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著名词人姜夔(南宋音乐家姜夔怎么读)

生活常识 2023-05-14 20:34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石湖诗五首原文 南宋时期著名音乐家姜夔五首经典词赏析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就是高山、就是流水、就是丝竹、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题记

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地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岂善听,子岂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这里分享音乐大师姜夔音乐作品古筝赏析。

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市民阶级兴起,由此带来了市民阶级文化需要增高,使得市民音乐迅速发展。伴随着多种民间音乐体裁的兴盛,推动了音乐承载主体由宫廷向民间的下移,从音乐形式而言即由“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向“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的转变。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姜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词曲作家,他的词调音乐无论在艺术上及思想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具有独创性。姜夔的词调音乐创作继承了古代民间音乐的传统,对词调音乐的格律、曲式结构及音阶的使用有新的突破,并且形成了独特风格。

姜夔对于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就是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词乐曲调。其代表曲有《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

姜夔生平有一段情事,铭心而刻骨。他早年曾客居合肥,与一对善弹琵琶的姊妹相遇,从此与其中一位结下不解之缘,却因白石生计不能自足而不得不游食四方,遂无法厮守终老。姜白石诗中提及此一情事的,只有《送范伯讷往合肥》绝句三首,而他的词中,与此情有关的有二十二首之多,占其全部词作的四分之一,足见其萦心不忘。前人多因不晓本事,常常责其费解,王国维甚至有“白石有格而无情”之讥评。可事实上,白石用情之专之深,在两宋文人中只有陆游差堪比拟。这也使得他的词具有极为感人的品质,诚如夏承焘先生所说的,“在唐宋情词中最为突出”。

姜夔在音乐方面的主要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曲目集,《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两部理论专著。《白石道人歌曲》中包括了著名的《圣宋铙歌鼓吹曲》、《越九歌》。

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的赏析

《白石道入歌曲》是词乐谱,相对比较完善和全面。它的流传使得许多词调歌曲能够发扬光大,不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白石道人歌曲》包含六卷,由其好友所刻,重要的版本在夏承焘《自石诗词集》中有所收录。《圣宋铙歌鼓吹曲》是对《大乐议》的进一步阐述,是一部进献作品。

姜夔《越九歌》赏析

《越九歌》是一部雅乐歌曲,这两首作品位于《白石道人歌曲》的开篇,是其音乐雅乐思想的体现。相比《圣宋铙歌鼓吹曲》,《越九歌》带有律吕字谱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姜夔推崇古音雅调的思想。以上作品的特点是采用了大量的律音记谱,运用了折字法,使得后世能够一睹其雅乐歌曲的原貌。

姜夔词中,专咏梅花的词非常多,如《暗香》、《疏影》、《小重山令》、《玉梅令》、《鬲溪梅令》、《浣溪沙》二首、《卜算子》八首等,涉及到梅花的还有十余首,梅花已成为作者个人情愫的象征,姜夔显然已把梅花比作自己的精神实质。这里选择最著名的两首来赏析。

姜夔《暗香》赏析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

梅边吹笛?唤起玉人,

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

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

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

夜雪初积。翠尊易泣,

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

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照过我,对着梅花吹起笛子,唤起佳人与我一起攀摘梅花,哪顾上初春清冷的寒风袭来。而今我已经像何逊一样老迈了,把往日像春风般绚丽的修辞与文笔都忘记了。但令我惊奇的是,竹林外稀疏的梅花,将清冷的幽香沁入华丽的筵席。

江南水乡,正所谓一片寂静,感叹路途遥远无法折枝梅花寄相思,夜晚一场大雪又堆积在屋外。手捧玉杯,酒未饮,满眼已是感伤的泪滴,红梅无言执手相忆从前。常常回忆起当初携手相游处,千株梅花压满枝头,西湖上泛起一抹清冷的月光。如今梅花被风吹得片片花瓣落尽,几时还能再见满树的梅花绽放?

赏析本词的写作手法承袭了姜词的“虚空”,提笔以“旧时月色”开场,眼前浮现的都是蒙太奇式的虚幻场面,“月色”皎洁,“笛声”由远而近,“玉人”伸出纤纤玉手不顾清寒攀花折枝,画面由远及近,我老眼昏花,尚不及仔细辨认,一阵清冷的香气侵入眼前的瑶席,画面拉回眼前。此时的江南一片寂静,手捧酒杯,饮进的不知是酒还是泪,何时才能携手同游共赏西湖之梅花的清丽。梅花在词中代表一个遥远的甜梦,而词人却永远无法走入其中。

姜夔《疏影》赏析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

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

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

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

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

早已安排进屋。还教一片随波去,

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

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苔梅的枝梢缀满了白色小花,有两只小小的翠鸟,在树枝上同栖。在他乡客栈里相遇,黄昏夕阳下的篱笆旁,她默默无言地倚着修长的翠竹。昭君远嫁北方胡人之地,不习惯沙漠里的生活,暗自怀念江南江北故土好风光。我想她是否戴着环佩叮当,趁着夜色归来,变成一朵清幽孤独的梅花。

还记得南朝宋后宫里的故事吗,寿阳公主沉睡于梅花树下,梅花花瓣飘落在她的蛾眉上,点出梅花妆容。莫要学吹落花瓣的春风,不爱惜春花的轻盈妩媚,应学那汉武帝刘彻,金屋藏娇,呵护珍重。(我)终究是无力护花,任春风吹落残花,随波漂流,又怨恨玉龙笛吹出哀伤的《梅花落》。待到梅花落尽时候,再去寻觅梅花的幽香,它已被画成小窗上的一条横幅。

赏析这首词还是借用梦境及明妃昭君的身世来加持自己的身世,这里妄自揣测作者的心境,品行似梅花般高贵,身世如浮萍般无定,每每希望落空的时候,就如同月夜下幽香孤独的梅花,清冷哀怨。

《暗香》、《疏影》都是旁注工尺谱。调名取自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两首词都是咏梅之作,实是咏梅,虚则传递出作者对自己身世的哀怨与感伤,姜夔终生不得功名,词中展现出求之不得的意境。

两首词的开篇小序介绍了词的创作背景,辛亥年(公元1191年)冬,姜夔到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做客,因范成大喜欢梅花,作者便奉词两首,范成大爱不释手,便叫两个歌妓即刻学着唱起来,音律和谐委婉,便取名《暗香》、《疏影》。

姜夔《扬州慢》赏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释义开篇三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历来被人传颂,原因就是谐美的韵律和抒情的文字被词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淮左名都”四个字点明扬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城市历史文化。

接下来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句,“春风十里”并非是说一路春风拂面,这一句也是从杜牧赞美扬州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中化用而来。

扬州往昔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这是词人进入扬州城所见到的景象。扬州繁华世人皆知,可如今杂草遍地,满目荒凉。不禁使人联想当年扬州城内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在词人今昔对比的笔墨中,更体现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与今时和荒凉。

经历了硝烟,扬州原本的繁华景象如今荡然无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词人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句给出了答案。

虽然姜夔来到扬州时距离扬州经历的那场硝烟已过去了十五年,但当年繁华的扬州城如今已然一片萧条,只剩下了荒凉的城池。

在这里,词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寓情于景,硝烟虽已过去多年,可连荒废的池台和古老的大树仍然对战事抱有很深的成见,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个“厌”字,写出了硝烟给扬州城带来的创伤。

上片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大意是说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这凄清的号角声不仅回荡在扬州城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悲凉的心间。这三句,由视觉转向听觉,写出清冷的号角声只能徒然地在经历了硝烟的扬州城上空响起。词人以有声反衬无声,写出了扬州城的冷落与空寂。

下片开头三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词人笔锋一转,将唐代诗人杜牧以想象的笔力引进词作中,这简直是神来之笔。杜牧,这位流连、赞美扬州的诗人,可以说是扬州繁华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晚唐诗人杜牧一生流连扬州、赞美扬州,他笔下的扬州繁华、富庶。而姜夔对扬州城的初印象抑或说创作的灵感,也是从杜牧的名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得到的。

接下来的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再一次化用了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扬州的风景名胜,在杜牧生活的时代,这里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笑语盈耳的繁华景象。如今这一风景名胜虽然在词人眼前,但往昔的欢声笑语却听不到了。

一个“冷”字,将词人的视觉化为触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昔日歌声笑语听不到了,只有这清冷的月影在波心摇荡,毫无声息。往昔的繁华,这是一种触摸不到的、已经失去的事物。

再看词句所描述的场景,“波心荡”是动态的描写动景,“冷月无声”是静态描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从视觉来说,“波心荡”是词人站在二十四桥上俯视江面的视觉体验,“冷月无声”是词人站在二十四桥上仰视夜空的视觉体验。

在一动一静的景物描写中,在一俯一仰的动作描写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词人俯仰天地之间,时而低首沉吟,时而望月长叹的形象。

这三句把冷清、寂静的扬州月夜与词人沉痛伤感的情怀交融于一体,创造了一个清冷凄美的意境,令人伤怀。如果配合曲调进行演唱的话,一定会是一曲音调低徊、曲调哀婉的动人心扉、感人肺腑的乐曲。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全词在词人的反问声中戛止,这反问声中又寄寓着词人多少的感慨和喟叹呢?

词中的“红药”指的就是芍药,扬州曾经遍植芍药。宋代词人王观在《扬州芍药谱》中赞誉“芍药甲天下”。尤其是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一带,芍药被大量种植河流两岸,每当芍药花开,便成为一道靓丽的沿河风景线。

词人前往扬州,恰值冬至日,此时不会有芍药花开,所以此处是虚写。此处的弦外之音是说,在往昔的繁华中,二十四桥边年年如期开放的芍药,总会引来一批又一批的游人驻足观赏。在今时的萧条中,即便这里的芍药花甲天下,即使这里的芍药花如期绽放,又有谁会去欣赏呢?

姜夔面对的扬州城,曾经是繁华的都市,因为经历了硝烟,致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片萧索。姜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黍离之悲、物是人非的感慨,以音乐和词章结合的方式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词作中包含着的深沉的文字、抒情的旋律,超凡的想象、以及今昔的对比,让这首《扬州慢》具有一种凄美的、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姜夔的音乐作品体现其音乐的思想,展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展示他所处年代音乐的发展状况,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姜夔提倡的音乐理论及相关作品能够十分清晰地向后人展示南宋时期的音乐文化特点,为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姜夔的音乐作品彰显律学上的造诣,表现了他娴熟的技巧。他拥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展现了他对不同的技能,为后世研究雅乐歌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

音乐,而成为时间之更佳象征。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正就是,而对时间有着深刻的体认。对此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早有深刻体认之点,近代西方哲学、科学,也已开始高度关注。

中国古典音乐,她那神秘的韵味还可以让我们回忆起那古老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

南宋音乐家姜夔怎么读 南宋音乐家姜夔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