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工商会馆的影响(中原有哪些明清会馆)

生活常识 2023-05-14 19:24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山陕会馆共有几处 中原的那些明清会馆……

来源河南日报网

□徐春燕

明清时期,中原遍布会馆,现在保留下来仍有数十座,几乎都是省级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是时代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保护城镇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河南商业兴衰的历史见证。

徜徉于老会馆中,其过往辉煌历历在目,与会馆如影相随的故事,也令人难以忘怀。

外地客商来到中原,不同区域经营理念的传递和文化信仰的渗入,丰富了中原的商业文化。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老会馆,既是中国商业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原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周口关帝庙也是山陕会馆 徐春燕摄

◎建会馆助力商业发展

会馆肇始于明,兴盛于清,最初是由流寓客地的同籍人士自发建立,着眼互相帮扶的社会组织。随着商业的发展,由商帮或同业商人集资建立的商业会馆或称货行会馆不断增多,逐渐成为会馆的主流。

商业会馆是商人们联络感情、规划行情、聚会议事的场所,也是他们祭祀神灵、娱乐休闲之地。目前河南保留下来的老会馆均为商业会馆,据郑州大学王兴亚教授估计,全省遗存的明清商业会馆有200余座,分布遍及全省。这与河南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息息相关。

商业会馆又可分为同乡会馆和同业会馆两类。同乡会馆由同籍商帮合资而建,诸如山陕会馆、山西会馆、徽商会馆(江南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等。同业会馆由从事相同或相近行业的商人集资建立,如漆业商人所建的漆业会馆、粮食业商人所建的陆陈会馆等。

商业会馆诞生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而 商业管理能力滞后之时。会馆建设耗时费力,需要商人数量足够多,还需要商人手里有足够的钱,从这个角度讲,诸多会馆的建立是明清河南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体现。

作为商户联合的群体,会馆在集中各方力量、规划市场行情、抵抗地痞勒索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弥补了官方治理的不足。许多会馆还有资金互助、救死扶伤、赈济贫困等方面的行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体孤单打拼、缺乏支持体系的状况。

设立会馆也有弊端。会馆是乡土观念和封建经营理念结合的产物,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各地会馆之间必然会出现壁垒森严、分割市场、垄断商品经营等问题,阻碍社会生产的进步。会馆多与封建势力结合以求得庇护,这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因为这些弊端,加之清末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使得中心城镇转移,商人经营模式备受冲击,商业会馆逐步走向衰落。

◎铁旗杆寓意“天下之一”

社旗县,旧称赊旗店,位于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东侧,清代诗人尚志亭曾生动描述“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赊旗清代是河南四大商业名镇之一,境内山陕会馆坐北朝南,位于赊旗店闹市中心,作为同类建筑中的扛鼎之作,有“天下之一会馆”赞誉。

行走在这座会馆中,看到它分前、中、后三进院落,琉璃照壁、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楼位于中轴线上,其他配殿、钟鼓楼、马厩、辕门分列两侧。建筑装饰无木不雕、无石不刻。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感叹它“辉煌壮丽,天下之一”,古建大家罗哲文、郑孝燮也叹为观止。郑孝燮赞它“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已故中国古建学会会长杨廷宝称它的戏楼是“华夏古戏楼典范之作”。

社旗山陕会馆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当时赊旗店刚刚崛起,山陕商人因财力有限,仅建造了一座关帝庙而无其他建筑。乾隆时期,赊旗店已成为“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中原咽喉”,山陕商人认为此前所建关帝庙简陋狭小,决定重新扩建。

据《社旗山陕会馆》一书记载,为了扩建,“大家各输其诚,各展所长”,为寻找原料和能工巧匠,“或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来宛郡,或周知四方,遍访匠师”。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开始,至咸丰二年(1852年)竣工,其间大的重建、扩建多达十余次,开支浩繁,但从未因 停工,这源自山陕客商运筹得当。扩建资金来源,一是自愿捐赠,一是每年从商号中抽厘(从商户年收入中抽取固定比例)所得。山陕会馆内有一通《创建春秋楼碑记》,详细记录了参与抽厘的423家商户名称及捐赠数额。

山陕会馆入口处有一对“霄汉铁旗杆”。这对铁旗杆由陕西冶铸世家华阴徐氏的后人徐忠孝带头打造。站在铁旗杆前由下往上看,底座是一块完整青石,雕刻有天马、麒麟、狮子、神牛等图案。底座上方安放着一尊铁狮子,铁旗杆从狮子背上插入,向上直冲云霄。

据记载,铁旗杆高17.6米,单根旗杆重2.5万斤,采用“分节拥土”工艺铸造,每处节点均有莲花或云斗装饰。社旗会馆的这一对铁旗杆,高度重量皆惊人,形制完整,铸造工艺精湛,全国同类建筑中无出其右者。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南阳社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记》记载会馆建成时雄伟恢宏,已到了“壮丽不可有加”的地步。但前期捐款仍剩有“三千余金”,商人们“不可析金以入私橐”,于是就铸造了这对铁旗杆。

清代中叶,20两银子差不多是一个小户人家全年收入,“三千余金”不是小数目。商人逐利是天性,遇事常锱铢必较,这样挥金如土打造铁旗杆,有无更深层原因呢?

原来清代陕西、山西都产铁,山西泽州大阳古镇是中国最古老的冶铁之乡,陕西自唐代以来铁器铸造就享誉全国,仅华阴柳子镇就有上千户铁匠。将这一对耗费巨资、结构巧妙、气势不凡的铁旗杆立于繁华之处,除了可增添会馆雄伟气势、展现秦晋商人雄厚财力外,还会成为秦晋冶铁行业活广告,增强各地民众对秦晋文化的认同。多方考量之下,这对铁旗杆才出现在世人面前,山陕商帮可谓一举多得。

社旗山陕会馆全景秦振摄

◎山陕客商风头劲健

中国自古重农抑商,即便如此,商业经济在各种藩篱制约下依然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明清时期,各地商帮的出现,标志着商人阶层成熟壮大,最引人注目的是秦晋商人。晋商注重诚信,秦商善捕商机,两省地缘相近,习俗相同,贩运货物相类,人们习惯合称为西商或山陕商人。

山陕商人是明清时期在河南境内实力最强的地域商帮,所建山陕会馆在河南数量多,分布广,基本贯穿会馆建设始终。

清顺治至雍正时期,是山陕会馆初建阶段。顺治十年(1653年),山西旅汴客商集资在开封龙亭东侧老会馆街建起山西会馆,这是河南境内之一座同乡会馆。

之后,山陕客商在各地陆续建立会馆。清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建成的会馆有开封朱仙镇山陕会馆、周口沙河两岸山陕会馆、郏县山陕会馆、北舞渡山陕会馆(在今舞阳县)、洛阳山陕会馆等。

那时的河南经济刚从明末战乱中恢复,山陕商人进驻时间不长,经济实力有限,会馆规模普遍不大。乾隆至道光年间,河南山陕会馆建设进入鼎盛阶段。会馆建设花费之巨,装修之奢,可与江南同类会馆比肩。

乾隆三十年(1765年),开封老会馆街的山西会馆重修,陕西富商加入,改名山陕会馆,此时会馆已初具规模,《山陕会馆晋蒲双厘头记》记述道“接檐香亭五间,旁构两庑。前起歌楼,外设大门。庙貌赫奕,规模闳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肃巨贾也加入进来,再行扩建,并更名为山陕甘会馆。这座会馆完整保存至今,会馆内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并称“三绝”。

乾隆时期,作为淮河流域物资集散中心的周口(时称周家口)日益繁华。因山陕商帮势力强大,此前所建多座山陕会馆得到扩建。但保留至今的,只有沙河北岸的山陕会馆。

这座老会馆为仿宫殿式建筑,占地20余亩,三进院落。殿堂宏伟,装饰华美,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绘和铸铁工艺巧夺天工,可称中原会馆建筑的精品。清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称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

乾隆时期,各地山陕会馆或新建或改扩建,在全省建设格局基本定型。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后,山陕会馆建设接近尾声。先是道光年间,商业名镇朱仙镇遭遇水灾,航道湮塞,商人损失巨大,无力修复会馆。咸丰年间,北舞渡屡遭兵燹,山陕会馆未能幸免。后来山陕商贾曾重修,但随着光绪末年京汉铁路通车,北舞渡丧失了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会馆也从此黯淡下来。

赊旗店、周家口亦如此,昔日的“水陆交会之乡,财货积堆之薮”,“连年生意冷落异常”,商人纷纷迁往他地。随着清末河南商业颓势尽显,中原各地山陕会馆风光不再。

除山陕商人外,徽商也是清代实力很强的商帮,他们在全省建有多座会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徽商在今周口庆丰街集资修建了江南会馆,亦名安徽会馆。当年会馆占地约15亩,包括戏楼、大殿、拜殿和东西廊房等,门前立有一面宽12米、高6米的大照壁,上面雕刻有二龙戏珠及祥瑞花草图案。可惜该会馆今已拆毁。道光年间,徽商还在开封和商城县等地建立会馆。

荆紫关禹王宫 徐春燕摄

◎同业会馆各有千秋

明清时期的河南商业发展迅速,各州、府、县还出现了很多同业会馆,有些是外地客商所建,有些是本土商人所建,还有的是外地和本土商人合资共建。

淅川荆紫关镇平浪宫是河南之一座同业会馆,这座建筑恢宏装饰华丽,透露出当年船帮强大的经济实力。它坐落于荆紫关镇南街东侧,坐东朝西,前望丹江,名字取“风平浪静”之意,主要供奉水神杨泗爷。

平浪宫始建于清太宗崇德三年(1638年),分前宫、中宫、后宫三进院落,建筑为硬山式,正脊和垂脊上有砖雕。建筑群最外侧是钟鼓楼,造型别致,四角攒尖,三檐叠起,木质灰顶,顶部还立有避雷铁叉,嵌着“风调”“雨顺”四字。后宫正中塑着杨泗爷神像,两旁分立虾兵蟹将以及青鱼、夜叉塑像。

明清之时,当地船民经年累月穿行于恶浪险滩,每次出航前,都要去朝拜杨泗爷。每年阴历六月初六,平浪宫还会举办大型朝拜祭祀活动,以乞求杨泗爷保佑“船头无浪行千里”。

禹州城区西北隅有座十三帮会馆,是河南规模较大的由多省同业商人共建的商业会馆。同治十二年(1873年),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茯苓帮、江西帮、怀庆帮、祁州帮、陕西帮、四川帮、老河口帮、汉口帮、宁波帮等十三个商帮购地20亩,开始营建十三帮会馆。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耗时31年才建成。

十三帮会馆坐北向南,有庙院、中配院、会议所三部分组成,前低后高,布局严谨。兴建了九龙壁、山门、钟鼓楼、戏楼、东西廊房、拜台、拜殿、大殿和配殿等建筑,目前保留下来的有山门、影壁、戏楼、大殿、二殿、厢房等建筑。依然雄伟富丽,有鲜明地方建筑风格。

南阳与陕西、湖北接壤,山陕、湖广、安徽、江浙、四川以及省内的怀庆、沁阳以及南阳本土商人聚集于此,先后建立会馆近40座,其中有多座同业会馆。荆紫关的同业会馆,除平浪宫外,还有药王庙、漆宝会馆等。

周口除山陕、安徽、江西、覃怀、湖广、福建等地客商所建的同乡会馆外,还有粮商建的陆陈会馆,油商建的油业会馆,酿酒商人建的酒仙庙,机坊商人建的机神庙,毡坊业商人建的府君庙,木泥业商人建的鲁班庙,皮革业、制鞋业商人建的孙膑庙等形形 的同业会馆。

会馆是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遍布各地的商业会馆的出现,是河南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也是中原商业地位不可替代的有力证据。各地商人会聚河南,深耕中原,建设会馆,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整合了四方的力量,也助推了河南经济的发展。

制图 王伟宾

本文刊发于2020年12月25日15版

中原有哪些明清会馆 中原明清会馆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