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春姓氏排名前100(广东阳春十大姓氏排名)
黄陂姓氏排名 广东阳春23个姓氏的起源
阳春汉族居民的族谱,均重视追述本姓祖居的郡望和南迁简史。民国以前,农村居民沿袭风习,外出头戴大头竹帽,帽上大书郡姓,如陈姓书“颖川”,黄姓书“江夏”,李姓书“陇西”等等。
黄姓
黄蕃轩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到县境马兰独石脚,生有文选、文相、文襄三子,后来蕃轩、文选他迁。有文选夫人康氏叔嫂三人在阳春定居,儿孙分布于河西、附城、马水各地。
黄隆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福建上杭经江西入广东,从南雄珠玑巷到县境八甲围塘定居,儿孙分布于八甲镇境及潭水、双滘。
黄家就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从福建上杭迁县境八甲大坡定居;黄桂松分居三甲田心村;黄应标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分居迁至双滘榕树村,儿孙分布于八甲、双滘。
黄应善于明成历年间(1573-1619年)由广西博白迁入西山文村,儿孙分布永宁、圭岗。
后还有多支迁入。今以春城、八甲、永宁等镇人数最多。
陈姓
东晋无帝年间(318-321年)陈氏渡江南迁。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迈父子相继镇守福建泉州和广东潮州,宗族定居泉州为多。明代建文年间(1399-1402年),陈氏一支从福建莆田县迁至本县河口陈村,后分居河口、岗尾、潭水;又一支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南雄迁至本县青山堡永庆村,后分居河塱、松柏、石望、春湾。
陈进大于弘治十年(1497年)从南雄迁至本县石菉,后分居马水、春城、潭水、三甲,继后有多支迁入县境,一支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由新会迁至本县合水;一支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罗定迁到本县惠周、那座等地。
今以春湾、松柏、陂面等镇人数最多。
李姓
唐僖宗年间(874-888年),宗室李孟避黄巢起义,由长安迁汴梁(今河南开封),继迁闽,从福建入粤。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李乔木后代从新会迁到县境李堡那漠村,李思与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迁居县城赖屋巷;李茂荣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赖屋巷迁往头堡高岭村;李琛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再迁松木岗定居。
李相与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从南雄迁到李堡隆岗村,其后裔李惟扬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中武科一甲榜眼,官居广东左右翼总兵官,三朝眷遇。
后还有多支迁入,今以岗美、双滘、春城等镇人数最多。
刘姓
刘祥在唐代乾符年间(874-879年),避黄巢起义,带领儿孙由彭城迁到福建汀州宁化。经若干年后,刘广传的儿孙从福建入广东;刘念三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从福建上杭县田背来思里迁到三甲龙湾村,后分居潭水、双滘、八甲等各乡镇,有部分迁居阳江。
刘清河在明成化年间(1466-1487年),由福建到南雄珠玑巷转新会潮莲,再转县境南在山口满堂寨,其子长杰从山口迁河西刘屋阁定居。
刘乔宇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从福建漳州南靖川子迁到县境那乌那心寨,转合水看牛塘,后到潭水高塱定居。
今主要聚居三甲、潭水两镇。
林姓
源于西河郡。商代少师比干谏纣。公元前1123年为纣王所杀,其子逃于长林。周武王灭商赐为林姓,世居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县)。战国时代,其儿孙散居北方各地。秦代成为山东望族。晋代跟随元帝南迁,部分迁居福建莆田。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由福建莆田迁到县境李堡河政塱,今分居岗美各地。
林产华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肇庆高要富金乡迁到顺阳都大铛湾桃源洞。林孟端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从福建汀州武平县石南村迁到太平都凤南堡莲塘村。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迁到惠周河仔口;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迁到南厢都黄陂坡等多支。
今多居于潭水、春城、陂面等镇。
张姓
谯国夫人冼氏幕府长史张融在南北朝梁、陈时代到阳春定居,为 最早到县境姓氏之一。张念一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到三甲堡那象(那井)定居,四世孙张廷维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平瑶有功授骁骑都尉,钦命为广西浔梧及台湾总兵,后裔居三甲那象、石桥等地。
另有一支,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从南雄经三河坝迁青山堡饭坑。张捷云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由福建汀州宁化迁嘉应洲(今梅州市)镇平县徐乡双溪口,转阳春现尧堡河清垌,后分居潭水各地。
往后还有多支迁入。今以春城、春湾人数最多。
梁姓
源于安定郡。高阳氏的玄孙伯益为舜的权臣,调驯鸟兽有功,赐姓赢,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秦,其子名仲,称秦仲。秦仲的后裔康伯辅周平王伐西戎。封于陕西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国号梁,后裔以国为姓。康伯16世孙梁嘉于周赧王时为大将军,封安定侯(今甘肃固原县),世居安定郡。梁国被秦所灭,其子孙有一支奔晋,梁益耳为晋国大夫,居河东。东晋时,梁氏随王室渡江南迁,到建康(今南京),繁衍于江苏、浙江、福建,梁东林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福建迁南雄,转县境头堡寮背村,分居金坪、蟠龙等地。梁远雄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罗定三达祠迁到阳春县城安定坊,后分居七星、新云。梁嘉72世孙如映,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由福建到南雄珠玑巷。其子崇礼于咸淳十年从南雄保昌县沙水村步行至荔枝山,编竹筏流至连州,徙高凉西村(今高州帅堂)定居;崇礼11世孙天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高州塱韶迁阳春双滘龙埇,后分居八甲、岗尾等地。往后还有多支迁入。
今多居于春湾、春城、石望等乡镇。
杨姓
源于弘农郡。周文王后裔叔向受封于杨国(今山西洪洞)。子孙以国为姓,世居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县南)。后为避战乱迁华阴(今陕西省东南华阴县),东汉时遍布北方各地。唐末中原动乱,家族渡江南迁。到福建漳州定居。明成化八年(1472年)从福建汀州上杭到南雄珠玑巷,转县境八甲白水,分居合路、峰高、长塘、黄坡等地。往后还有多支迁入。
今杨姓多居于永宁、八甲、春城等镇。
吴姓
源于延陵郡。周代古亶父之子泰伯受封于吴(今江苏无锡一带),后裔以封地为氏;吴季扎后裔世居延陵(今江苏武进县)。后繁衍于江苏、浙江、山东。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0年),迁到县境青山堡茅窝村。明宣德年间(1426-1434年),分居青山堡黎村,吴刚一在明成化十七年,由潮州徙八甲船埗定居;五世应刚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再由八甲船埗迁往潭水凤南堡(即湖边)。
吴天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从嘉应州(今梅州市)迁县境青山堡湴寨,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分居大陈堡石碧村。
吴栋在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从翁源迁西山那合定居。后还有多支迁入。
今吴姓八甲、潭水两镇人数最多。
严姓
东汉地严子陵隐居浙江富春,严穆于宋代入粤,从南雄,经潮州、广州,溯西江而上到德庆,转高要范山。严侊兄弟三人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0年),从高要范山迁到县境青山堡莲塘村定居。明洪武六年(1368年),严坚分居冲垌。其子严行恕字松柏建村于寨仔,后裔众多,定村名为松柏村,后发展为松柏圩,至今称松柏镇。
分支迁居于河塱、石望、春城、卫国等乡镇,今松柏镇严姓占严姓人口近4成。
谢姓
晋代谢安举家迁于闽。谢景温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由闽入粤。谢廊然在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从南雄珠玑巷迁新会豫富村。谢宗礼由新会豫富村迁到阳江州背街,徙双捷垌塘。谢福存带领儿子国彦、国华、国茂、国英,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从阳江双捷垌塘迁到县境李堡轮水定居;其中国华后裔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轮水分居石菉;明万历三年(1575年),随陈璘平瑶,万历五年到东安县阳明都(今圭岗、永宁)定居。谢福存的后裔分布于岗尾、马水、春城、永宁、圭岗、合水、春湾。后有多支迁入。
今谢姓以永宁、圭岗、岗美、石望等乡镇人数居多。
王姓
源于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分支居山东琅琊郡。王导辅佐晋元帝渡江南迁。王潮被唐昭宗派到福建任观察使,到闽后,勤政兴学,薄赋劝农,使地方安定。儿孙在五代时建立闽国,其后裔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福建漳州靖梁县梅龙村迁到县境河口上塱村,后分居潭水、河口各地。王伯璘在明成化八年(1472年),从福建汀州上杭经阳江,迁到县境三甲鸡头塘,后裔分居三甲、八甲、双滘等地。王景盛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福建永定县经广东南雄珠矶巷,迁到县境石望马岗定居,后裔分布石望、松柏、春湾。
今王姓以八甲、双滘人数居多。
黎姓
源于京兆郡。殷代有黎国(在今山西省长治县西南)。周武王把该地封给帝尧的后裔。仍沿用黎的国号,黎侯的儿孙以国号为姓,世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南北朝时北方战乱,南迁江、浙和福建。黎待举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从江西赣州都水头里迁到广东新会县都会里。待举三世孙命和的第三子君瑞于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从新会徙恩平仕洞凯冈村,嘉定十三年迁至县境南厢都山口洞(今合水茶河山口村)定居。君瑞生以贤、以敬二子,以敬留居山口原址,其后裔分布于合水、陂面、春湾、春城、圭岗、松柏、河塱、石望、永宁、卫国等地;以贤迁居南乡都黎堡(今岗美)古来寨,其后裔分布于岗尾、双滘、马水、山坪、河口、潭水、三甲、八甲等地。
今黎姓以合水、双滘人数居多。
罗姓
源于豫章郡。颛顼的儿子祝融氏的后裔。周代受封于宜城(在今湖北省),称罗国,儿孙以国号为氏。后来由湖北迁湖南长沙,汉代迁居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罗参君由江西吉安卢陵县东大安村迁南雄珠玑巷,转顺德县大良适底村,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6年),迁县境河口涧水定居,后裔分布于河口、岗尾、潭水。
另一支,明万历年间(1403-1426年),迁县境大铛湾那银寨,后裔分布于河塱、松柏、石望、春湾、圭岗。罗举清在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从南雄迁信宜,裔孙以凌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迁到东安县阳明都双南村(今属永宁镇)。
今罗姓以河塱镇人数最多。
蓝姓
蓝德祖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石碧堡卢丰,生有四男一女。明成化八年(1472年)举家入广东。三子奇芬,字鸣华,迁至西山圭岗三垌庙门定居,后裔分布圭岗境内;四子万四,字光裕,迁至县境三甲堡大垌肇基山(今造罗村)定居,后裔分布三甲、八甲、双滘、潭水。
今蓝姓以三甲、八甲、圭岗为多。
范姓
范念七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从福建上杭迁至广东惠州长乐清化郡,继而迁潮州揭阳德州都小靖社转河源县大州都,再迁高州电白。明嘉靖十三年(1535年),辗转到县境庞洞古牛东水山定居,后裔分布于三甲、潭水、马水。范念七后裔一支,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迁东安县阳明都瑶村双底定居繁衍。
今三甲镇范姓占范姓总人口过半。
莫姓
莫让仁入粤,居于封川(今封开县一部分)文德乡蕨村,其子宣卿于唐代大中五年(851年)状元及弟,为两广地区之一位状元。宣卿六世孙永昌在北宋元祐六年(1086年),迁南雄珠玑巷沙水屯。永昌的儿孙在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转羊城青风桥,再到南海廊村,徙恩平那西。宣卿12世孙南田带领儿子阿十,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从恩平那西迁至县境那乌堡沙底塘头荔枝根,后在那乌大垌村定居。元末农民首领莫益兰曾领导起义反元,自立为春州知事,称莫安民知州。后裔分布于春湾、合水、卫国、山坪等地。
今以春湾、陂面人数为多。
冯姓
汉代从陕西繁衍于山西、河北、河南和福建,冯融于南北朝梁普通年间(520-526年),任罗州刺史。其子,高凉太守冯宝在大同元年(535年)与高凉俚族女首领冼英(史称冼夫人)结婚,创建阳春郡城。冯宝夫妇被历代祀奉为阳春城隍。唐朝永徽元年(650年)春州刺史冯智戴调任高州刺史,后裔定居高州良德。冯之广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高州迁到县境太平都现尧堡塘边村,后裔分布潭水各地。
冯姓是最早迁到阳春境内定居繁衍的汉民族姓氏之一,今以潭水、松柏人数为多。
余姓
源于下邳郡。周成王的后裔。原姓姬。居于晋(今山西省西南)。由余投奔秦为秦穆公献策征西戎,使秦拓地千里,有功于国。后嗣受封为新安侯(今浙江淳安以西及安徽新安江流域)。继封下邳侯(今江苏省邳县),后裔繁衍于江、浙和福建。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从福建迁到县境李堡大坡村。
另一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从福建汀州迁到东安县阳明都西岸(今永宁三岸)。后有多支迁入。
今永宁余姓占余姓人口的三成。
钟姓
东晋时钟雅迁于建康(今南京)钟山。唐朝时居江西高安。五代时,钟传夫人马氏领宗族迁福建长汀。钟召德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随阳春守城千户钟良,到阳春充当兵勇,洪武三十一年(1393年)修筑县城。遂落籍春城北门火巷,其后裔分布春城、合水、陂面、圭岗、永宁。还有多支,钟万定居春湾发财径。钟赞后裔在合水河塘、营讯。
今以春湾、合水人数为多。
欧姓
源于平阳郡。夏朝少康庶子受封于会稽,再到乌程(今浙江省)欧余之阳,为欧阳侯。儿孙以地为氏。其后裔繁衍于浙江、福建,由闽入粤。元天顺元年(1328年),由南雄迁到县境茶园区垌。另一支,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信宜思贺迁到圭岗上垌村。欧阳复姓简为欧姓。
今以陂面、春城人数为多。
龙姓
龙伯高在汉武帝十六年(40年),由湖北襄阳到湖南零陵任太守。后裔世居武陵郡(今湖南省溆浦县南)。龙庚在唐大中四年(850年),任江西吉水县令,举家迁居永新顾村莲塘。龙世泽自江西太和甘竹村徙南雄珠玑巷,后出任南海教谕而迁居羊城;仲馨徙东莞,转高要;谓川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从高要迁县境大陈峰岑村,后来分散到大车垌、盘龙寨、藩屏村定居,后裔分布于双滘、八甲、三甲、山坪等乡镇。
后另有多支迁和。今以双滘、春城人数为多。
高姓
源于渤海郡。高元辅佐黄帝,儿孙以祖名为姓。周朝时,高氏为齐国世卿。后裔世居于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州)。唐末避乱迁南方各地。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年),由福建到八甲高屋寨,后因战乱多而他迁,今高屋寨很少高姓。另有,在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福建经广东南雄府始兴县珠玑巷牛田坊迁到新会、开平、恩平。祥兴元年(1278年)徙居新兴河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从河头转到县境茶园孔垌天井村;高龙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由天井村分居到那乌高村;高龙后裔于孚从高村分居石望。
今以春湾、石望人数为多。
广东阳春十大姓氏排名 广东阳春姓氏人口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