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水散文诗(那山那人那景散文)

生活常识 2023-05-14 19:24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往后的往怎么写 青未了/那人,那鱼,那河(散文)

钟光武

公元1736年(即乾隆元年)的一个风清月朗之夜,一只鲤鱼在郑板桥的梦中欢腾雀跃。这只鲤鱼,通体浑然似金,鳍尾赤如丹霞。它时而在风波中穿行,时而在浪尖上跳跃,在风高浪急处,猛然跃出水面,与飞鸟共舞,与白云比肩。龙门,那个古老传说中的龙门,被它一跃而过…

不久,已经四十四岁的郑板桥,踌躇满志,胸怀抱负,赴京殿试,果然进士及第。几十年的梦想与夙愿终于实现,他满面红光,精神饱满,心潮澎湃,挥毫泼墨,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附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后,他滞留京城,以图仕进,未果。但他并没有气馁,只能隐忍等待。他相信,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遥远,那个心花烂漫的三月也一定会来临。他这一等,就是六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终于在1742年那个风光无限,摇曳多姿的春天,郑板桥被朝廷任命为范县县令。

郑板桥,原名郑燮,人称板桥先生。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思想家,″扬州八怪”之一。他早年经历坎坷,颠沛流离,虽然生活窘迫,但他一身傲骨,画竹明志。他一生为官十余年,且仕途生涯全部都是山东度过的。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板桥很早就对这里心生向往。1746年,他知潍县令后,更是被博大精深底蕴厚重的潍河文化所折服。潍河流域,是古代东夷文化的核心区、齐文化的腹地、汉代经学的重镇、南北朝佛文化的东方中心、明清海岱间的文学重镇。历经七千年的潍河文化,既有杏花烟雨般的妖娆妩媚,也有万马奔腾般的波澜壮阔,更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柔嫩细腻。

郑板桥知潍县县令不久,山东大旱。河流干涸,田地荒芜。穷苦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哀鸿遍野,惨不忍睹。郑板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在上书向朝廷求援的,毅然决定开仓放粮,并且动员官宦富户煮粥赈济,救活了成千上万的百姓。此后连续多年,郑板桥都在为灾民的生计奔波。白天劳顿,夜不能寐,听冷雨敲窗,风吹疏竹,他心中万般感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此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为官严谨,关爱百姓,重视农桑,体恤民意,经过几年的治理,老百姓大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又是一个春风送暖,杨柳依依的日子,郑板桥偕书童一身平民打扮,出城东去。他这次要完成一个郁积在心中多年的夙愿,就是去距潍县东南八十里的紧邻潍河的赫赫有名的峡山游览。峡山,又名卧虎山,当地老百姓则称其为斜(xⅰe)山,海拔171米,前后均为悬崖峭壁,东南稍坡,山势突兀雄奇,风光绮丽。山顶建有玉皇庙,山腰向阳处有一伯温洞,相传是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在此隐居时的住所,并且在这洞中得道成仙。

在潍河中,有一种特产,叫“四个鼻孔”鲤鱼,有关它的鱼文化,如同川流不息,源远流淌的潍河水一样,历史悠久,根深叶茂,历久弥新,潍河鱼文化是潍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传当年刘伯温隐居峡山得道成仙以后,经常到山下的河边散心。他看到这里的渔人每撒一网都收获不小,甚是欢喜,但只有鲢鱼鲇鱼之类,没有什么特殊鱼类。于是他便驾着祥云上了天庭,在天河边,他见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太公,说明来意,姜太公微微一笑,用手一指,一只鲤鱼便到了刘伯温的手中,刘伯温一看,是只普通的鲤鱼,面露疑惑,姜太公道″你回去看看就知道它的特别之处了。”

刘伯温回到峡山后,又来到潍河边看渔人撒网捕鱼,收网之后,见皆是″四个鼻孔\"的金鳞红翅大鲤鱼,众渔人大喜,刘伯温更是兴奋不已。为感谢姜太公的馈送,刘伯温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化缘,在峡山之上建太公庙一座。自此,周边的百姓常来烧香祈愿,热闹非凡。

潍河之水,为山泉汇聚,山青水秀,绵延数百里,河道尽是砂岩底质,因而河水清洌,水净沙明,所生之物,皆净爽特异。所盛产的“四个鼻孔”鲤鱼,体型优美,金鳞红鳍,色彩鲜艳,惹人欢喜。食之,则肉嫩味美,为淡水鱼类中的珍品。在潍河两岸,昌潍大地,更有″无鲤不成席”之说。潍河鲤鱼已成为宴请宾朋的必备佳品。一桌酒席,无论有多少道菜,鲤鱼这道菜总是压轴登场。更为讲究的是,鱼头所对应者,必是席间最尊贵的客人,或是辈份更高者,抑或是年龄最长者。主人不动筷,客人亦不能动筷。因鲤鱼与“利、鱼“谐音,这里的人们也常常把鲜活的鲤鱼当作馈赠宾客的重要礼物。比如男女订亲,新人拜年等。每逢过年,人们在供奉祖先所摆设的祭礼中,鲤鱼总是被摆放在最前面,这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敬仰和对祖辈的怀念。

《埤雅》载″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自古以来,人们对鲤鱼跃龙门的认知,就是金榜题名、踏入仕途、改变命运、衣锦还乡的代名词。鲤鱼不但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也是百姓们的精神寄托。每逢过年,人们都喜欢把“吉庆有鱼“、″连年有余“、″富贵有余″的年画贴满屋子,祈盼着来年能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光景。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二人刚刚出了东关,清新爽净的春风就扑面而来,澄碧如洗的天空中,有几朵白云悠闲飘过。与白云相伴的,是无数只上下翻飞、五颜六色的各式各样的风筝。青翠油绿的田野里,放风筝的孩子们奔跑着嬉戏着,女孩们则在荡起的秋千上奋力摆动,七彩的罗裙随风而舞,恰似一只只振翅飞翔的美丽蝴蝶。

阳春三月来踏青,春色果然好。郑板桥二人过了浞河,一路向东,拜过鸳鸯庙,前面便到了柳毅山。休憩片刻,继续东行,就到了潍河渡口。″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潍河悠悠,清澈碧透,经年不息,蜿蜒北去。在潍河的臂弯里,星罗棋布的散落着许多村落,其间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在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河面上扁舟轻荡,帆影飘扬,渔人们摇撸撒网,收获春光。

郑板桥对艄公说明来意,上了渡船,随即逆水而上,向着峡山的方向驶去。潍河两岸杨柳梳妆,牧童吹笛,鹊声穿树,紫燕呢喃。愈往南行,景色愈美,只见桃花朵朵,幽香弥漫,夹岸成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河岸上的景致倒映在清凌凌的水中,如镜中花,水中月,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微风徐来,波光滟敛,秀美而多情,净爽而透澈。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似梦非梦,亦真亦幻。一幅江南水乡的巨幅画卷,鲜活的呈现在了郑板桥的眼前。面对此情此景,一种重回家乡的感觉顿时温暖了他那颗漂泊多年的游子的心,乡愁萦绕,思念如潮,他禁不住潸然泪下…

远远地,峡山那空蒙挺拔的山色便映于郑板桥的眼帘。不到半个时辰,渡船靠岸,郑板桥付了银两,谢过艄公,下得船来,循路上山。但见峡山脚下,千树妩媚,婀娜多姿,莺歌燕舞,春意阑珊,潍河岸边,依然绿树成荫,花海蔓延,蜜蜂忙碌,嘤嘤嗡嗡,采蜜嬉戏,寻芳花丛。其间游人如织,如痴如醉,误入桃花深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花丛间的空旷处,票友们搭台唱戏,自娱自乐,京腔京韵,有板有眼,听之如行云流水,余音随风飘远。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拾级而上,郑板桥一鼓作气攀登至峡山顶峰。峡山之美,美在奇峰险峻,巍峨壮观,突兀而起,山高树茂。美在苍松翠柏,虬劲有力,挺拔傲世,华盖如伞。美在云蒙树梢,雾起山腰,绿树扬风,清水激荡。美在潍水南来,绕山而过,山映水秀,动静相融。郑板桥极目远眺,只见群山含黛,苍茫辽远,山岭相连,气象万千。地阔群山争透迤,天低远树立微茫。峡山脚下,潍河灵动闪亮,如一条舞动的玉带,潺潺而来,潇洒远去,在天际间与白云相连。江山美如画,直击人心灵。郑板桥心生感慨,人生有许多美好的时光,不是在灯红酒绿中度过的,也不是在鲜花和掌声中度过的,而是要到大自然中,亲近自然,感受天地造化,感悟人间盛景。想到此生能来当年刘伯温在此隐居得道的峡山一游,郑板桥觉得不虚此行,人间值得。

下得山来,不觉天已过午,郑板桥顿感肚响如鼓。二人来到河边众多全鱼馆前,正踌躇间,见一家全鱼馆门前贴着的一幅对联很有新意,上联是“吃鱼有余潍河鱼“,下联是″饮酒最久朱子酒”。于是,便进得屋内,接过店小二递来的菜谱,特意点了一只金鳞红翅的“四个鼻孔“潍河大鲤鱼,外加一壶朱子老烧酒。经过厨师煎炒炸炖爆、蒸煮烧焖烤等十多种烹饪技法的操作,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全鱼宴就摆满了桌子。早已垂涎欲滴的郑板桥拿起筷子,细细品尝起来。这全鱼宴果然名不虚传,不但鱼香四溢,肉质细腻,口感嫩滑,而且入口即化,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美滋美味美华宴,奇文奇事奇因缘,郑燮有幸辖此地,愿做渔郎不做官。\"郑板桥对潍河出产的“四个鼻孔“鲤鱼这一水中珍品,大加赞赏。

郑板桥在潍县为官七年,深得老百姓的拥戴和颂扬。在这期间,他无论是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1753年,六十一岁的郑板桥因为民请赈而得罪朝廷,被罢官免职,重归故里。从此以后,他虽然身处南方,心中对潍河两岸的老百姓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和牵挂。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常常辗转反侧,梦回潍河。在梦境中,他与刘伯温一起登临峡山,泛舟潍河,即兴赋词,欣赏美景,就在举杯畅饮之时,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悠扬的踏歌声…

作者简介钟光武,笔名潍水晨钟。山东潍坊安丘(今峡山区)人。在各类纸质刊物或 媒体发表作品二百余篇。有多篇作品被《百度文库》《中国乡村人才书库》收录。曾获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三等奖,2022年《当代散文》优秀作品奖,为《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

通联13666361667.(微信同号)。

壹点号 潍水晨钟(钟光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那山那人那景散文 那村那人那情散文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