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良人齐大非偶出处(齐大非偶成语怎么来的)
别人可以有我却没有的成语 今日成语典故 :齐大非偶
春秋初期,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迁安县一带),时常南侵齐、燕、郑等国。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虽然是个大国,有时却打不过山戎。齐僖公时,有一次,山戎又来进攻齐国,僖公向各邻国要求派兵救助。郑国的太子忽(郑庄公的儿子)便奉命带领人马,前去支援。忽非常勇敢,部队战斗力也很强,一下子把山戎兵打得大敗,歼灭了他大约三百人,俘获了大良、少良二员大将,交给齐国。齐国于是杀牛宰羊,慰劳各国将领,庆贺胜利。齐僖公请鲁国的将领,把慰劳的肉品依次一一分送。郑太子忽 轮到一位。忽心里想“这次打败山戎,主要是我的功劳,为什么反把我排列在最末?”原来这样排列的次序也并非毫无理由,因为其他各国的国君多是侯爵,郑国的国君是伯爵,爵位要低一级。可是太子忽认为慰劳应按将领的战功大小,不能论国君的爵 位髙低,他很不满意。
《左传?桓公六年》载,齐僖公本来很喜欢郑太子忽,早就要把女儿文姜嫁给他,并且曾经正式提过亲。可是太子忽不愿意。有人说忽真傻,齐国是个大国,跟大国国君的女儿成了亲,有了靠山,往后的好处可多咧,都劝他答应这件亲事。太子忽说“人各有偶,齐大,非我偶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每人都有自己合适的对象,齐国太大,它的国君的女儿,不是我合适的对象。《诗经》有句诗,大意说幸福全靠自己求。所谓‘往后的好处’,主要应由我自己去创造,依靠大国算什么?)”
现在,太子忽帮齐国出力打了胜仗,齐僖公更加喜欢他了,便又派专人到郑国来说亲。忽更加不愿意了,坚决地加以拒绝,他对人说“以前我尚且不答应,现在怎么就行?我要是娶了齐国国君的女儿,人家难道不要笑话我喝!怪不得忽那样忠勇地打山戎,原来有他个人的企图啊!”
这件亲事,终于没有成。“齐大非偶”这句成语,流传下来。认为对方门高,不敢仰攀,就说是“齐大非偶”。或作为推辞议婚的一种借口。南朝梁人沈约《奏弹王源》“臣闻齐大非偶,著乎前诰。”
齐大非偶成语怎么来的 齐大非偶典故与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