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书法史隶书与草书(东汉后期草书与篆隶书的发展)

生活常识 2023-05-14 19:23生活常识www.xinxueguanw.cn

金文是隶书吗 书法文史|东汉西汉时期隶书刻铭书法风格考略

新书友,请点击上方红色按钮“关注” ↑↑↑

Jul.

9

文/品录斋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一、西汉刻铭隶书

西汉的刻铭隶书主要有刻石、砖瓦、铜器、漆盘等。到刻石较少,只要一经出土发掘,金石学家都有著录。西汉到新莽时期的刻石篆隶参半,其中隶书刻石的主要作品有《鲁恭王刻石》、《莱子侯刻石》、《霍去病墓题字》和《杨无量买山地记》等。西汉刻石种类较杂,字数一般较少而且形制不固定,所用的石头也比较粗砺。到了新莽时期,刻工技艺开始向精细一路变化,随着当时墓葬渐趋豪华,所刻的石头也在形式的整齐、技艺的精细上下足功夫,所以至东汉产生了大量书刻俱佳的碑刻书法隶书作品。

《鲁恭王刻石》,又称《五凤刻石》。西汉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刻。石头为方形,隶书3行,共13字。此刻石朴拙苍浑,“年”字直画伸长,像简书一样,爽畅痛快。由于此石头年久风化,点画漫漶,这也是天公作美,使他蒙上了一层薄纱,增添了虚的意味,耐人品味,极具“浑朴”之美。

鲁恭王刻石拓片

《莱子侯刻石》,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石。隶书7行,每行5字。字间有界栏。刻石结体尤为生拙,体势一般为横平,中间杂有向右下方略倾的态势。笔画纤细,由于刻时的剥落和年久风化的共同作用进而导致笔画毛糙,甚至含糊,所以才造成古朴的意趣。

莱子侯刻石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西汉金文。隶书,13行,共47字。《永始元年漆盘铭》,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隶书,两者可并为同一趣味。都横向取势,运笔横平竖直,但尤其强调二字中的主横画和撇、捺等斜向笔画,显得舒朗有致。这一点在前者中表现的尤为强烈,而后者则偏重于平直方向的舒展,相比之下,体势更觉的平匀。

阳泉使者舍熏炉铭

《元延四年万岁宫灯》,西汉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刻。隶书,1行,31字。《绥和元年雁足灯铭》,西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刻。隶书,1行,32字。刻在灯盘内缘。两者都是一行隶书环圆排列,如同图案花边,笔画都表现为类似单刀印章边款的意趣,横平竖直,挺劲爽畅,这也是青铜质地与单刀刻法相结合产生的必然效果。但前者的结体尤为方整,点画形态斩截挺利,有浑朴凝重之意趣;后者结体在方正的基本构架上又随势态变化,富于灵动感,有野逸洒脱的风致。

上述是人工与天工结合所致的古朴美的趣味,成为后世书家“以笔师刀”时所追求意趣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现在不可能逼真地再现它,但在这方面的努力,毕竟使后世的书家笔下创造出了被称之为“金石气”的书法美类型。

二、东汉碑刻隶书

东汉早期的刻石尚少,有《三老讳字日记》刻石,较为古朴典雅。永平六年(63年)《开通褒斜道碑》,石痕毕现,参差不齐,一任自然。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拓片 西泠印社藏

由于当时统治者崇尚儒学,注重名节孝道,死后需要厚葬之风日益盛行,所以至桓灵时期“碑碣云起”。后世习称的“汉碑”就是指桓帝、灵帝时期的碑刻。因为出土较早,并且量大艺精,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汉碑几乎成了“汉隶”的别称。

东汉的碑刻隶书作品和西汉刻石隶书相比,有一个基本不同点是,西汉碑刻隶书基本以单刀随意刻成,在点画形态上不加修饰,所以作品间的不同风格体现在基本笔势上。而东汉碑刻隶书作品,他们相互间比较,不仅笔势上有差异,更重要的是点画形态上各具特色。这种现象标志着隶书笔法不仅在手写体墨迹中早已形成体式法则,而且在刻铸铭文系统作品中也着意加以充分表现了。

桓灵时期碑刻隶书充分刻画点画形态使之各种笔法风格竟呈于世间。这是隶书在刻铸铭文系统书法风格演进中顺应自然后出现的 。在这个 过后,便趋向消沉,出现汉末至魏晋那般刻板规整程式化的书法风格格调,这又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三、汉碑隶书的风格类型

从现存著名的汉碑隶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宽博苍浑、灵润潇洒、方拙朴茂、豪放野逸、清秀刚健、规整端庄、婉丽圆畅这七种风格类型。分述如下

(1)宽博苍浑

这一类型的作品在形式上大都表现为体格阔大、布局茂密、用笔凝重,有浑厚壮伟的风采。著名的作品有《开通褒斜道刻石》,摩崖书。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刻。石在陕西褒城北石门溪谷道中。铭文16行,每行5至11字不等。《裴岑纪功碑》,东汉永和二年(公元137年)立。碑在新疆巴里坤。铭文6行,每行10字。《王君平阙侧铭》,东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刻。此铭刻在王君平阙右侧上部。5行。前四行每行30字。与同类相比较,每个则又各具个性。《开通褒斜道刻石》奇伟浑朴,《裴岑纪功碑》端庄古茂,《王君平阙侧铭》方劲流美,《郙阁颂》雄强壮伟,《平山君碑》方正凝重。

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局部

陠阁颂 局部

这一类型作品,清代金石学家方朔、康有为评说为篆笔作隶者。所谓以篆为隶,就是清代及民国间的崇尚碑刻书家们所谓“有古意”。尤其《开通褒斜道刻石》,笔画圆浑,健如钢筋,横平竖直,弧曲笔画也是力度无比,毫不欠弱,字形大小参差,饱满壮伟,相互参错,势态朴拙天真,多意外之趣,而《郙阁颂》是字字方正,笔画尤其厚重,波磔、挑画形态含蓄深沉,笔力雄强且内凝,有气度非凡之象。对这些风格类型的作品,清代师法的人多,影响极广且深远。

(2)灵润潇洒

这类型的作品对隶法的施展和发挥十分纯熟,结体纵横聚散最富节律美,且点画用笔舒展流畅,充分表现弹性的韵致。著名作品有《子游残碑》,东汉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立。在河南安阳。此为碑之下段,铭文11行,每行6至9字不等。《安国墓祠题记》,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刻。书左刻铭文10行462字;书右刻1行,28字。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守山村出土。《封龙山颂》,东汉延赢七年(公元164年)立。在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铭文15行,每行26字。《孔宙碑》,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立。在山东曲阜孔庙。铭文碑阳15行,每行28字;碑阴三列,上两列各21行,下列20行。《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立。明代出土于陕西合阳旧城。铭文碑阳20行,每行45字;碑阴5列,上列1行,两列26行,三列5行,四列17行,五列4行。《刘熊碑》,东汉碑刻。铭文上段15行,每行12字;下段23行,每行15至17字不等。

封龙山颂 局部

曹全碑

这几件代表作,与同类相较,则《子游残碑》刚劲淳朴,《安国墓祠题记》纵逸多姿,《封龙山颂》清劲爽朗,《孔宙碑》清丽悠扬,《曹全碑》雍容华贵,《刘熊碑》方整秀畅。

(3)方拙朴茂

这类型的作品,体势大多方正,势态拙朴天真,笔力内聚,以拙朴中见灵巧为其高格。代表作品有《元嘉元年画像题记》,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立。出土于山东苍山县。墓中有东汉书像石十石。其中有题记者二石。一石铭文10行,每行22至27字不等,有界。另一石为5行,前四行每行19至20字不等,第五行3字,无年月。《衡方碑》,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立,在山东汉上县,铭文碑阳23行,每行36字,末行有题名两行;碑阴残存两列题名。《鲜于璜碑》,东汉延嘉八年(公元165年)立。天津市武清县高村出土。铭文碑阳16行,每行35字;碑阴12行,每行25字。《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刻,摩崖书,在甘肃成县,铭文20行,每行20字。《张迁碑》,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在山东东平县。铭文碑阳15行,每行42字;碑阴三列,上两列19行,下列3行。与同类相较,《元嘉元年画像题记》灵秀率畅,《鲜于黄碑》沉重峻奇,《衡方碑》苍浑厚实,《西狭颂》宽博疏朗,《张迁碑》端庄雄强。

西狭颂 局部

张迁碑

这一类风格作品中,《元嘉元年画像题记》为新出土,未遭受破坏与风化,明晰可见刻画随意粗细;《鲜于璜碑》书写时流露出有意加强粗重感的趋向,再加上刻工的有意追求,进而造成方切沉重的笔调;《西狭颂》攀崖而刻,容不得精心镌刻,所以点画轻松,结体方阔,不便多加修饰,这反而造成了大气磅礴的气象;《张迁碑》书、刻在此类作品中相对而言是最为精到的,方拙中多灵巧的变化,十分耐看;最为犷野的就是《衡方碑》,粗头乱服,大刀阔斧,加上剥蚀的因素,就更显得浑朴苍茫。

(4)豪放野逸

这一类型作品不怎么讲究点画,笔势放纵,结体长短阔狭任其自然,可谓是“逸笔草草”,随意与着意参半,使理性与天性有意无意间交融于字里行间,难能可贵。代表作有《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刻。山东曲阜出土。铭文上为“阳三老”三字,下3行,首行28字,二行24字。《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摩崖书。铭文22行,每行30、31字不等。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襄斜谷石门崖壁。《杨淮表记》,东汉嘉平二年(公元173年)刻。摩崖书。在陕西褒城石门西壁。铭文7行,每行25、26字不等。《孟孝琚碑》,汉碑,无年月。云南昭通出土。铭文15行,每行11字。同类相较,《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挺拔舒展,《石门颂》潇洒流利,《杨淮表记》蓬头乱服,《孟孝琚碑》苍劲恣肆。

石门颂 局部

这类风格最基本特点是在不经意间出天趣。书丹和镌刻都泼辣洒脱,不受拘束。过去有些书家、金石学家称《石门颂》等这一类风格的作品为“草隶”,不无道理。这类作品与汉简中率意之作颇有近似之处。

(5)清秀刚健

这类作品结体方正、姿态优美,而笔画瘦劲,波磔、挑画形态尤为的方切。夸张是其显著的特点。如《阳嘉残碑》,东汉阳嘉二年(公元136年)刻。山东曲阜出土。铭文碑阳存12行,每行存7至10字不等;碑阴存三列,上列5行,中列12行,下列11行,每行1至5字不等。《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立,在山东曲阜孔庙,铭文碑阳16行,每行36字;碑阴三列,每列17行,左侧三列,每列4行,右侧四列,每列4行。两碑的笔法、体态极为相似。但前者放纵,后者工稳,并且前者的波磔、挑笔形态更为方劲斩截,又呈现飞扬之势。此类作品可贵之处在于虽清瘦方正,但却不刻板,用笔极富有弹力,灵动而且刚劲。

礼器碑 局部

(6)规整端庄

这一类型作品,一般都结体平正,章法齐整,字形大小一律,点画均匀。其形态用笔都力求规范,不尚变化。这也是汉隶经过千变万化归于统一,最终至定型的标准风范。代表作有《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在山东曲阜孔庙。铭文18行,每行40字。《西岳华山庙碑》,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立。在陕西华阴西岳庙中。铭文22行,每行38字。《史晨碑》,为前后碑。前碑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刻,铭文17行,每行36字;后碑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刻,铭文14行,每行36字。前后碑出自一人手笔。在山东曲阜孔庙。《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刻。为官方正定《六经》文字刻石,立于洛阳太学门外。共48石。近世出土残石百余方。《尚府君残碑》,东汉刻石。无年月。河南偃师出土。石断为三截,现仅存前两截。之一截存5行,每行30字;第二截存6行,每行30字。同类相较,则《乙瑛碑》清秀,《西岳华山庙碑》沉劲,《史晨碑》疏朗,《熹平石经》方厚,《尚府君残碑》流畅。

史晨碑 局部

熹平石经

这一类型的书风,在东汉恒灵时期达到鼎盛。虽然工整之至,但各有韵致,不乏灵气。相比之下,《熹平石经》已近于板刻。再往后,魏晋时期大量隶书碑刻,多属于这一路风格的末流,不复有生气,可称道者只一二石。所以,东汉时的这一类作品,既标志着隶法成熟的顶峰,又标志着它开始走向衰落。

(7)婉丽圆畅

这类作品在表现用笔承启呼应上尤其用意,使用笔在点画形态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用笔回转跃动,点画丰腴而且出锋锐利,形成了独特的格调。代表作有《夏承碑》,东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立。宋元祐时在四川资州出土,明嘉靖时遭地震裂毁,今存河北永年县者,为明嘉靖时知府唐耀重刻。铭文14行,每行37字。《三老赵宽碑》,东汉光和三年(公元180年)立。青海乐都老鸦城白崖子出土。铭文23行,每行32字。《王舍人碑》,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立。山东平度县侯家村出土。碑身上段断去一截。铭文12行,每行19字不等。同类相较,《夏承碑》古厚,《三老赵宽碑》方劲,《王舍人碑》流畅。

夏承碑

三老赵宽碑

这类作品在汉隶中极尽流美婉畅之能,与“方拙朴茂”、“清秀刚健”类型形成鲜明对比,但正因笔法灵活,有如行书般的流畅,所以对唐宋时代的隶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延伸

书法风格的变异,往往是在其体式尚未完全定型规范的时候,风格最多,绚烂至极,这也是书法艺术情趣挥发最为兴盛的时期。汉碑隶书风格的蔚为大观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众多汉隶佳作及其风格都成了后世书家取用不尽的宝藏。其中“规整端庄”一路左右了魏晋时代碑刻隶书风格,终至衰落后必然由介于真、隶之间的新体所取代。“婉丽圆畅”一路时隔数百年后,在唐宋时代绽开新蕾,而“宽博苍浑”、“方拙朴茂”、“豪放野逸”、“灵润潇洒”、“清秀刚健”五类,尤其前三类,到了千余年后的清代的碑学风潮中,滋养和成就了诸多的隶书大家。由此可见,这些汉碑在汉代书法艺术中不愧为伟大的作品,在书法史和书法风格史上,论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也不愧是伟大的作品。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

— THE END —

声明本素材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你的转发,我的10w+

东汉后期草书与篆隶书的发展 东汉晚期书法工整的碑刻上的隶书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xueguanw.cn 心血管健康网版板所有