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二胡在京剧伴奏中起什么作用(京二胡经典剧目)
唱歌什么是沙音 京二胡在老旦剧目中的作用
京二胡是近代民间艺人在传统拉弦乐器基础上经过改进研制的一种乐器。它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随着京剧的形成而衍生的。著名京剧音乐演奏家王少卿与北京老艺人、京胡 师洪广源经过研究试制,将“苏州滩黄”伴奏的二胡去头截尾、打掉音窗和改蒙蛇皮后,就产生了京二胡,由于乐音悠扬、浑厚,逐渐成为民众喜闻乐见、广泛流传的乐器之一。京二胡为京剧伴奏乐器,是从 1923 年梅兰芳先生编演《西施》开始的,当时梅兰芳先生感到音乐很单薄,就用了很多种乐器试听,选定了在二胡基础上创制的京二胡,从此京二胡就被加入到京剧乐队中,成为京剧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京二胡被确立为旦角伴奏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它弥补了京剧乐队起初无中音的空白,使京剧乐队整体演奏效果更加浑厚饱满,丰富了京剧唱腔旋律的表现力与层次性,更好地烘托了舞台气氛。
《洪母骂畴》这是一曲正气歌,也是一出不好唱的老旦重头戏,写明将洪承畴战清兵败降,被清朝委以重任率军南下返乡探母,洪母原闻儿子战死,于周年祭奠,后见降将怒斥其变节,愤而自焚。曲目情节跌宕,老旦感情起伏,对伴奏有很高的要求。本文是本人在学老旦剧目伴奏时积累的心得体会,将以《洪母骂畴》为例,简要分析演奏京二胡为老旦剧目伴奏时,应如何把握老旦唱腔风格特点及如何运用技巧做好伴奏。
一、老旦唱腔与伴奏的风格
(一)老旦的唱腔风格
老旦行当和其他行当一样,在舞台上的更高目标,就是创造出神形兼备、令观众动情动容、十分认可的稳重可亲的人物形象。老旦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为主,正是这一特殊的艺术现象,奠定和造就了老旦唱腔的基础和风格。早年的京剧老旦多由男演员扮演,所以在腔式的演唱 上与老生颇为接近,相当缺乏行当个性,直到老旦的祖师爷龚云甫老先生出现后,才确立了老旦唱念“雌音”与“衰音”相结合的声音造型,然后吸收了一些青衣的唱腔旋律后,才创作出了许多的老旦新腔。
老旦的唱腔虽然没有老生的雍容洒脱,花脸的粗犷厚实,旦角的迂回柔美,小生的刚健激越,可是老旦演员却可以利用大嗓的先天优势,通过嗓音的高亢、铿锵、 表达等等,以及运用具有老旦特色的控制,运用丹田气,注重喷口和漱音,滑音,小抖腔等等的使用,成功刻画出各个戏里的每一位老年女性角色。老旦声腔最为显著的演唱特点是,以本嗓为基础,唱腔刚劲婀娜、韵味醇厚、旋律精微,既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又有老人苍劲浑厚之感。演唱 相近于老生,又不同于老生,声腔韵味在强调声乐审美特点的基础上,显现出其特有的音色,如雌音、衰音、苍音、沙音音质纯透,而且音域还得宽广,从低音到高音都要好,其声腔特色的形成也正是这些音色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洪母骂畴》中的“反二黄”慢板唱段就是这样,既富有老年妇女苍老高亮的嗓音特色,又有强大的气势、充沛的感情,确实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做到人各有貌、声各有情,因戏创腔、以腔唱情的基础上,就形成了新老旦艺术的各种新风格。
(二)老旦唱腔的伴奏风格
京二胡多伴奏于旦角唱腔,在老旦唱腔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因为京二胡在音高上比京胡要低八度,它的声音圆润浑厚,与高亢明亮的京胡音色水 融、沁人心脾,从而使音区和音色产生了对比变化,使音响层次得到了丰富,音调变得更和谐,音响更洪亮,大大丰富了京剧乐队伴奏的表现力;对京胡的声部起到了补充和陪衬的作用,演奏中做到音质上应音色圆润、纯净、明亮,无噪音,达到了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效果。
京二胡的音色优美动听,表现力丰富,能表现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它在戏曲乐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戏曲音乐托腔送韵。古人说“拉胡琴的须知百鸟之音”,作为一名合格的京二胡演奏员,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技巧,扎实的功底,更要熟谙音乐中的内涵和剧情中各种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等。老旦的演唱特点,是唱腔都用本嗓,用真嗓,但又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在伴奏中根据老旦唱腔的特点,与演员的“气口”顿挫相投,进而能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运用包、随、衬、补、垫等艺术手段来完成唱腔的伴奏,贴近老旦的唱腔中“擞音、颤音”等演唱技巧,增加音乐的层次和唱腔的完美性,跟随着唱腔的情绪,需强则强,该弱则弱,紧紧地包着唱腔,顺畅、和谐地发展。
二、京二胡在《洪母骂畴》剧目中伴奏的风格
(一)刚柔并济阳刚为主、温婉为辅的伴奏风格
《洪母骂畴》中京二胡的伴奏是非常有特点的,在一般旦角流派伴奏中,京二胡为烘托乐队音响效果较多的使用外弦的高音,因为外弦音色清晰明亮,更易表现强烈的情绪,体现老旦唱腔中的高亢、铿锵,做到又有力度又有韵味。二黄导板中的“见灵牌不由人珠泪滚滚”与传统中的二黄导板就不一样,唱腔不是高亢嘹亮,而是以一种忧伤、思念的情调,用慢长的,以中、低音为主的声调来演唱,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表演者能更好地体现出洪母此时感情上的极度悲伤,演奏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老旦行当所刻画的人物一般是正派、耿直、命运坎坷或刚烈坚毅的老年妇女。《杨门女将》灵堂这一场戏中,佘太君代表性的西皮导板“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形象地表现出老太君怒斥王辉的凌然正气,唱腔声如裂帛,响入云霄,气势逼人。“西皮”导板的特点是刚劲有力,节奏紧凑,唱腔明朗、比较适合表现激越奔放、 坚毅、愤懑的情绪。《洪母骂畴》中的二黄导板唱腔饱含悲凉、激愤情感,听起来令人潸然泪下。二者形成的鲜明对比,体现出老旦唱腔刚柔并济,阳刚为主温婉为辅沧桑美的特点。
(二)以腔唱情、呼应共鸣的伴奏风格
《洪母骂畴》中的经典唱段反二黄慢板、原板是此剧目的核心唱段,老旦剧目最注重唱功,同样是用大嗓演唱,既不像老生的宽阔刚强,又不像花脸的粗犷豪放;而是高亮、柔和、细腻的,既具备老年人特点又具备女性特征的独特声腔艺术。音乐的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声”,即音响;另一个是“情”,即“情感”,两者缺一不可。成书于汉代的《毛诗序》中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情感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回龙腔情真意厚的“ 举祭酒, 醉前庭, 悲切切, 念亲人,哀思不尽,凭吊忠魂......”表达一位老母亲对骨肉的疼爱及儿子英才生涯的慰藉。
反二黄慢板大段的唱腔字少腔多,重声情,重旋律在演唱过程中起伏跳动很大,时而低沉,时而激越,充分表现了剧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揪心情感;还得气力充沛,咬字喷口力到好处,腔中的轻重缓急张弛有度,这样才能更完美地体现这段唱腔的精髓与魅力。
反二黄导板“见灵牌不由人珠泪滚滚”一句满怀母子之情, 接下来“ 忆娇儿 ” 的唱,历数了亡者的功绩,引为自豪,一板三眼里也会出现唱腔单,而伴奏用多音符,这也就形成了 的关系。“哭娇儿”便又回归年迈人的丧子之痛,但刚强仍立于其中,老人悲中仍以民族气节来支撑自己。演奏员必须要以演员的唱腔情绪为准来处理自己伴奏,伴奏时要起到辉映作用的,根据唱腔的情绪,时而能使其明枝亮叶,时而又使其深情内藏。
在京二胡演奏中意境是最难表达的,运用闲熟的技巧可以表达戏曲唱段的情感,但高层次的意境是不能直接表达的。意境是情感的升华,是深层次的内涵。它隐含於唱段情感的背后,需要演奏者用形象思维在乐曲深层面去感受,去体悟,去挖掘,把情感的表达上升到意境的表达。
反二黄原板字多腔少,内容密度大,情感丰富、节奏紧凑、快慢有致、抑扬顿挫、高低音层次分明,也是立音、宽音、颤音、苍音、沙音混合使用最为突出的一段。伴奏一定要跟随唱腔旋律进行,“小垫头”托得不合适,那会显得很不协调。演奏老旦二黄原板要做到包腔紧、裹腔圆、垫字俏、渡长腔稳、送短腔明,使伴奏与唱腔取得协调一致,熟悉唱腔的结构与规律,才能奏出京剧唱腔独有的韵味,达到演奏与唱腔和谐统一的效果。
三、《洪母骂畴》剧目中伴奏的亮点
戏曲艺术是以演员为主的,琴师、鼓师是音乐伴奏人员。演奏员要根据舞台上特定内容来演奏,伴奏唱腔可以进一步深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唱段有神有情,听起来觉得又熟悉又新颖。《洪母骂畴》唱段中的“过门”是非常体现乐队伴奏水平的,既继承优良传统,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勇于创新,新编“ 过门 ”这种赋予情感的 演奏,大限度地发挥了京二胡的艺术张力,是剧目中的一大亮点。
四、
唱腔、服饰、化妆、表演与配乐是京剧艺术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为完成这些要素的和谐统一,历代艺术家精心钻研、刻苦用功,不断完善,创造出辉煌的京剧艺术成就。作为乐器,京二胡的创制服务于京剧,并因京剧而扬名。京二胡为老旦剧目唱腔伴奏,不仅丰富了京二胡曲目和音乐风格,还促进了京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京二胡的伴奏乐音,对老旦剧目的完美表现有着重要作用,倾听京剧老旦剧目,京二胡的演奏已经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京剧伴奏是京剧唱腔最有力的支持部分,对唱腔起着烘托作用,京二胡演奏者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加强戏曲音乐文化学习和技术训练,精确把握唱腔,与演唱者形成默契,这样的伴奏不仅使演唱增添华彩,还可以补充唱腔的未尽之情,给人以更美的听觉感受。伴奏乐既作为演唱的辅助手段出现,又充分发挥器乐艺术的特长。京二胡的伴奏也能像说话、唱歌一样,有呼吸、有语气、有各种表情,无论是活泼、欢快,还是委婉、优美的唱段都表现出一定的内容,即使是最简单的几个音也是有生命的,有的坚定有力、有的轻捷跳跃,要表现得地地道道、有声有色。演奏者的 投入和精湛技艺,是京二胡积极作用发挥的根本要素。只有努力加强领悟各种类型唱腔的历史文化要素,体味其艺术内涵,不断增强学识、修养、想像力和创造力,加强演奏技巧训练,加强反思,不断提高悟性,才能够让京二胡悠扬的乐声融入每一出脍炙人口的老旦剧目中,演绎出不同凡响的美妙。
京二胡经典剧目 戏曲中的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