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熟悉的叫卖声150字(熟悉的叫卖声文案)
做生意叫卖声音设置 熟悉叫卖声
现在的农村都有集市,想买啥也都很方便的,还有像城市里一样的超市,虽然规模不大,各种商品也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农村的日子也不比市里差,说不上小康吧,吃喝不愁,购物出行都很便宜,日子也算惬意吧。
记得小时候时候在老家时,各种做小买卖的不多,人们的生活必须品还是需要从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那里买才行,那时候的小商贩可不像现在,一个大喇叭吆喝一通来个广而告之都解决了。小商贩卖的东西不同,手里叫卖的工具发出不同的声音,各有各的特色,这些叫卖工具是多年以来祖上约定俗成的,小贩们不用喊,就凭着那些叫卖工具的声音,人们就知道来卖啥的了,村民就会出来,买东西的各取所需,不买的也会出来凑个热闹,尤其是孩子们往往是被小贩们手里的叫卖工具所吸引,所以平时空旷荒凉的农村街头,小商贩一来就热闹了很多,给那时贫困乏味的农村生活带来一些快乐,这些小商贩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成为乡村特有的一景,有买有卖,也有物物交换,他们带给人们的不止是生活需要的满足,更多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现在回想起来,耳边又想起了离我而去但又颇具特色的叫卖声声,你听
“梆梆、梆梆”那是卖豆腐的来了,他们手里拿的是一个木头梆子,梆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中间方形带手柄那个是梆子板,用一个绳子拴在上面那个是敲棒,拿着敲棒有节奏的敲击那个梆子板,发出有一点点有些沉闷的“梆梆、梆梆”声,梆子用的久了,梆子板敲棍还有那根绳子都有一层厚厚的油脂,那是油脂更是艰难生活沉淀。那时候的人们手头没有钱,大多是用豆子换豆腐的,一斤豆子可以换一斤半豆腐好像,具体记不清了,小商贩们那个年代做生意实在的很,豆腐可不像现在,一斤豆腐差不多有一半的水,豆腐干干的,水很少,散发着新豆腐的香味,馋的孩子们直流口水。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声音传来,一定是卖香油的来了,卖香油的货郎手里拿着一个用薄薄的铁皮做的小鼓,鼓的两边都拴着个小球,鼓下边有个手杆,人们都叫它拨浪鼓,用力摇动拨浪鼓,两个小球砸在鼓面上,就发出清脆的声音。村里正在做饭的女人们,拿着香油瓶子,或买或换,把小小的香油瓶灌满了,平时舍不得吃,只是在做面条时,用筷子在香油瓶里蘸一下,在锅里轻轻搅动,面条汤的表面浮着一层淡淡的香油花,那时候感觉放了香油的面条是天下更好吃的美食了。
小时候农村穷,做衣服的布大多是自己织的,织出来的布颜色都是白色的,蓝色、绿色、黑色是需要染布小商贩们上门收布然后给染色的,还有的农家大孩子穿的衣服旧了给小孩子们穿,也需要把衣服拆了洗干净,要交给小商贩们重新染色,那些染布的小商贩们拿的工具也是拨浪鼓,不同的是他们的拨浪鼓不是铁皮做的,是用牛皮做成鼓面,边上也有两个小球,发出的声音比起卖香油的铁皮拨浪鼓是“砰砰”的。那时候小贩染出来的布虽然颜色很少很单调,人们的欲望也很低,农村的生活虽然很穷很枯燥,他们思想淳朴的可爱,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就让人们很知足很满意了。
“哗啦哗啦”声音响了,那是街头来了刨笤帚的,刨笤帚是个技术活,小商贩腰上绑着围裙,坐在小板凳上,把做笤帚的工具一端套在腰上,另一端用脚使劲登着,把稻子或是谷的秸秆用水打湿了,和麻绳一根一根细密地交叉在一起,用力拽一下麻绳,再用嘴咬住麻绳,一把稻秸绑一个扣,一会一双粗糙的大手就做好一把大笤帚,现在的笤帚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很少再见到现场刨笤帚的场面了。
还有磨剪子的锵菜刀的,猪羊骨头换洋火的,这些小商贩有没有叫卖的工具确实忘了,做什么生意的小商贩们,不管是他们手里工具发出的声音,还是他们叫卖的声音,都听起来那么亲切和熟悉,这些看似简单的交易,都充满了浓浓的烟火味,感觉这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
现在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生活都是快节奏的,大商场、超市到处都是,网上购物更是方兴未艾,却缺少了购物的乐趣,真的好想时光能够倒转,重温那些熟悉的声音!你还听过哪些熟悉的叫卖声呢?
?
熟悉的叫卖声文案 卖货郎熟悉的叫卖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