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乐善好施必有福报(曾国藩说做人做事不要太靠谱)
有善心,做善事的古训与格言 曾国藩凡事不可占别人半点便宜,乐善好施必有福报
人活在世上,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人与人之间讲得最多的就是交情。
与身边的人来往,讲的是人情。帮助他人,是行善,是善举。但如何处理人情,如何行善,却大有讲究。
曾国藩深谙其道,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处世哲学。这些哲学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人们常说“人情债”,可见人情实际上是一笔债。“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如果你占了别人的便宜,也就等于欠了别人的债。
是债总是要还的,但如果欠的债太多,在还债时就有可能破坏自己的原则,甚至危害到自己的利益,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曾国藩就对这种人性的阴暗面看得十分透彻。在《致诸弟·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这封信中,他就详细阐述了此中道理。
“发卷所走各家,一半系余旧友,惟屡次扰人,心殊不安。我自从己亥年在外把戏,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
他认为之前有恩于他的人,实际上都是另有所图,自己不过是他们钓大鱼的诱饵罢了。
“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
如果现在欠了他们的人情,将来到外做官时,这些人找上门来,不理会他们恐怕有些不近人情,但如果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恐怕他们又会得寸进尺,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无法满足。
“故兄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将来若作外官,京城以内无责报于我者。”
曾国藩十分聪明,在京城当官这几年来,他从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恩惠,更不占别人的便宜。这样一来,以后他回绝别人的请求时,也不会显得不好意思了。
“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这是曾国藩对弟弟的要求,也是他的明智之处。
现在看来,曾国藩的这种做法,是十分聪明的。一方面保证了自己不失节,另一方面也省却了许多麻烦事。
在人情社会中,想要真正立身处事,就不能占他人一点便宜,就像曾国藩所说的那样“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面对诱惑时,要时刻监督提醒自己,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名节。
俗话说无欲则刚,曾国藩正是凭着这种“不占便宜”的人生哲学,拒绝了利益的诱惑,保持着头脑的清醒,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二、行善乡里,必有福报
从古至今,但凡能够建功立业的伟人,都必须拥有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自己的家乡都不关心的话,如何做到“平天下”?
在《致诸弟·行善乡里,必有福报》这封信中,曾国藩就讲到了开设义仓、赈济地方贫户的事。
古代专门用来救济灾民贫户的粮仓,是由当地的富户出资捐赠的。在发生灾荒或者动乱的年代,义仓可以起到赈灾自助的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并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
曾国藩之所以想在家乡捐谷创立义仓,就是因为最近几年当地遭遇了灾荒,粮食歉收,许多人生活困苦。
曾国藩当时任礼部侍郎,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在听说家乡遭受灾荒之后,想要尽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做一些贡献,于是想号召当地的富户乡绅捐谷资助贫户,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家乡的百姓免受灾荒之苦。
“施之既不能及远,行之又不可以久;且其法止能济下贫乞食之家,而不能济中贫体面之家。不若社仓之法,既可以及于远,又可以贞于久;施者不甚伤惠,取者又不伤廉,即中贫体面之家亦可以大享其利。”可见其考虑得还是比较长远和妥贴的。
,这次行善行动,由于受到家里人的反对,最终没有能够成行,但从中却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宽广博爱的胸怀。
事实上,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只为了升官发财,不顾黎民百姓的人,而是一个心系天下,胸怀宽广之人。
后来曾国藩操办团练、成立湘军,大破太平军、兴办洋务运动,都与他博大的胸怀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如果在太平盛世只想着升官发财,在灾年乱世只想着独善其身,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伟业的。
三、做善事也是有讲究的
帮助他人一向被看作是值得被人称颂的善举,是被社会所提倡和倡导的。
做善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帮助他人也是很有讲究的,做得好可能受到别人的称赞,而做得不得体,反而会受到别人的指责。
那么,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行善事呢?曾国藩在《致沅弟·周济受害绅民》这封信中,就对如何做善事进行了深入分析。
“周济受害绅民,非泛爱博施之谓,但偶遇一家之中杀害数口者、流转迁徙归来无食者、房屋被焚栖止靡定者,或与之数十金,以周其急。先星冈公云济人须济急时无。又云随缘布施,专以目之所触为主,即孟子所称‘是乃仁术也’。”
曾国藩在信中提出了三种行善的 。
之一种 ,就是孟子所说的“仁术”。
这里有一个故事,齐宣王看到有人准备宰牛,牛十分害怕,齐宣王觉得不忍心,便命人用羊代替牛。有人问他,你既然不忍心让牛死,为什么却忍心让羊死呢?齐宣王觉得这人说得有道理,便让孟子帮他分析。
孟子认为,这是仁爱的表现,因为亲眼看到了牛的恐惧,却没有亲眼看到羊的恐惧,仁爱是以亲眼所见为准的。
按照这个理论,你看到有人在挨饿就周济他,其他也在挨饿的人,如果你没有看到就可以不去管。
第二种 ,星冈公所说的“济人须济急时无”。曾国藩一向尊崇信奉祖父星冈公,将他的话奉为经典。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在救济人时,要在他最危难的时候给他最需要的东西,如果别人不急需什么,再帮助他就是多余了。
第三种 ,是佛家所说的“随缘布施”。随缘涉及的范围实际上非常之广,亲眼所见可以是随缘,心里想到也可以算随缘,听闻也可以是随缘,只要是此时此刻意识到的,就可以算作随缘。
如果将这三种 结合起来,便是曾国藩所信奉的行善原则。
曾国藩反对那种根据登记簿发放救济的 ,认为那是官员沽名钓誉的手段,并不是真正的善行。而根据亲眼所见,给予他人所急需的随缘布施,才是曾国藩所推崇的善举。
不管怎么说,能够有善心,做善事,行善举,都是值得称赞的事情。不管我们用什么 ,只要能帮助到别人,就是一件大大的善事。
曾国藩说做人做事不要太靠谱 曾国藩做人要善良要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