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书写无悔青春(扎根基层绽放青春之花)
手臂像什么一样比喻句 “以青春之朝气扎根基层、奋勇前行”
“以青春之朝气扎根基层、奋勇前行”
——两位大学生读者的来信
《光明日报》编辑部
我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一名研究生,也是一名退伍大学生士兵。最近,读了《奋斗青春无悔抉择》专栏,我很受触动。无论是刘守仁、沈世钊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坚守,还是王辉等新一代青年的抉择;无论是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接力传承,还是在克拉玛依为祖国献石油的青年人的笃定奋斗,都深深感染着我,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平凡英雄”。
在我的生活里,也有这样的“平凡英雄”,他们就是可敬可爱的戍边战士。
“走,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是这句铿锵誓言,激励着很多清华学子响应国家号召携笔从戎。每年,都有这样一批青年从清华园走向军营,足迹东到舟山群岛,西到海拔5300米的边防哨所,北到祖国最北点,南到南海岛礁。
三年前,当在校园里看到“好儿女,当兵去”的征兵横幅时,我毅然决定暂停学业,去完成我的军旅梦。
新兵下连后的之一次大型任务,便是紧张艰苦的高原驻训。在一次执行任务回撤过程中,两名战友被临时选派执行新的任务,只留下我和三个总重近120斤的背囊。
举目四望,空无一人。我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守在原地,等待连队其他班战友返回营地后,通知本班战友前来支援,但这样可能会让我们班无法按时到达营地;要么我独自拉着三个背囊尽力前行,为按时到达营地争取每一分钟。
没有丝毫犹豫,我拉起三个背囊就往营地赶。在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正常行走都如负重一般,更何况拉着沉重的背囊。每走一段,我就要停下来大口喘气,天气不热,可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不能停,不能放弃,要往前走!”想着全班的荣誉,我默默为自己加油打气。
当战友前来支援时,我已经非常接近营区。战友们一看到我,特别激动,全都飞奔过来帮我拿行李。在全班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在指定时间内顺利回撤到营地。
这次经历,只是两年军旅生涯中的短短一幕。正是这样一次次历练,教会了我“忠诚、勇气、血性和荣誉”,锤炼出坚毅的品格,让我从懵懂的新兵变成独当一面的老兵。
退役回校后,我申请成为校党委武装部辅导员,主要负责学校退伍大学生士兵的联络组织工作。今年暑假,在清华大学英雄文化基金的支持和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的领导下,我作为支队长组织了“青春界碑国土边防”暑期实践支队,带队前往 阿里地区边防一线体验军旅生活。
很多同学是之一次上高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有的甚至住进了医院连夜吸氧,但没有一个人提出返程。
高原上的士兵们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次外面的人,对我们特别热情。我们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一星期,培养了家人一样的深厚感情,也体验到了他们面对的艰险。
一次,在班公湖南岸的一个边防连,几名士兵带领我们爬上一座废弃的碉堡。山的那边便是实控线,山脚下铁丝网密布的地方是两块历史遗留的雷场,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硝烟。爬上碉堡,我们早已累得气喘吁吁,而战士们每次巡逻都要翻过一座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穿越两片这样的雷场。为了祖国的每一寸山河,他们无畏无惧。
这些榜样的力量,更加坚定了我毕业后去基层工作的决心。我已做好准备,沿着英雄的足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更多服务人民的事。
清华大学化工系2021级研究生熊康
2021年9月3日
《光明日报》编辑部
“青春为何,青春何为?”在阅读贵报《奋斗青春无悔抉择》专栏系列报道时,这两问犹如雄浑的钟声,在我心底一次次响起,振聋发聩。
青春为何?是报道中从城市走向基层、从东部来到西部的杨兴那一股“一袭红装为国家”的赤诚;是致力于把内蒙古大学办成国内更好大学之一的罗辽复教授那一句“让学生们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少走点弯路”的坚定……这样的青春,不止有诗和远方,更有 奋斗、顽强拼搏的无悔岁月。
“青春岁月”与“扎根基层”碰撞出的火花,总让人感触万分。在我刚进大学参加军训时,浙江大学为新生组织了校友林俊德院士事迹讲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段林院士生前请求继续工作的视频。视频中,林院士身上插满管子,胳膊上还输着液,头戴氧气面罩,走一步都十分费劲,但他仍坚持坐在办公桌前做完一点工作,“我坐着休息就好,躺下就起不来了……”等终于忙完工作躺在病床上,林院士再也没能醒来。我和同学们为林院士扎根大漠五十余年、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奋斗至生命一秒的精神深深折服。这也不断激励我,要“以青春之朝气扎根基层、扎根西部,奋勇前行”。
大二上学期,我去杭州市翠苑街道“残疾人之家”采访。那里为辖区内的三四十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服务。为了患者恢复身心健康、将来走向社会,“残疾人之家”采取医疗、工疗、娱疗“三疗并用”的 ,致力于打造“爱的家园”。患者钱庆宝告诉我,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我想学更多的语言、去更多的地方,想未来能有一间自己的艺术工作室”。
这一切都离不开工作人员陈国雄和邝燕章日复一日地奉献与付出。他们每天早7点到晚5点都会陪在患者身边,不嫌苦不怕累,照顾患者吃饭吃药,教他们学做丝网花、电子横幅,陪他们看新闻、聊天,像家人般悉心照料。
照顾精神障碍患者,工作烦琐更有风险。邝燕章告诉我,她和同事们“就像幼儿园老师照顾小朋友一样”,时刻关注着患者的言行举止和精神状态,并监督他们按时服药。“随时都要紧绷神经,仔细观察,及时和患者沟通交流,一旦发觉有发病前兆,便要立刻送去就医。”
尽管如此,以邝燕章为代表的一些青年仍然放弃了高薪工作,选择服务社会特殊人群“我们要让‘残疾人之家’变成他们在社会上的家。”这让我意识到,在基层工作,只有像他们一样用心、用情、用力,才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
青春何为?我想,答案已很明了——做一棵红柳、一株格桑花,或是一株马兰,扎根基层、扎根西部,扎根需要我们的地方,为广袤的中华大地献出我们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浙江大学2019级本科生陈炜漫
2021年8月15日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2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扎根基层绽放青春之花 在基层淬炼别样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