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古巨石切割遗迹(西安半坡遗址复原模型)
石灰加沙可以砌墙吗 西安米家崖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西安米家崖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考古通讯》1956年06期 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工作队
在1951年和1953年,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曾先后两次对西安市东郊十里铺、米家崖之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行调查,此次调查是在前两次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参加这次调查主要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的同学。这里述的材料主要的是执笔者所在小组所采集的标本和遗迹记录,但部分也应用了他组的材料。
遗址位于西安东郊,距西安城10华里左右,在浐水西岸之一阶地上,阶地高出河床约28米。据初步调査,道址的范围东西长约600米(自离涯水100米之断崖边起包括整个米家崖村,向西接近村西大道),南北宽约750米(自十里铺村后穿过米家崖村到蒋家湾附近)。从断崖现察,灰层堆积最厚的达4米,一般厚为1.5—2米。在这些断崖上我们找到了居住遗存的白灰面3处,鎏址2座,灰坑1处。还采集了许多标本,其中有:石器s陶片#39陶环等遗物,,还采集了人骨及动物骨骼数块。根据采集的材料覗察,遗址包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不同文化的遗迹。下面就依不同的文化系统将所发现的遗迹与遗物加以简要的叙述。
一、遗迹
(一)白灰面(居住遗存)共发现3处
1.位于西米家崖(米家崖原为一个两部分的自然村,为叙述方便起见,在东称东米家崖,在西称西米家崖)东约20米的断崖上,从剖面观察,现存长1.54米,白灰厚达3-5厘米,其下部有厚约5厘米的灰色草泥士,此层土与灰面紧紧相联,周围均为黄灰色松土。白灰面距现在地面4.1米。
2.位于西米家崖之南约50米的宋家院子内北壁。由断面汉察,现长L2米,白灰厚0.8厘米,其下草泥土厚0.5-0.8厘米不等,其左,右、上三面均为灰褐色松土,下部与原生黄土相接。
3.位于宋家院子门洞之南壁断面上,保存较为完整,从断面可看出这所建筑物有墻、居住面与炉灶几部分。
居住面全长(西边残了一部分)2.45米,用白灰筑成,厚0.5厘米左右,其下为灰色草泥土,厚达0.7厘米(墙之白灰与草渥士厚度与居住面相仿)。
墻是在居住面的东边,残高约9厘米,也是白灰与草泥土作成,与居住面衔接处侧向内倾斜。炉灶,从断面上覗察,其位置应在居住面中部,全长为73厘米,灶面与居住面平行,但不见草泥土与白灰面,代替白灰面的是硬深褐红色的烧土,厚达3.2厘米,与此相联而在硬烧土下面的是厚约8.8厘米的受热而斐色的土红色松土。
此居住面距地面2.81厘米左右,它的上、左、右三面都是黄灰土,下部与原生黄土和联。
上述3处白灰面,特别是第3处白灰面,与河南及濬县大查店“龙山文化”层之白灰面极相似,在河南濬县大资店史前遗址的发掘报吿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甲面的表面有白色灰皮一层,厚在3毫米左右,质极坚硬,但亦易破裂。……在白灰皮的一面是厚约9厘米的草拌泥,草拌泥是涂在微带红褐色土上的”。⑴这些特点除白灰厚度比大登店稍厚外,其它各点均吻合。,第3处白灰面现存割面与大登店所出之白灰面甲乙二面的位置亦相当。大资店白灰面甲面和当于上述第3处白灰面的居住面,乙面相当于炉灶的基址,大查店白灰面乙面按报吿中所描述的情况看亦应属炉灶基址。也,乙面无论在位置上和用途上是吻合的。
在这些居住面的周围采集了一些标本,主要是陶片,陶片中絶大多数为灰色陶和加砂粗黑陶,这些陶片均饰有各种粗细不等的窟绞,是豫西gt洋河一带“龙山文化”遗址中常见的遗物之一。
由白灰面的比较和篮纹灰黑陶的大量发现,暂定这些白灰面为“龙山文化”遗存之一。
(二)窑址
1号窑位于宋家院子的东北,距现在地面约2.2米,此攀保衣情况幷不好,只残留炉的底部,其状如方盂,二边向外微敞,底呈圜状。炉壁东部残高17,底宽64厘米,底壁为坚硬之淡蓝色硬灰面,厚2.8厘米,其下为浅红色松土,再下为原生黄土。察上部是黄灰色填土,离现在地面约40厘米处有近代砖瓦一层。客炉内还残留着炼雄和灰烬,区达6厘米左右。
在窑内及宗外附近仅采集到加沙粗红绳纹陶片极似西安东郊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所出的粗陶片关,暂定此案为“仰韶文化”遗存。
2号窑位于十里铺通东米家崖的大道北旁,在东米家崖西南的150米的断崖上,窑顶距现地面约25厘米。此窑很大一部分露在断崖上,被破坏了。窑的形状为圆筒形,中部微束腰,下部成喇叭形扩大开来,伸入地里。露头部分长为1.9-2米,自1.04米以下,伸入原生黄土。窑上部宽0.88米,中部束腰部分宽度约为0.78,下部宽1.16米,窑壁硬面厚度为4—8厘米,外层受热的淡红色土愈下愈厚,厚度为13-39厘米。
目前埋在土内部分的填土有许多是新填的土块,内杂近代瓷瓦片,但窑内幷无其它遗物,而按其形状观察又非近代的窑,,窑的时代甚难断定。
(三)窖穴(灰坑)
编号3号(接1953年2号之后),位于东米家崖西南约100米的断崖上,十里铺通东米家崖大道之南。袋形,底呈圜状,坑距现地面0.7,坑深1.2,宽0.6-0.85米。坑内填土上部为厚约0.9米的灰褐松土,下为厚约0.06米左右极松的黑灰,下部填有似为坑壁坍下的生土块,在其中采得和半坡村“仰韶文化”相似的细泥红陶片和加砂红陶片数片,一个完整的成年人的下颚骨(犬齿、门齿及前臼齿完全脱落,之一、二、三臼齿尙未脱落)还有脊椎骨一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3号窖穴是“仰韶文化”遗存之一。
二、遗 物
(一)石器
1.石斧共发现了3件,均磨光。
一件发现于蒋家湾村西的地面上。石斧上部已残,剖面呈椭圆形,侧面像凿子。斧身磨制得幷不光滑,刃部锐利,有使用痕迹。残长7.7,宽5.8,最厚2.9厘米。另一件发现于西米崖村地面上。平面像梯形,侧面呈三角形,身部磨制较光,刃部仍留琢制痕迹,但仍薄而锐,全器长7.1,宽3.6,最厚3.9厘米。再有一件发现于西米家崖地面上。平面是梯形,侧面是凿子形,磨制甚粗,刃部磨制得非常薄,长5.1,宽1.9,屋0.4厘米。
2.敲砸器3件。均捡自之一处白灰面的邢一条断崖地面上。有的系用石片制成,形状不定,只在边缘作粗粗的加工。有的形若盘状, 更为粗糙。
3.石料在西米家崖村附近地面上采集了6方石料,石之一边(其中有一块是两边的)磨得甚光,中部有呈三角形的石脊,彳艮可能便是 石器时被裁的痕迹。
上述这些石器尙难断定是“仰韶文化”还是“龙山文化”的遗物。是新石器时代之物,可以肯定。
(二)陶器
1.仰韶文化部分
陶器,H具方面仅发现陶刀一把,陶质为细砂硬陶,用长方形陶片制成,一边打成薄刃,二侧边打有两个缺口。这种陶刀与半坡村仰部文化遗址所出的陶刀一样。容器方面可分三类来叙述。之一类,细泥红陶,计有圜底鉢(只捡到一片)、歛口小平底钵(为数也不多)、折唇大口圜底盆(盆唇比半坡村所见之盆唇要寛),数量甚多,有灰层之处几乎就有它。无论盆.鉢均系素面,无纹饰。第二类,加细砂的硬红.灰陶,均系尖底器,计有凹腰长颈尖底瓶和小口长颈尖底瓶两种,器腹上部饰线纹、按纹,亦有绳纹。第三种,加砂粗红陶,微折唇直壁大瓮和罐类残片,饰有多种多样的绳纹及附加堆纹,其中有片陶片附加堆纹作似网状分布。加砂粗灰陶的有碗形器底一个,底略近圆形(直径8.4,8.2厘米),饰有附加堆纹和螺旋形划纹6道。以上三类的陶片均为手制。而各种器形均按其口沿或底部与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所出之陶器作比较,予以复原的。
2.龙山文化部分
之一种,加砂粗灰陶,采集标本中以这类为最多,计有完整鬲1件(出自东米家崖),口略外歛,颈部微束,颈素面。按有单把,身饰绳纹,鬲腿微鼓突,三足都略残,鬲高23.8,口径13.5,档宽16,器厚0.5—0.8厘米。这种鬲与陕西长安开瑞庄和阿底村龙山文化遗址所出瓦鬲完全相同。还采有鬲腿3条、鬲把手9件及鬲腹部残片多片。器身饰绳纹,器把饰绳绞、按纹和楔形?挖绞。颈部均为素面的。鬲足分两种,一种是空心至足尖,另一种留有3—5厘米实足的部分,足尖不是尖形而呈平圆形。第二种,加砂篮纹粗黑陶罐,不但器壁饰有篮纹,连器底也有,此种罐按器底复原,是一种直径13.1厘米的平底罐。第三种,加砂粗硬红陶,上饰嗟纹,推测其为鼎足。第四种,加细砂的硬灰陶,泥质灰陶,饰有各神粗细不同的篮纹,尙难知其器形。上述陶片据覗察,皆为手制。
(三)其它遗物
1.残陶圜,二节,其剖面F楔形,一呈圆形。灰色细泥陶制成,手制。这种陶环半坡“仰制文化”㈤和开瑞庄“龙山文化咤7]均有发现,很难断定为何种文化。2.动物骨骼及介売,在西米家崖东南100米的断崖上发现美似猪的脊推骨13节,共长44厘米,可能是一完整的骨架。在东米家崖特西的断崖灰层中采得小蚌売两片。
三、结束语
十里铺、米家崖遗址中的遗物显然是属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雨种不同文化的。但在该地断崖上幷没有发现两层堆积。近十里铺一带“仰部文化”的红陶片较多,但也可找到为数甚少的灰色篮纹陶片。靠近米家崖特别是东米家崖之间的狭长地带多黑、灰色篮纹陶片,“龙山文化”的陶鬲腿极易捡到。由此可看出“仰韶文化”遗址偏南,“龙山文化”遗址偏北。,如果通过发掘,可对陕西境内特别是淮水流域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关系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执笔者 一丁
西安半坡遗址复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