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山洞全景视频(湖北发现特大山洞)
只出不进和只进不出含义 湖北发现神秘山洞,每年吐鱼上万斤,专家赶到后这鱼不能吃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您讨论转发,继续关注每日优质内容~
文 |云景史记
编辑 | 云景史记
?——【·前言·】——?
2021年,湖北发现神秘流鱼洞,常年往外吐上万斤活鱼,村民们纷纷前往捕鱼捞鱼,这鱼成为了附近村民们的餐桌常客。
专家前来考察之后,说出的话却让村民们吓出一身冷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源源不断的“流鱼洞”·】——?
皮家村本来就是山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因为四面环山,整个村子前前后后加起来不超过三十户人家。
可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有着其他村独一无二的“会吐鱼的山洞”。
这个山洞,位于皮家村后山的山崖脚,仅仅只有一个约35厘米的洞口,每到清明节前后,这个不起眼的小洞里就会顺着水流连续不断地游出许多小鱼。
村民们因为这洞口流鱼的奇观,将这个洞称之为“流鱼洞”。
而皮家村也因为这个“流鱼洞”变得在周边村子里人尽皆知。
每到捕捞鱼的时刻,皮家村的村民就带着一个鱼篓去到洞边,然后将鱼篓对准洞口就不用管了。
期间村民们可以休息一会,等休息够了再去看鱼篓,绝对是满溢而出,少说也有二十斤。
这些小鱼个头娇小,长度总共不超过二十五厘米,通体发白。一年流鱼最多能达到一千斤。
家家户户捞完鱼之后,回到家中就会把它裹上面糊撒下一点盐巴然后将它油炸,做成道道美食,香味都能传出几里远。据本地人称,这种小鱼几乎没有内脏,并且鱼肉没有那种土腥味,处理起来很方便。
因为人尽皆知,所以在捕捞的季节邻村的人都会忍不住前来皮家村,只为了能尝一口那酥香又美味的炸小鱼。
产量太大,有时候村民自家吃不完还会拿到市场上售卖。
,通过这个洞口,村民们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还能从中获利。
因着“流鱼洞”的家喻户晓,名气逐渐打开,不少外地游客纷纷前来一睹这种奇观。
更有甚者,直接带着捕鱼工具,亲自体验一捞一大把的 。
按理说,名气越来越大,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应该会有人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这种鱼的信息,结果没有人声称见过这种鱼。
这就更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由于传播范围很广泛,有媒体听说了皮家村的事情,专门来到村子里希望能做一期采访。
而正好村民们也对这个“流鱼洞”疑惑不已,于是答应了采访并且希望新闻报道能把这件事情传出去,好有专业人士能解开这个疑惑。
?——【·专家到来答疑解惑·】——?
新闻报道出去,吸引来了一批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学者。
而郧县水产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官信爱就是其中的一员。
早些时候他也听到过关于“流鱼洞”的一些消息,直到报道发出之后他才有时间去好好研究。
他找来一个小鱼的标本,对照着相关的书籍不断翻阅,后来又亲自去到皮家村观察这种鱼的形状。
他发现这种鱼确实只有皮家村才有,直接排除了小鱼是从别的村子里游出来的。
之后,新闻越来越火,不仅游客越来越多,闻讯赶来的专家也不少。
中科院研究所的张春光教授是一名鱼类专家,对鱼有极大的兴趣,听说这件事后不远千里赶到皮家村一探究竟。
到了村子,正好赶上中午的饭点,家家户户都飘出来了炸鱼的香味。
反正自己也是来探究事情的真相的,索性他直接去到一户人家,向主人家说明来意。
村民早已习惯时不时就有外来人口或者专家慕名而来,于是热情的招呼张春光进来一起尝尝。
确实如流传的那样,香味扑鼻,肉质鲜嫩,一点土腥气都没有。
淡水鱼身上土腥味都很重,而且这种小鱼身上骨刺很少。
带着疑问,他向村民拿了一条活鱼现场解剖。
剖开之后却又给这一事蒙上一层迷雾。
原来解剖之后,鱼肚子里空空荡荡,几乎没有什么食物残渣。
如果这些鱼生活的地方食物匮乏,那这一物种又是如何繁衍至今且源源不绝呢?
官信爱在张春光教授之前就已经证实了附近并没有养这种小鱼的渔户,所以这些鱼是如何生存的?
?——【·揭开谜题神秘鱼儿揭晓·】——?
带着疑问他又向老乡拿了一条鱼仔细观察外形。
经过翻来覆去地观察,他发现这种鱼的鱼嘴上半部分非常厚实,而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背稍隆起,腹部圆。
这种小鱼形状很特别,突然他灵光一现,心里逐渐有了答案。他还需要去发现鱼的地方探查一下水质和地理环境。
于是他请当地的村民带他去“流鱼洞”一探究竟。
因为想要到洞口,还需要通过一条河,而河上没有修桥,所以他们找了一个木筏。
站在木筏上,张春光一边观察着附近的山林岩石,一边还时不时地蹲下身子将手伸进溪水里。
过河的过程中,村民还和他说皮家村靠这些小鱼改善伙食已经很多年了,就是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春光询问他们没有去查看过吗,村民回答“都是村里人,找不着源头就都不管了,用科学解释这些这也不懂,到是有一些老人说可能和清明节祭祖有关。”
张春光不懂这种现象和习俗有什么关系,于是继续询问。
村民告诉他皮家村每到清明节,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上山扫墓,祭拜祖先,于是祖先被后人的孝心所感动,每年清明节前后便将这些鱼放进“流鱼洞”里以供后人食用。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所以也只是传说,村民们还是希望能有专家来帮助他们辨别一下这些鱼。
等到达了洞口,村民们开始从布袋里拿出一些麻袋、破布,用树枝支撑盖住这个洞口。
根据他们的经验,这些鱼很怕光,把洞口的光挡上鱼儿就会争先恐后地游出来。
亲眼见证“流鱼洞”流出小鱼,说不震撼是假的。
让村民把鱼装走,他在洞口蹲下,并将手往洞口里摸,然后在外面观察岩石的结构。
经过观察,张春光验证了自己的想法。
他告诉村民这种鱼学名叫做多鳞白甲鱼,白甲鱼属的一种鱼类。
这种鱼是暖温性淡水鱼,一般只生活在水质清澈的高山溪流中。
因为这一路观察下来,发现当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以石灰岩为主,很容易就被流水侵蚀,很有可能山体内部已经形成了一些溶洞与地下暗河,而多鳞白甲鱼只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澈、河底多沙石的环境中,所以“流鱼洞”的水和鱼极有可能来自这些地下暗河。
神秘鱼的身份真相大白,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它们为什么每年都赶着清明节前后流出来并且“只出不进”?
?——【·多鳞白甲鱼的过冬技巧·】——?
为了搞清楚这件事情,张春光请来了十堰市的地质专家程教授。
来到皮家村,程教授对附近的山体进行了采样研究,证实了张教授的猜测是正确的,这些鱼极有可能是通过地下暗河来到岩洞的。
而多鳞白甲鱼是暖温性,在冬季地下暗河的水温会高于溪流水温,所以它们会选择在秋冬季顺着暗河来到岩洞。
而清明节前后溪水温度正好适宜白甲鱼生存,所以它们会选择在清明节前后集中游出来。
而“只进不出”是因为这个岩洞只是白甲鱼冬季过渡的一个地方,里面自然没有外面食物多种类丰富。
经过资料查询,发现这些白甲鱼并没有群游的习惯,它们往往会各自选择时间出去寻找食物。
等自己吃饱了就自己游回岩洞,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发现白甲鱼成群结队的游回洞里。
那为什么有的时候短时间内会有大量白甲鱼流出?难道它们还能饿极了一起出动?
其实不然。
早在之前接鱼的时候,就有村民发现了这些鱼身上的印记。
最开始从洞里流出来的白甲鱼背鳍上有淡红色的条纹,等到背鳍颜色变成深红色,就意味着这次的流鱼接近尾声了。
张教授查阅有关白甲鱼的资料,发现,淡红色背鳍的是雌鱼,而深红色的是雄鱼,清明节正好是它们交配的时节。
鱼鳍颜色越鲜艳,代表着这条鱼越有优势。
张春光特意解剖了一条白甲鱼,确实这条鱼已经是性成熟体。
由此可见,村民们捕捞的全是出来产卵找对象的“年轻鱼”。
至此,皮家村神秘“流鱼洞”算是破了案。
村民们都欢喜不已,毕竟吃了这么多年的鱼没有问题,而且神秘洞穴也被专家证实。
张春光教授可就没有那么欢喜了。
多鳞白甲鱼是鲅亚科的唯一一种,已经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经过皮家村祖祖辈辈地打捞,这些白甲鱼如今还不知道能剩下多少,如果再不制止,它会绝迹也未可知。
一想到这,就心疼又害怕。
最终,张教授告诉了皮家村村民们实情。
本以为村民们会不乐意,毕竟他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想到,村民们纷纷表态,表示以后不会再去捕捞,会好好保护这些小鱼。
?——【··】——?
2020年,张春光教授路过湖北造访了皮家村。
没想到的是,皮家村的村民非但没有继续捕捞,反而还将“流鱼洞”保护了起来,借着“流鱼洞”,皮家村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人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句话的含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共存,这是我们大家都要坚持的一条路。
湖北发现特大山洞 湖北神秘山洞常年吐鱼数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