年加固工程尝试了化学灌浆法,拉开了 营救与救援。保护。的 。喷锚支护;80年代由麦积山保护工程首创,是当时更先进的技术之一,并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对许多石窟保护加固工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0年代,龙门、大足石窟得到保护,为改善石窟保存环境做出了贡献。

进入2000年后,随着保护项目种类和数量的丰富和增加,保护的理念已经在摩崖、造像、壁画、洞檐、环境等各个方面得到实践。正确的保护程序,完善的保护价值,更丰富的保护技术,都是现阶段石窟保护取得的进步。这些做法不仅保护了中国数十处重要的石窟寺和摩崖石刻,而且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依据和证据。的遗产保护理念。

从思想萌芽到普及、繁荣和创新,中国石窟寺、石刻保护可分为多个阶段

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可以说是 意识形态的萌芽与发展。中国石窟保护。当时,外国人的探索和考察 了中国人民。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渴望为中国做出贡献。美国自己的传统和文化。1930年,当梁思成先生在东北大学教《中国雕塑史》时,他向许多外国人学习。研究材料,不禁感到 日本 的传统菜是大盘菜,和关.为我们的南车写文章。而且中国人的文字都是错的,能无罪吗? 此后,1933年,梁思成、林、等赴大同考察古建筑和云冈石窟,并撰写了《文选》

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营造学社、以考古学家夏鼐为首的西北调查团、大足石刻调查团等工作依然熠熠生辉。1942年,在于右任的呼吁下,敦煌艺术研究院作为之一个石窟保护机构成立。被敦煌艺术倾倒毅然回国的爱国艺术家常书鸿担任导演。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常书鸿先生带领有限的几个人,完成了清理窑洞积沙和筑墙的工作。虽然简单,却是 保存或保留给后代看。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的30年,可以称为保护思想的初步确立阶段。1960年,新中国之一部综合性文物保护法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公布,明确规定 维修保养时必须严格遵守恢复原状或保持现状的原则。 , 保持现状或恢复原状。成为这一时期包括石窟保护在内的主要思想。

现阶段,石窟的保护是以 营救与救援。并基本遵循 主要是保持现状,并试图在小范围内恢复原状 ,主要解决石窟的结构稳定性问题。1963年至1966年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工程,1971年至1986年的龙门路舍那大佛保护工程,1974年至1976年的云冈石窟加固工程,都是重要的实践代表。另一方面,无论是龙门大佛的保护,还是云冈石窟的加固,都创造性地使用了环氧树脂等化学加固保护手段。云冈 标准普尔。围岩裂隙注浆加固技术;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见证了石窟科学保护尝试的开始。

改革开放后,石窟寺和石刻的保护思想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随着《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不改变文物原状。被确立为我国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等国

际遗产保护的理论、经验也逐渐引入。这一时期,在石窟基础测绘研究上,随着对偏远地区石窟调研、测绘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关于石窟的图书资料出版成果大大丰富,不少成果还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在保护工程方面成果更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50年内的石窟保护工程,有85%以上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完成的。专业保护队伍也不断扩大。在古建筑和石窟寺保护专家余鸣谦,我国岩土文物保护学科奠基人、石质文物保护专家黄克忠,中国首个文保博士、敦煌研究院原副院长李最雄和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领军人物、“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这些学者的努力下,中国逐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石窟保护道路,中国特色的保护原则和科学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1986年至1992年,在维护中出“远看差不多、近看有区别”等中国特色石窟保护原则的乐山大佛前期研究和危岩加固工程,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实践代表。敦煌莫高窟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大大加强了在石窟保护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

2000年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窟寺、石刻保护进入到了繁荣、普及与创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保护敦煌莫高窟第85窟壁画、建立白鹤梁题刻水下博物院、大足千手观音保护工程、千佛崖保护性设施研究及试验工程等重要工程开始实施,相比之前,“原址保护”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对待文物本体的态度更加谨慎,保护程序更加严谨。工程中围绕“真实性完整性”“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等原则产生的争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些都是石窟保护思想发展和进步的见证,也体现了石窟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到抢救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随着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敦煌”为代表的展示利用工程,能够使千里之外的人们获得真实的遗产体验,也反映出石窟寺保护、利用与传播“三位一体”新目标的建立和探索。

(作者吕宁,为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高级工程师、博士,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工程师,多年从事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实践。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思想史”成果)

中国石窟寺“家底”摸清(延伸阅读)

本报电 (记者赵晓霞)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最新结果显示,全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共计598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8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85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3361处,另有新发现635处。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全面推进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深化多学科合作研究模式,推进重点区域重点石窟寺考古,推动重点石窟寺考古资料发表和成果转化;建设国家石窟寺资源数据平台,分级分类开展石窟寺保护,提升石窟寺科技支撑能力,推动石窟寺预防性保护和防灾减灾,打造石窟寺安全创新体系,守护石窟寺本体安全,实现石窟寺保护、研究、科技互联互通。,融合整合石窟寺资源,推动重要石窟寺展示提质,促进石窟寺更好融入生活、服务社会,拓展石窟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流失石窟寺文物追索返还;培养专业队伍,持续加强石窟寺人才培养,加强机构建设,健全国家和区域两级石窟寺协调保护研究机制等。

列入世界遗产的中国石窟(链接)

截至2021年,中国共有8处石窟寺、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属于6项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项目。

● 1987 莫高窟

● 1996 峨眉山-乐山大佛(乐山大佛)

● 1999 大足石刻

● 2000 龙门石窟

● 2001 云冈石窟

● 2014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麦积山石窟、彬县大佛寺、克孜尔千佛洞)

为乐山大佛开出“治水药方”(链接)

石窟保护是一个动态过程。近日,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为乐山大佛石窟“会诊”。经过现场勘查后,专家一致认为,乐山大佛最主要“病根”在于水患。治理内部裂隙、防风化、用什么材料修复、是否建立遮挡以及游客承载量极限等都需要系统规划、分步落实。

由于气候潮湿、雨水多、依存岩体性质等因素,乐山大佛的水害、生物病害、风化病害、修复层开裂剥落等问题突出。1914年以来,乐山大佛先后进行了7次较大规模的表面修复。但都没有系统性地从根源上解决保护难题。(据新华社客户端)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古代石窟保护现状 石窟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