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的送别类诗句(用柳作意象的诗词)
柳总是什么意思 写柳不能只有别离,还可有其他诸多意味,诗词须灵活而不能呆板
自《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隽句,柳树早与“别离”结下了不解之缘。上推之神话传说与古时的礼制,“柳”与“别离”很早就有其渊源如王充《论衡》“儒者论'日旦出扶桑,暮入细柳。扶桑,东方之地。细柳,西方之地。'”这“儒者”所论的细柳就是《淮南子·天文篇》中的“蒙谷”,也就是《书经·尧典》中的“昧谷”,蒙昧双声,都是暗冥的意思。
《周礼·缝人篇》郑玄注引《今文书经》,“昧谷”作“柳穀”(穀、谷通),可见柳与暗冥的日没传说有关。柳字篆文并不从卯,而是从古文酉字得声(详见段玉裁考证),酉时指下午五时至七时,正是日没暗冥的时分。于是死人“衣翼柳之材”,灵车用“柳车”,柳由日没又推衍为人的没世,都是投入一个暗冥的世界(王孝廉《神话与诗》一文已创此说)。
其实西方也有类似的象征,如罗·赫里克的《柳树赞》诗“一旦情人的玫瑰凋零徂谢,一旦情人的玫瑰被弃之不,我们就会用柳条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洒泪恸哭!”在欧美,当情人或新婚伴侣死去,通常戴柳叶花环以示哀悼,“生离”与“死别”同样教人神伤,于是柳,就一身扛起了人类千古以来最难忍受的离情别绪。
就柳本身的姿态而言,依依牵人的柳丝,满路狂飞的柳絮,都构成乱丝千万的景象,象征多情的“惜别”,或无情的“离别”,都令人心烦虑乱、黯然销魂!
柳就“多情”的方面说,如刘禹锡的《杨柳枝》诗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又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诗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又崔道融的《杨柳枝》词
雾捻烟搓一索春,年年长似染来新。
应须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人!
前面两首似乎都用夕阳西沉来暗喻人的远别,而千古以来的杨柳,以摧折枝干的隐痛,表出离人内心的哀伤。并以千条万条的垂丝,满怀热情似地想系揽住行人,却又无能为力,柳是无端地被卷入人间别离的僵局,站在迎送往来的灞桥边、路尘里,一直扮演着吃力不讨好的悲剧角色。
之一首刘禹锡的《杨柳枝》诗,或许是双关着白傅放别宠妾柳枝的意思,但字面上是对柳树能关切人间的离别有一份衷心的谢意。长安陌上无穷的树,除了垂杨,谁曾对挥袂的行人起过恻隐之心?
第二首李商隐的《折杨柳》诗,说明柳树为人间的悲欢离合而献身,柳枝奉献出全部万绪千条让行人去摧折,诗人希望能将柳枝一半送给分别,一半留给迎归,若能将人间的悲欢离合拉平,就算把柳枝折尽也是有代价了。
第三首崔道融的诗则把系人的长条唤作“风流线”,多情地想把东西南北的人一齐系住,不让他们星散于四方。看来这多情的柳条像是不顾自身柔脆软弱的有限能力,想去做“明知不可”的努力,结果是枝枝节节都让人家攀折断了!
所以元代的黄庚在《柳》诗中直呼柳为“多情树”:“腰舞东风未肯休,西风吹叶翠眉愁。谁知此是多情树,更爱春光最怕秋。”(《月屋漫稿》)多情不只是伤感春去秋来,多情是参与了无数的人去人来。
再则如相传为明代解缙的《题长亭四柳图送薛尚书致仕》诗:
东边一株杨柳树,南边一株杨柳树,
西边一株杨柳树,北边一株杨柳树,
纵有柳丝千万条,也绾不得征鞍住。
南山叫鹧鸪,北山叫杜宇,
一个叫行不得哥哥,一个叫不如归去!(《西江诗话》引《燕居笔记》)
这诗分行罗列时,带有图画般具象的展现,四方各有杨柳,中纵有柳丝千万条,系不住骢马征鞍的离去千万条留人的有情,拉不住一路归去的无情,南山、北山还有啼鸟在作两部乐奏,一个劝人别走,一个催人离别,矛盾之中,格外难分难舍,情味十足。
前人评为“前粗后细,殊为有味”,其实这是俗极反雅的作用,童话与乡土味浓厚,使这四面迷离无数的柳条显得何等有情而无力呀!
柳就“无情”的方面说,系得住人的“风流线”也就变成了系不住人的“无情树”,裴说以为它“不合迎人只送人”,所以是无情树,清人吴历《送友》更说“自古无情是杨柳,今朝欲折昨朝生。”好像故意繁生出来让人离别的。
它与不祥的别离联在一起,去年的杨柳今年再青,而去年的行人今年未必再来,况且看惯了离别、听腻了骊歌,自然表情僵硬!宋代张耒有诗说“看尽道边离别恨,争教风絮不狂飞!”柳絮狂飞究竟算是多情还是无情呢?诗人的看法甚不一致,有人以为柳絮惊飞,东西不定,自然是“无情”的征验。
罗隐的《柳》诗道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把长条绊得人!
薛涛也有《柳絮》诗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飘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从杨花柳絮的漫天飞舞,忽南忽北,一会牵惹人衣,一会忽又飞开,充分表现出薄情泛爱的心态。柳絮既如此无情,你怎能希冀柳条能多情地绊住离人?所以柳絮与杨花,如果“随水东流飘泊去,比郎踪迹更无凭”(明李昌祺句),在诗人眼里,早由三心二意的薄情,变成难以捉摸的可恨东西了。
清人徐昂发的《柳》诗道“叶为多情曾似眼,絮缘无赖不成花。”柳叶青青似青眼是多情,柳絮飘飘不成花是无情,将柳树集多情与无情于一身,已有了明白的表出。
由是看来,柳与桃二者在古典诗中,总是缠绵于“情”与“欲”之中,柳代表着“多情”与“无情”,桃代表着“纵欲”与“禁欲”,这两个相反矛盾的意识发乎同源,却推衍开去各走极端。原来多情而处处留情,情是不能分的,多情而分赠,必然变成了无情。
又多情者常有所沉溺,一无保留地付出,大大的沉溺必然穷于应付,不易有始有终,结局竟被怨恨为无情。况且情是流动的,钟情往往钟恨,痴情的下场堪怜,排恨莫若忘情。这“多情”与“无情”实乃一体之两面,均活生生将人间的情恨寓寄到柳树上去了。
再试看武则天时有一个自号净光如来的老尼,畜弟子百余人,淫秽靡所不为,而武则天一边宠幸面首,一边大造佛寺,纵欲禁欲常出现在同一人身上,而俯仰于女人香中的贾宝玉最终去坐蒲团,所以同为桃花而发展出红妆欲地与清境仙境,也就不足为奇了。
杜甫痛恨“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实柳絮飘零,桃花凋落,本是很堪同情的场面,而老年的杜甫何以在同情心方面转趋薄弱?是不是将自身年华老去的爱与恨,投射为对桃柳老去的爱与恨?日薄崦嵫,逢春难耐,由不自觉的自恋情愫倒转为敌意的倾向?爱恨交织,谁知道在恨的背面,是不是在怜惜某一种爱呢?
#诗词##原创诗词##唐诗宋词##诗词#
用柳作意象的诗词 以柳为离别意象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