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外审不通过的几率大吗(同时进了两个核心期刊外审怎么办
核心期刊论文初审和外审哪个难 进入外审的文章去哪了?核心期刊一般这么做
科研人自从投了稿,天天刷投稿系统,好不容易看到投稿进入外审环节,越发担心稿子被“审毁”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担心1.我的文章会不会到了不懂行的专家手中,被乱评一气?2.我的文章跨学科,恐怕有的专家没get到我的创新点;3.我的文章观点有点尖锐,或者我跟谁谁一向不和,文章到他手里,恐怕不公正……所以总有作者 来表达担心,不限于科研新手,不少教授博导也同样有顾虑。说明大家都担心文章得不到公正或公平处理。
其实双向匿名外审制度,是核心期刊的通行做法,并且在各种评价系统里也作为一种重要考核指标,是对期刊的制约,越来越多的核心期刊采用这种相对公正的办法。作者不知审稿专家,审稿者不知作者,送去外审的稿子都抹去了相关身份信息(姓名、单位、基金项目、甚至参考文献或注释里涉及作者本人的信息如拙作拙文之类)。,不排除有些外审专家能猜到作者,但仅限于猜测而已。有些专家会选择不审,以避嫌。
剩下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作者的担心。其实我所知的不少核心期刊,在选择匿名外审专家时,会从专家库中选择研究方向中最接近的专家,也尽可能回避学缘、地缘关系。也就是说,你工作单位的专家不选,你所在省市的专家尽可能不选,你硕博攻读学校的导师不选。即便如此,还是有可能撞车,因为同一个导师出来的学生有早晚,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研究方向也可能比较接近。再加上高校人员流动,文章也可能到了熟人手里,但这个是概率问题。前面的“回避”是原则和 问题。
至于对文章本身的外审,如果是跨学科,会选择两个学科的专家分别审理,如果外审意见的评价差异较大,会提请第三方再审。外审专家过于溢美或溢恶的意见,也会引起警觉,通常也会再提请外审。如果两份外审意见有差异(如一肯一否,或一高一低),但只限于观点和 层面,没有大的学术硬伤,编辑部通常会给作者机会修改后再审。有的核心期刊,需要两份专家意见都是肯定正向,才会采用。
这种制度,只能说做到程序公平,也做不到结果百分百公正。特别是,经常看到,在这家刊物上否掉的文章,可能被另一家更高级别的文章采用。对于人文学科来说,每个刊物的风格也有差异,外审专家也有主观差异。文章采用与否,不能说明哪家刊物好与孬。
关键是,采用这种公正程序的期刊,就值得等待。,现在有的期刊投稿系统,允许作者提供若干回避的专家名单,有的也允许作者推荐专家(不会选用,只是为了完善自家的专家库[呲牙])。多说一句,就我编辑生涯来看,能够获得外审满堂彩的稿子极少。就是很多学术大牛,也被提一堆意见。匿名外审专家敢说,也说的往往比较“狠”,这跟学术会议或熟人之间的请教评价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有幸通过外审,顺利发表,值得庆贺。如果没通过外审,也不要气馁,如果你能获取外审意见,就能获知别人的评价,可能会对自己以后的写作有帮助,长此以往,也会在挫折中成长(我所知道的一个作者,不在乎发表,在乎反馈意见,利用核心期刊的资源,相当于找了若干专家指导自己写作,就找到写作和发表心得了)。可惜的是,大多数作者只能看到退稿的结果,不能看到退稿的详细意见。个中缘由,下次再叙。
进了两个核心期刊外审怎么办 科技核心期刊外审通过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