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富贵和贫穷的态度是什么(孔子对富贵贫穷的态度)

生活常识 2023-05-14 20:35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孔子学生都是穷人吗 孔子讲“均无贫”是赞成平均主义吗?

“均无贫”是孔子的一个经典主张。根据字面理解,“均”就是平均,“均无贫”就是社会如果平均了,贫困也就没有了。按照这种理解,孔子也就与平均主义挂上了边。还有进一步的问题,社会平均了,为什么就没有贫困了呢?于是有人自圆其说,由于平均,没有了差别,而贫和富都是相对的概念,所以平均了,没有所谓富,也就没有所谓贫了。

这正是许多人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把孔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或是当成了概念游戏,或是当成了平均主义要求,真如《汉书》所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孔子的话是不能这样来理解的。想明白孔子的本义,必须明白说出这句话的前因后果,以及它所针对的具体问题,做空泛的理解不会深入老夫子的“微言”。

孔子周游列国的几年,鲁国与吴国结成了盟国,共同对付来自北边齐国的威胁。在这个过程中,鲁国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由于齐国是一个大国,鲁国的这些胜利不但没有解除军事压力,反而受到了更大的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鲁哀公和季康子一面加紧进行军事安排,一面广泛起用人才。于是孔子一个著名的学生冉求在鲁哀公10年也就是公元前485年 归鲁,出任季氏的总管。

第二年的春天,冉求率军取得曲阜城郊之役的胜利。这个胜利大大提高了孔门弟子的声望,冉求也就乘机建议季康子迎聘孔子回国。这一年(鲁哀公11年,公元前484年)的冬天,孔子结束了14年的羁旅生涯,回到了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君臣尊其为“国老”,成为国政的顾问。

鲁 向孔子咨询的之一项政策就是“用田赋”。“赋”指军资,即为了军事支出而征收的赋税。原来的征收标准是,以一井为单位,田亩收入和家内资财合在一起,要上缴一匹马和三头牛。而“用田赋”就是还以一井为单位,田亩收入本身就要上缴一匹马和三头牛,家内资财再出一匹马和三头牛,这样,实际的税收负担也就提高了一倍。尽管对“用田赋”的具体内容,学者们有争议,税收负担大幅度提高却是基本的共识。这项政策由季氏提出,由于对齐军事斗争需要,所以鲁哀公也同意,他们特意派冉求去向孔子征求意见,实际上是希望孔子对这项政策给予支持。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实际上不同意这项政策。他在私下场合对冉有说“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见《左传》)孔子认为“用田赋”不会在根本上解决鲁 的财政困难,反而会加重人民的负担,也损害了赋税公平的原则,在老百姓和 之间造成“不均”。

“用田赋”改革没得到孔子的支持,但它在第二年也就是鲁哀公12的春天还是正式实施。这项政策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季氏的财富增加还要超过鲁国 。冉求根本不考虑孔子的意见,推行新政极为卖力。这使孔子非常生气,他前所未有地对冉求发出了指责,他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见《伦语·先进》)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而祭祀泰山只有天子或诸侯才有资格。对季康子的越礼行为,孔子希望冉求去劝止,可是冉求明确地说不能,所以孔子很失望地说“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见《伦语·八佾》)意思是说,泰山之神还不如一个学业一般的学生林放知礼吗?

这两件事,冉求都没有按照孔子的希望去做,这反应了他与孔子从政观的不同。当年孔子选择离职出走正是因为他的主张不能实行。在官位与政治原则之间,孔子选择后者,而冉求选择前者,对季康子下决心去实行的东西,冉求不仅不再劝止,而且坚决贯彻。这使孔子有些伤心,冉求也心知肚明。可对自己年迈的老师,他还是想尽办法来安慰,他说“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则伤感的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见《伦语·雍也》)孔子的意思是说,能力不足以阻止,那么半路就停下来,可你呢,却积极地为季氏去谋划。

孔子的伤心并不到此为止,紧接着又出了一件事,就是季氏要去讨伐颛臾。出征之前,冉求和子路专程去看望孔子。这次他们不再征求孔子的意见,因为他们知道孔子不会赞成。孔子批评冉求,对安邦治国进行了精彩演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见《伦语·季氏》)这段话虽然没有阻止季氏,却对之后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显然,这段话并不是仅仅针对“伐颛臾”,也针对“用田赋”。

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孔子说“均无贫”的前因后果和它所针对的具体情况。“均”就是税负公平合理,“贫”就是国家财政困难。税负的公平合理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富在 和百姓之间的分配合理,也就是税率合适;一是在不同的纳税主体之间负担公平,不能有人负担多,有人负担少,特别是穷人负担多,富人负担少。做不到这两个方面就是“不均。以“用田赋”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两方面的“不均”都存在,一方面税率增加一倍,财富在 与百姓之间向 倾斜太过,另一方面以季氏以首的贵族不仅不增加负担,反而聚敛更多。

“不均”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缓解一时之困,但长期下来,不仅不会缓解财政困难,反而会增加财政困难。而合理公平的税负实行下来,不仅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也会不断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彻底解决财政困难,这就是“均无贫”的真正含义。

从人的直觉来看,税收的多少似乎只与税率有关。其实不然,现代经济学原理揭示,税收的多少还与税基有关,税基乘以税率才等于税收收入。当税率提高时,由于纳税积极性和生产总量受到影响,通常税基会变小,而当税率降低时,通常税基会扩大。这也就是说,实行减税政策时,由于税基变大,税收收入不一定减少,实行增税政策时,由于税基变小,税收收入也不一定就增加。

孔子及其弟子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正所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见《论语·颜渊》)所以关于国家税收政策,他们有两个基本主张,一是总体税负要轻,一是不同纳税人之间要公平。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叫做“均”,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国家财政就不会有问题,也就是“均无贫”。,儒家的“仁政”不仅是原则性的道德说教,也是长治久安的经济原理,虽然简略,却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毫无二致,对今天也像当年一样给人以指示和启迪。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中国风骨 天下情怀

中国孔子基金会战略合作伙伴 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请关注微信公号儒风大家(rufengdajia)

孔子对富贵贫穷的态度 孔子对富贵和贫穷的态度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