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乡村振兴粤北之一名(广东清远乡村振兴)
清远属哪个市 乡村振兴考核粤东西北之一,清远凭什么?
沿着山路兜兜转转,跨过重重山头,来到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大富村委会高廖村,村道干净整洁,明亮干净农村公厕,小花园里的观赏性花木、凉亭、运动设施一应俱全,晚饭后村民三三两两散步,闲适而惬意。
在英德、连州、连南、连山、阳山等清远北部地区,各级干部和群众正多措并举,克服困难,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图为阳山鱼水村田园综合体。 记者 曾亮超 摄
“我们家养了鸡、鸭、田螺,收入提升后盖了两层半的小洋房,还买了面包车送货。”高廖村的周善扬,此前因病返贫,这几年通过搞养殖,以及得益于村委会帮助解决技术和销售的问题,现已成功脱贫。
地处偏远山区的高廖村是清远北部乡村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的缩影。在英德、连州、连南、连山、阳山等清远北部地区,各级干部和群众多措并举,克服困难,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在2019年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清远市居粤东西北15个地级市第1名,全省第4名。其中,阳山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在45个抽查考核的县(市、区、镇街)中均获得综合评价“优秀”等次,其中阳山县综合排名粤北片区第1,全省第6;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综合排名粤北片区第5,全省第16。
贫困户“逆袭” 还住上新房子
驱车一驶出许广高速进入阳山县杜步镇,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写有“古秀村居·康美田园”的高大牌坊,浓浓岭南风格的瓦顶“慢行驿站”,以及掩映在绿树碧草中的蜿蜒绿道,一眼望不到头。
据介绍,阳山县杜步镇以鱼水旅游风景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等为依托,全力推进“古秀村居·康美田园”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在沿线,15条村全面完成干净整洁村以上标准创建,340栋民居完成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形成具有岭南特色风格的乡村风貌示范带。而在阳山县,这样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还有6条。
今年以来,记者走访多个贫困村,所见的之一情景往往是房屋新了、村子更美了。这已经成为贫困户、贫困村“逆袭”的重要标志。这种改变在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更为明显,他们也是比较容易和比较快实现脱贫的群体。
连州市连州镇龙咀村的贫困户欧叶莲,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获得了危房改造补贴。从老旧危房搬进了新建的楼房,再也不用像以往那样雨季会遭遇水浸,还添了大冰箱、新桌椅床凳等家具。,欧叶莲从村民变“股东”,也从看天吃饭的农民变成工作稳定的“上班族”,女儿还圆了“大学梦”,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实际上,结构性贫困人员更多需要“扶智+扶志”,激发其内生动力,才能实现脱贫。“我不怕苦、肯干活,我没有那个头脑。”这是小学学历,已经通过养螺、种田、养鱼实现脱贫的七拱镇和平村村民冯绍庆过往的困惑,也是不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之困。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驻村扶贫干部张武龙等人采取“三引导”措施,即典型引导、宣传引导和政策引导,通过实地参观学习、组织培训,让冯绍庆探索养殖市场需求大的田螺,成功后再作为典型进行宣传,再利用各项鼓励政策加以引导,带动了其他7户村民养起了螺,实现志、智双扶。
据介绍,阳山县杜步镇以鱼水旅游风景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等为依托,全力推进“古秀村居·康美田园”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 记者 曾亮超 摄
山区县路通了 短板变“潜力板”
没有产业,就无从谈发展。以阳山县为例,其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清远中部,八山一水一分田,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山区,域内“三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二矿”(大理石、碳酸钙)等绿色能源资源丰富,名列“中国绿色名县”等。
,由于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较为险峻、封闭的生态环境,导致阳山县交通、通信、市场设施不完善,引进企业、产业较为困难,造成了区域性的发展障碍。
交通、市场等软硬环境好了,乡村才能“种厂子”“种企业”。
“现在这路修好了,不管是进原材料还是往外出货都方便。各项成本都减下来了,利润就大点。现在,我们的干劲更足了,也想着再扩大点规模。”阳山县大崀镇木家塘村,泥泞的土路在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时,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木家塘家私厂负责人特别兴奋。
前几年,村里的道路又窄,又多大坑小窝。“一下雨,就难出门,更别说拉东西了。”该负责人说,因为出货时,无论大车小车都不方便,道路颠簸,很担心把家私给刮花损坏。不过,道路修好了,他吃下了定心丸。
木家塘村发生的变化在阳山各村随处可见。近年来,阳山累计投资2.49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376.586公里,全县乡村道路由少到多、由线成网,一条条“泥泞路”变成了今天的平坦水泥路。截至2019年底,阳山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250.991公里。
2018年,清远市金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来到阳山县青莲镇,利用大棚种植的方式,种植番茄、青椒、丝瓜等蔬菜,主要销往深圳。
“主要看中阳山开发强度低、土地肥力好、成本低,还有扶贫政策引进产业的优惠,来到一看,去深圳也方便,就进驻了。”该公司总经理王畅说,在未来三年内还会计划扩大种植到5000亩,在阳山多个镇建设种植基地。
农业转型升级 走上现代农业发展“快车道”
“只要有 的地方,比如我在广州,进入软件、点击,就可以控制任何一个区域的自动浇灌。”连州市九陂镇联一村,来自广汽集团的驻村之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刘龙腾轻点手机屏幕,村中智慧农业基地二期的田地上就开始了自动浇灌。
在刘龙腾等人驻村之前,百亩智慧农业基地二期还是一片荒地。项目实施之后,为当地村民增加土地租赁收入4.5万元,为村民、贫困户增加务工收入40万元,为187名贫困户增加投资收入9.6万元,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2.2万元。
“以前,村里的农作物种植小、散、乱,产品单一,不成规模,不利于快速增收。经过调研发现,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做强特色农业,强化产业发展,打造脱贫的内生动力。”刘龙腾介绍,在智慧农业基地,除了自动灌溉系统,还设有360度旋转高清摄像头,无死角监控整个基地。,该系统配备了小型气象站,可以监测100亩范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信息。
清远北部山多地少,大多数都是小农户,人均耕地少,耕地细碎化,作物种植总体粗放、效益低。能否把贫困山区乡村的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攻方向和希望所在。
“接下来会扩大10倍种植,补种其他冬季水果,实现一年四季收成不断,并引入公司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连水村鹰嘴桃种植基地,身着瑶族服饰的连水村驻村之一书记房建辉在规划着基地的发展前景。整合土地、打造了鹰嘴桃种植基地后,村里的观光农业、采摘农业都发展起来了,村民也成为“股民”“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获得劳动报酬,年底还有分红。
现代农业的探索还在清远北部广泛开展。西洋菜露、西洋菜饺子、阳山丝苗米……7月31日,位于阳山县阳城镇鱼水村,总投资3.7亿元,占地面积26000亩的阳山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产融合发展区正开展农产品和美食展示。“其他地方的西洋菜都是长在水中的,我们的西洋菜都是旱地种植,实施绿色病虫害防治。”一位工作人员端着一小盘西洋菜露,供来往游客品尝。
据悉,鱼水村的西洋菜示范基地建起“水肥一体化”系统,用“鱼水岩”山泉水高效灌溉,太阳能杀虫灯和黄 杀虫板实施绿色防治病虫害,既有效克服了传统水生西洋菜的弊端,又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绿色化种植。,使用“农田守望者”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基地田头安装温度、湿度、地力等感知设备手机信息传导系统,与“水肥一体化”系统对接,实现智慧灌溉、控湿等。更多的蔬菜产品也建立了移动管理溯源系统,实现 实时溯源。
连樟村通过唤醒“沉睡”的资源,探索“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图为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种植的美月西瓜。 曾亮超 摄
唤醒“沉睡”资源 乡村荒地变“宝地”
一亩地种庄稼产值几百元,“种厂子”“种园区”可能会翻上许多倍,但若“庄稼你可以种,厂子和园区你不能种”,致富就很难谈起。
今年初公布的《 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 负责。
“现在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工作也轻松多了。”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村民陆国建,经过培训后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当前在村中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正忙着采摘新鲜上市的美月西瓜。
像陆国建那样实现“离土不离乡,进场不离家”,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不少。连樟村通过唤醒“沉睡”的资源,探索“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模式,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昔日的乡村荒地变成了“宝地”,“种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扶贫车间、灵芝公园(仙草公园)、乡村振兴学院等一批扶贫项目。
2020年上半年,连樟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这与产业帮扶、资产收益扶贫、落实政策帮扶、金融帮扶等四项增收机制密不可分。
广清接合片区作为广东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正在进行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等探索,其中清远北部主要探索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连樟标准”。开展制度性的创新是“连樟标准”的重要一环。
据悉,英德正认真前期连樟村实行的“三包三联”管理制度、“四议两公开”重大事项决策制度、“1+N”模式调整优化党组织设置等经验,并在“三镇一场”和全市推广,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对各类基层组织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
【记者】陈国飞
【摄影】曾亮超
【作者】 陈国飞;曾亮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广东清远乡村振兴 清远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