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宗祠哪里更好(江西百家祠堂阳氏)
江氏宗祠开放时间 江西上高探访镇渡镇南村的江氏宗祠
作者上高飞
随友江平原,来到他的家乡镇南村。
一、堂前巨石,令人敬仰
先到江氏宗祠,被堂前的两对巨大的石头吸引。每块巨石分两层,底层为正方形,上层为正八边形,底层薄,上层厚且中间一个圆孔。这就是传说中的旗杆石基。
古代科举制度下,族中倘有人获得功名者,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匾额外,还要在祠堂前竖立石旗杆。
考取功名后,社会地位提高,竖立旗杆光耀门楣,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旗杆竖立后,作为后人学习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
堂前两对巨大的旗杆石基,说明江氏中出了两位进士。查《上高县志》进士榜,江廷槐和江学训两位进士就是来自镇渡。
遗憾的是两对旗杆石已经被淹没在历史中,欣喜的是留下石基遗迹让可后人凭吊,希望的是江氏族人恢复这两对旗杆石以铭记功绩。
站在旗杆基石前,心底油然产出一种敬仰之情。
此图来源知乎古建家园《古建筑中的石旗杆与旗杆石古代科举文化的“荣誉证书”》
二、初到宗祠,不知村貌
堂前石柱上,雕刻一副对联
象岭峥嵘瑞气千秋迎乙丙
狮潭储蓄真源亿载纳庚丁
宗祠中有几个老人,老人告诉我们对联中的“象岭”就是堂前不远处的两座山,像两尊大象守在堂前,“狮潭”就是锦江在狮子山前拐弯形成一个深水区域。
我好奇地问“你们村的发祖公是如何选到这里立村的呢?”
老人说“我们的发祖公曾经在徐家渡,有一次,他带着猎狗来打猎,他从村左侧山口进来,看到这里是块芦茅洲,打完猎寻找猎狗回家时,发现猎狗扑在芦茅根上不走,发祖公就在猎狗扑在地方扎了芦茅棚,后来就带领后人在此立村。”
老人还说“我们村,有一句老古话,就是三狮两象把水口。”
老人所说的故事,我听得云里雾里,初到宝地,还不识方向。
我问锦江在哪里?老人指了指锦江的方向,但我还是没有搞清方向。
三、环村一周,晓知村貌
江平原知我困惑,请我们上车,车上看到不远处就是镇渡乡 所在地,我们驶上了村后的河堤,河堤是一条水泥马路,顺水而下,远远望去有一座桥横亘在水面上,江原平告诉我们那是镇渡新修的拦河大坝。
站在拦河坝桥上拍下的左侧的镇南村
走出来才知道镇南村就在锦江河堤南岸旁。拦河大坝下有一水泵站,它建在狮形巨石下的狮潭旁,为徐家渡和末山输送灌溉用水。这里还有一支小溪汇入,小溪上还有一座遗弃的古老的石桥。
这就老人所说的狮形山,巨石前是锦江在此拐弯,形成深潭,他们叫狮潭。
拦河坝和水泵站
沿狮形山而下,拐进入村的水泥马路,在村入口处停下。江原平沿着一条小路,带我们走到一棵樟树旁,用手指着说“这就是芦茅塘。我们祠堂前没有塘,这口芦茅塘在祠堂左侧,家庙一侧。村发祖公从这边过来,它就是我们村的风水塘。”
然后,他转身朝着长满杂草灌木爬满绿植的地方,带着一种失落对我们说“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庙,庙里有石柱,石柱上也有字,可惜早已倒塌了,被柴草长没了。”
我们初来乍到,不清楚这里过去的景象。眼光在绿植中努力搜寻,看到被绿植掩盖的一断残墙。看到残墙内长出了几棵大树,可见家庙倒塌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现代人对家庙的作用不清楚,家庙特别忌讳。要想恢复,确实是不容易。
家庙遗址和芦茅塘
上高保存更好的家庙就是前一段时间探寻东边村的资圣庙,在家庙没有倒塌前,加以修缮而得以保存。【请点击阅读上高人文探访徐家渡东边李氏家庙资圣庙】
我们站在镇南村家庙遗址旁凭吊,也有一定意义。
遗弃的石桥
四、翻阅族谱,再现古风
从家庙到宗祠,我选择了步行。我想做一位虔诚的朝拜者。在夏日炎热的阳光下,用脚来度量从家庙到宗祠的距离,用心感受江氏先人们走过的祭祀之路。
来到宗祠,老人送来《江氏族谱》,翻开厚重的书,打开历史的记忆。翻到镇溪基图时,惊叹古人的画图能力,当时没有无人飞机来鸟瞰大地,竟然 出一幅详细的村基图。
由于在村四周绕了一圈,现在对镇南村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看到村基图后,惊叹镇南江氏先人的智慧。
锦水长流,群山绵绵,村落坐落在锦水之滨。村落如鞋,村前如印。村落左侧一支小溪从群山而来,汇入三座狮形山镇守的“狮潭”。古代“水”通“财”,表达出“狮泉储蓄”美好的含义。
家庙叫永福庙,立于村落的左前方。在村落右侧还有一片古树林。
村落中江氏宗祠所立的位置特别有讲究,位于村落的中间偏左,堂前左侧有两棵古树,面对的是马鞍山,两侧有象形岭守护,再往前是耸立的天侧岗,上高第二高峰末峰在左上角。堂门一开,前面是一片绿色开阔的田野,不远处是马鞍山和象岭,再远处是绵绵群山,真正的“开门见山”。
村基图上,宗祠前画有一对旗杆石,这对旗杆石是为村中科举考中进士时所立。据《上高县志》记载江廷槐,镇渡东村人,顺治丙戌(1646年)中举,乙未(1655年)明通榜进士。江学训,镇江人,乾隆壬戌(1742年)进士。现在只剩下旗杆石基。
再阅族谱,江氏宗祠最早建于明洪武年间。目前这幢宗祠是在原宗祠原址上重建的。中栋和下栋重建于雍正丁未年(1722年),寝堂和上堂复修于乾隆乙亥年(1755年)。
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后,2010年宗祠又得到族人倡议,并进行了修缮,江氏宗祠至今正好300年的历史,值得纪念。
后记
“堂以祠名安先灵也,祠以堂称序昭穆也。”
宗祠,过去通过祭祀先祖,汇聚人心,以维系宗族一脉。在封建社会里,各宗族唯有团结才能在地方立足。
经历三百年风雨的江氏宗祠,在江氏村人的爱护下,依旧保持古朴庄严的风貌。时代变迁,现在的宗祠不村人议事论事的地方,也是老人的幸福食堂。
我走访过许多宗祠,建议各族父老把村中获得取功名的族人请进去,挂匾额以示后人,激励后人努力学习,学有所成,为国建功立业。
江西百家祠堂阳氏 江西百姓氏宗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