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珅后人现状(和珅的家族背景)
满洲在现在哪里?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现在仍保留先祖传统
大家所喜爱的《甄嬛传》中有一为人津津乐道的名场面。皇帝执意要迎甄嬛回宫,深夜与皇后商讨封赏事宜。
皇帝赐甄嬛满族大姓钮祜禄氏,将她从原来下五旗的汉军旗出身抬旗为上三旗中的镶黄旗。皇后震惊之余极力阻拦,因为镶黄旗是八旗之首,是最尊贵的一支。
好巧不巧,我们熟知的清朝“巨贪”和珅也出于钮祜禄氏。但他出身下五旗中的正红旗,跟甄嬛原型的孝圣宪皇后自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我们在清宫剧中总能看到跟“八旗”有关的词汇,虽然剧中未有详细介绍,但我们可以察觉这与清朝统治阶层的等级次序紧密相关。
那么“八旗”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划分的呢?那些曾经位列八旗的家族,他们的后代现在怎么样了呢?
八旗由来
“八旗”是一种制度,是清朝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我们都知道清朝统治阶层的民族是满族,但其实满族有着一个更为我们熟知的名称——女真族。女真族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北方民族。
因为他们的生产活动需要以群体为单位进行,便建立了一个多人集体为一组的牛录制度,指挥的组长叫做牛录额真。
明朝末年,女真在对外征伐和防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沿用了这一组织形式。清太祖努尔哈赤将多个牛录编为一个新单位,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标识和向导,成为“旗”。这便是八旗制度的前身。八旗制度保留了牛录的生产性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架构。
明万历二十一年,八旗还只有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这四旗。随着努尔哈赤推翻明朝统治的队伍不断壮大,到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又增设了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这四旗。
八旗所隶属的军民平时从事生产活动,战时便戎装上阵。至此八旗制度的规模和职能已经基本定形。
在反明的队伍中,不止有满族人,还有汉族和蒙古人。一开始努尔哈赤是直接将征服的汉族人和蒙古人编入原有的八旗管辖。
后来清代的统治者又设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扩充和完善了八旗制度。
在清天命十一年到顺治五年这二十二年中,八旗的旗帜颜色曾因皇权争斗纠纷而发生过变动,不过颜色改变范围不出这八色中。
可见八旗之间的尊卑等级是十分森严的,这种以不同颜色旗帜规分高低贵贱的方式,深刻植根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
八旗一开始并无高低之分,一开始只有镶黄旗是属于皇帝一人统领的。清兵入关前,皇太极为加强君权,收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为自己统辖。
从此,皇帝控制的这三旗位置变高,也就是后来我们常听到的“上三旗”,剩下的就是“下五旗”了。
顺治时期,上三旗为皇帝亲领,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由诸王和贝勒掌管,驻守京师及各地。后来随着君权的不断集中,下五旗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也听从皇帝了。
子弟兴衰
那么是不是清代所有的人民都被编入八旗当中呢?答案是否定的,八旗是清代的特权阶级。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说法来分清关系清朝的满人不一定是旗人,但旗人也不一定是满人。
因为清朝是有满蒙汉共二十四旗的,旗人一般都是承当年身列八旗的祖先荫蔽,才能享有旗人身份,靠自己奋斗被抬旗的案例少之又少。清朝的社会地位中,旗人高于普通满人,满人高于 。
身在八旗的人就被称为八旗子弟,他们拥有服役于自己家族的奴仆群体,也就是清宫剧里常说的“包衣”。
包衣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身份低贱,实际上他们也属于八旗阶层的一部分,吃穿用度都比平民好上许多。属于皇帝的上三旗就是我们熟知的“内务府”。
八旗作为有军事目的建立的制度,其成效是有史可鉴的。清兵势如破竹横扫了垂朽的大明王朝,正是最早的八旗子弟们骁勇善战,开疆拓土的功劳。
也正是光辉炳耀的开国之功,他们的子孙大部分能够蒙祖上福泽顺利地进入仕途,领着官衔拿朝廷俸禄,几乎世代衣食无忧。
但随着八旗子弟家族的不断繁衍,需要的开支越来越庞大。加上后来浸泡在骄奢淫逸的子弟们渐渐无所作为,不但不能重显先祖的风采,更是仗着旗人地位在官场 ,在民间鱼肉百姓,渐渐蛀空了清王朝的粮仓和骨架。
随着世代的递嬗,许多八旗子弟也渐渐失去了原本养尊处优的生活。长期游手好闲,张嘴等吃的他们发现要靠劳动和智慧去谋生原来是一件如此艰难的事情。
虽然有不少旗人也选择了重新奋斗,但大部分旗人都不屑于劳碌的生活。
等到清末,清王朝被外国侵略者炮火攻打的屈辱岁月,八旗子弟再也不能实现清初作为军队编制的作用。
两次 战争的惨败见证了八旗子弟的无能。这也是为什么清王朝开展洋务运动操练新军,但一支高战斗力的军队的建成又岂是朝夕之功,甲午中日战争予以风雨中飘摇的清王朝痛击。
八旗子弟就此消失在历史烟云中,但如今我们重拾历史的碎片,仍能找到他们后代的踪迹。
和珅其人与后代
《铁齿铜牙纪晓岚》是大家热爱的经典影视剧,但真实历史上的和珅并不像演员演绎得那么让人又爱又恨。
和珅是清朝中期著名的权臣,也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巨贪。“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是和珅在被抄家搜出白银八亿两时,民间的惊叹谚语。
要知道即使在乾隆盛世这个清朝最富足的时期,清廷每年税收也不过七千万两。和珅藏匿的财产相当于清廷十五年的税收,震惊朝野。
和珅在乾隆后期独揽朝中权势,翻云覆雨。他用尽奸诈的手段铲除那些反对他的人,又利欲熏心大肆敛财,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
天理昭昭,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报应。大家或许会好奇,犯下如此滔天的罪行,不应该株连九族吗?和珅哪来的后代呢?
和珅共有二子二女。其中次子年幼夭折;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帝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嘉庆帝自是不愿让公主受到波折,和珅长子因而逃过一劫;长女嫁给了康熙皇帝七子淳亲王允佑之孙贝勒永鋆;次女嫁与成都将军观成之子贵庆。都算入了高权富贵之家,也未被父亲牵连。
除了姻亲关系,嘉庆帝亦然不想牵涉众多的和珅一案被扩大危及政局稳定,因而免去了和珅子女连坐。
但即便皇帝开恩至此,和珅的血缘终究也没有沿传下去。家中突逢巨变,仅剩的一位长子和两位女儿都因抑郁而早早与世长辞。
和珅长子之妻固伦和孝公主因心中有愧抱养了一个叫福恩的孩子,算是当做和珅家的后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和珅后代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他的后代,但毋庸置疑他们都是八旗子弟的后代。
和珅的后代现如今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拉林地区过着淳朴平静的农耕生活。他们不再以祖先的钮祜禄为姓,而是以“和”为姓。清代名臣索额图、鳌拜的后代,以及其他一些满裔的后代也生活在这里。
八旗子弟今种地
为何原本住在京畿的八旗子弟,后代会迁移到拉林地区呢,一本名叫《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的历史古籍也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其实拉林就是满人的发源地,古籍中记载乾隆皇帝曾先后两次派遣共三千闲散户旗人到黑龙江地区垦荒。
饮水思源,他希望满人的故乡也能被建设成像江南水乡一样富足美好的世外桃源。
由此推测,清王朝破灭后,部分无家可归的旗人回归“故土”也是情理之中。这些八旗子弟虽然不再享受当年祖先们的特权,但他们仍未忘记自己的身份。
他们在拉林地区繁衍生息的,始终尊敬并保留着许多满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形成了十分独特的“京旗文化”。当地村落还有专门记载拉林地区二十四个旗屯分布情况的牌匾。
每年大年三十,满族后代们都要回来祭拜祖先。他们仍保留着祖先画像的原画或者仿制品,并按照传统挂在房屋的西墙;当地女子出嫁必须杀一头黑猪“领生”;如有人家生子,就要在口袋里放一根蓝布条,代代延续这个习俗,称为“妈妈口袋”;这里许多老年妇女还会在重大节日串门拜访时互行“满洲礼”。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如今的拉林地区已成了游客们观光游览满族风土习俗、建筑遗迹的旅游打卡地,而历史上真正的八旗子弟早已消失。
和珅的家族背景 和珅后人怎么评价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